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欣 夏毅敏 王歡
2013年度日本因消耗能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2年度有所增加,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為減緩全球變暖,減少碳排放量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而2011年日本的碳排放量約占世界碳排放量總量的3.7%,僅次于中國、美國、印度和俄羅斯,為世界第五大碳排放國。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2007年,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峰值12.18億噸。雖然在2009年減少到10.75億噸,然而之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再次增加,最終刷新了過去的最高紀錄。
據報道,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經濟恢復帶來日本經濟活動的活躍,二是化石燃料消耗增加。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發生后,日本全國核電站全部停運。這樣一來,代替核發電用于火力發電的煤炭和天然氣的使用量就明顯增加。比如說煤炭消耗量就增加了1%,這種現象必然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但與此同時,雖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增加了9%,然而由于核泄漏之后日本國內提倡“節能”,能源總消耗量反而比2010年減少了5%。對此,日本網友紛紛發表評論稱,“由于節能意識的提高能源消耗減少當然是好事,不過用火力發電取代核能必須慎重考慮”,“政府絕不能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就借此機會重啟核電站”。也有網友表示“這樣一來不就是經濟恢復優先于環境保護了嗎?”。
實際上,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也在增加。致力于全球的二氧化碳減排事業的“全球碳計劃”組織報告稱,2014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2012年相比增加2.5%,高達370億噸,預計將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據悉,“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然而,由于部分國家未履行其中義務,使得“京都議定書”成為“被閹割的法案”,2013年以后以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件為由,日本也開始拒絕履行減排任務。2014年,全球氣候變化大會將于12月份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該會議意在制定新的規則以抑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摘自《環球時報》張欣欣 夏毅敏 王 歡/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