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昕 譚暢
近日,河南洛陽市新安縣人民檢察院反瀆人員在搜查該縣五頭鎮時任民政所所長張景華家時,發現267本存折,利用這些從“低保戶”“五保戶”處收集而來的存折,他先后冒領侵占50余萬元的“保命錢”。
張景華的個案并非個例,在農村低保領域,“監督荒涼”導致有很多空子可鉆。據民政部統計,今年三季度全國農村低保對象達5216.4萬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累計支出575億元。到2013年底,按世界銀行每天生活費1.25美元的標準,中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2億多人。張景華蠶食鯨吞的50余萬元,是中國農村貧困人口中最為拮據的那四分之一的“保命錢”,影響面之廣、行為之惡劣令人發指。
國家各種支農、惠農資金的增多,也使農村基層工作人員負責管理資金增多、權限擴大。農村群眾特別是“低保戶”“五保戶”等知識水平不高,對政策了解不清楚,讓一些干部心存僥幸,伸出黑手將百姓的“保命錢”裝進自己的口袋,甚至將低保當作賄賂送給上級領導的親朋好友。
從張景華對低?!氨CX”上下其手的操作手法上,可以看出當前“低保腐敗”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權力過于集中、缺乏監督。張景華除了擔任五頭鎮原民政所所長一職外,還兼著民政所會計、出納的職務。這樣的配置本身就違背了基本財務制度,但類似現象在農村并不少見,很多基層涉農機關由于人手不足而權責不明,讓一些蒼蠅有了可乘之機,“人情?!薄瓣P系保”更是司空見慣。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政策公開與公示制度,在一些農村往往流于形式,資金去向沒有被拿到臺面上接受監督。各種農業資金的下撥,如果有更多渠道告知群眾,就會令“低保腐敗”等涉農腐敗失去操作空間。在適當條件下,政府還可購買公共服務,引入專業的社會力量進行監督,承接一部分基層干部手中的公共職權,促使農村低保發放工作專業化、透明化。 (鄭 昕 譚 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