吳作偉
非乙醇性脂肪疾病是指無過量飲酒史,主要表現為肝實質、細胞、脂肪出現蓄積以及變形的臨床病理綜合癥。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發病率不斷增加。隨著疾病的不斷發展,極易并發其他疾病,影響患者生命健康[1-2]。因此,早期明確診斷患者疾病,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為了保證臨床診斷的準確率,臨床首先應充分了解非乙醇性脂肪肝的特征。本研究分析比較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和健康人的血脂、血糖以及肝功能水平,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湖口縣人民醫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45例確診的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為研究組,男25例,女 20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54.0±1.2)歲,平均病史(1.2±0.3)年。并選取同期接受健康體檢的健康人45例為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33~79歲,平均年齡(55.0±1.0)歲,平均病史(1.1±0.5)年。統計2組受檢者的一般資料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檢測所選取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肝功能指標,以正常人的各項標準為參考進行比較分析。檢測方法:患者晨起保持空腹下抽取靜脈血進行檢測,檢測需使用生化分析儀,檢驗的指標包括TC、TG、FBG、HDL-C、LDL-C、AST、GGT、ALT。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資料采用SPSS13.5統計軟件包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受檢者的血糖、血脂濃度比較 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血糖、血脂濃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2組受檢者的血糖、血脂濃度比較(±s,mmol/L,n=45)

表1 2組受檢者的血糖、血脂濃度比較(±s,mmol/L,n=45)
組別 TC TG FBG HDL-C LDL-C對照組 4.1±1.0 1.0±0.5 4.8±1.1 1.1±0.7 2.3±0.7研究組 5.9±1.5 3.3±1.3 7.2±1.8 2.3±0.1 3.9±1.5 t值 2.9652 3.1254 3.2687 2.9613 2.983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2組受檢者的肝功能水平比較 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2組受檢者的肝功能水平比較(±s,U/L)

表2 2組受檢者的肝功能水平比較(±s,U/L)
組別 例數 AST ALT GGT對照組 45 22±12 23±12 27±14研究組 45 41±20 46±16 51±19 t值 2.7136 3.1698 3.7563 P值 <0.05 <0.05 <0.05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變化,人們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非乙醇性脂肪肝疾病發病率不斷增加。肝臟為人體一個重要代謝樞紐,肝內脂肪主要來自外周以及飲食的脂肪組織。其中飲食中脂肪經水解酶分解后,人體小腸吸收了乳糜微粒進入到血液中,之后被肝竇枯否氏細胞分解,轉化為甘油以及脂肪酸。脂肪酸在進入到肝細胞后,一部分在線粒體內發生氧化,釋放能量或重新進行酯化反應而形成膽固醇脂、磷脂以及三酰甘油[3-4]。若三酰甘油含量超過正常含量,會增加肝臟運輸負擔,出現大量沉積情況,而誘發非乙醇性脂肪肝疾病形成。非乙醇性脂肪肝早期多表現為單純性脂肪肝,具有較強的可逆性,實施早期有效的治療,便可有效控制疾病,不會影響患者生活工作。但若未及時早期發現患者疾病,病情繼續發展則會形成肝炎、肝硬化,大大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且增加患者的治療費用,給患者以及患者家庭均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早期及時診斷非乙醇性脂肪肝,對于成功治療患者疾病是相當重要的[5]。
臨床研究表明,非乙醇性脂肪肝早期特征主要表現為維生素缺乏、蜘蛛痣、上腹部癥狀以及消化道癥狀。維生素缺乏表現為角化過度、口角炎、肝炎等;分析蜘蛛痣的出現與雌激素水平過高而導致的;上腹部癥狀則主要表現為肝病壓痛、上腹部異常、頭暈發熱,部分患者會出現流涎以及脈搏延緩情況。但在具體診斷時,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6-7]。
本研究對比分析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于正常人之間的血脂、血糖以及肝功能情況,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血脂、血糖以及肝功能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TC、TG、HDL-C、LDL-C等指標的升高,會破壞人體肝脂類的正常代謝以及合成,導致TG大量聚集,嚴重打擊肝臟功能,并會引發再次損傷,第2次打擊肝臟。臨床研究表明,血糖也是誘發非乙醇性脂肪肝發生的高位因素,脂肪肝患者一旦出現肝糖原合成異常,不能順利地將血糖轉化為肝糖,糖調節出現障礙,會導致患者并發肝源性糖尿病。本次研究中,影響非乙醇性脂肪發生的另一個因素為肝功能水平。肝功能直接反映肝臟的情況,一旦出現肝臟受損,則肝功能便會有顯示。肝細胞受損后,會導致AST、ALT從線粒體以及細胞漿中分散到別的地方,導致血清中AST、ALT濃度上升。而在肝臟中GGT主要分布于肝內膽管以及細胞漿中,一旦發生疾病,GGT水平便會升高,因此可將該指標作為一個衡量肝臟疾病的重要標準[7]。
綜上所述,臨床診斷非乙醇性脂肪疾病時,應明確了解血糖、血脂以及肝功能指標情況,可顯著提高診斷準確率,有利于臨床對癥治療。
[1] 王寶生,李紅梅.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與肝功能檢驗結果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3):642-643.
[2] 鄒惠,李瑋.2型糖尿病非乙醇性脂肪肝高危因素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22):4756-4757.
[3] 趙寶利.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與肝功能檢驗結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3):506.
[4] 羅納,孟玲慧,米杰,等.學齡兒童肥胖相關性脂肪肝及脂代謝紊亂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8,3(2):103-109.
[5] 卞紅燕.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的血脂和血糖檢驗結果探討[J].當代醫學,2015,21(13):17-18.
[6] 郭文成.安絡化纖丸治療非乙醇性脂肪肝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30):6270.
[7] 郭少敏,孔曉巖,張陽陽.硫普羅寧與防風通圣丸聯合治療非乙醇性脂肪肝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3,9(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