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假冒“中央軍委中將”,伙同所謂的“海軍大校”、“商務部部長”、“中央黨校處長”,砸錢百萬在山東煙臺市蓬萊租下酒廠,雇“士兵”站崗巡邏,打著“軍事海防工程”的幌子,短短3個月時間,就詐騙了3200萬元。
騙子是怎么煉成的,表面上是騙術太高,其實是防騙能力太弱,禁不住“權力的誘惑”。
說穿了,還是長期以來,傍權傍官的“權力思維”所形成的行為路徑。職位意味著掌握著巨大的資源分配權,傍官也會獲得巨額的收益與產出。更重要的是,權力運行的隱秘化和暗箱化,造成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本著寧可信其有的僥幸,也給了騙子們游刃有余操作的空間。
一個條子、一個批文和一個招呼,就可以換成“真金白銀”的好處,其巨大的收益預期引發競爭者眾,各種正規和非正常的手段則順勢而用,各種潛規則也會應運而生。在供不應求的需求下則難免會出現饑不擇食者,不加辨別就自會落入“甕”中。其實,這樣的案例何止于工程領域,“農民騙倒廳官”式的賣官詐騙,“花錢擺平”的“撈人鬧劇”,都是同一現象的不同表現而已,見證了“權力誘惑”的強大吸引力。
靠什么來防止類似案例的出現呢?除了要增強自我的防范能力,根本上還是要讓權力運行公開透明,減少權力尋租和暗箱操作的空間,讓一切都置于陽光下和公平的競爭體系中,才能避免信息不對稱下的誤判。某種意義講,騙術越簡單詐騙的成功率越高,越說明其背后的生態惡化嚴重,越證明需要加強對權力的約束與控制,讓其回歸到依法和依規的正常軌道上來。
權力的隱秘化、期權化和套現化,不僅滋生了各種潛規則,也產生了專業的掮客和代言人,甚至有“專業賄賂公司”。加強預防和打擊腐敗固然重要,但這畢竟是治標之法,根本出路還在于要實行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國,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唯有權力被真正馴服之后,權力才不會有受傷害的恐懼,諸多傍官傍權式的騙局才會無處遁形。(摘自《長江日報》 堂吉偉德/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