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軍+范繼超+康漢宇
摘 要:在國際國內新的時代背景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必須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中求好求優;必須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為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關鍵詞:持續健康發展;時代背景;時代要求;戰略部署
中圖分類號:C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008-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等重要場合,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是對我國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我國發展理論的進一步深化。
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時代背景
(一)從國際來看,全球仍處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中,各國對國際市場的爭奪更加激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觀察當前和今后世界經濟形勢,必須聯系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來看?!?008年爆發了國際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全球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期,主要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我國經濟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傳統的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金融危機的影響具有長期性,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前景還不明朗,各種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依然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對國際市場激烈爭奪,對國內市場大力保護。從貿易方面來看,針對我國的“兩擴散、兩掛鉤”的態勢日趨明顯,對我國實施貿易壁壘的不僅有發達經濟體也有新興經濟體,涉及的行業不僅有陶瓷、鋼鐵等傳統產業,也有光伏、風電、通信設備等新興產業,同時貿易問題與氣候變化掛鉤,與知識產權保護掛鉤。從投資方面來看,針對我國的像行業準入、國家安全審查、工會阻撓等保護措施輪番出臺。
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當前所面臨的機遇,已經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機遇。
(二)從國內來看,我國發展仍面臨著突出問題,有些還相當尖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拿科技創新能力來說。我國整體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由于缺少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著名品牌,我國在世界產業鏈的分工中處于“微笑曲線”最底端,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許多中低端產品的“世界加工廠”,只能賺取微薄利潤。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不科學的表現。
我國已經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正在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一方面,我國傳統的優勢(比如說勞動力的低成本)會逐漸地喪失,不能與低收入國家競爭;而新的優勢(比如說科技創新能力)又沒有形成,又能與高收入國家競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歷史階段,矛盾和風險比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更多更復雜。所以,凡事要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做到有備無患。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為適應國際國內新的時代背景,必須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時代要求
發展是硬道理,但硬發展沒道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蘊含著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時代要求。
(一)尊重經濟規律,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
伴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長,有些地方、有些領域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的現象。以河北省為例。河北省的粗鋼產量從2006年0.9億噸發展到2012年1.8億噸,6年翻了一番。如果河北省是一個國家,它的鋼產量世界排名第二。這種片面追求經濟規模的發展方式,一方面造成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沒有經濟效益。在全國重點監測的74個城市中,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河北省占7個。2012年底,其每噸鋼的利潤只有1.68元;2013年上半年,鋼鐵利潤一度降到了0.43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單純追求生產總值增長,不注重質量和效益,不注重環境,這樣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有的地方盲目追求生產總值,瞎忙乎了一陣子,形成了一大堆沒有用甚至可能有害的東西,勞民傷財??!” 現階段要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決克服重規模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尊重經濟規律,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
(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中求好求優
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深水區。正是在科學分析我國經濟發展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正視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又要看到具備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既要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要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扎實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是指經濟增長處在合理區間,‘進是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薄胺€”和“進”有著更豐富內涵和具體要求。“穩”,就是經濟運行總體要穩;物價總水平要穩定;就業形勢要穩;農業基礎要穩;社會大局要穩定。“進”,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上取得新進展,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改革開放采取新舉措,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穩中求進”,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協調推進,穩中求好、穩中求優,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endprint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關系,實現二者的良性循環。民生改善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守住底線就是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突出重點就是要解決好就業問題;完善制度就是要進一步加強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引導輿論就是引導群眾形成合理預期,使人們認識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的工作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只有經濟發展有動力,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才能良性循環,經濟社會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部署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要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主攻方向就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第一,從調整需求結構的角度說,就是要改變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比例關系失衡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造成的后果就是經濟發展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和產能嚴重過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出口的支撐作用,把拉動增長的消費、投資、外需這‘三駕馬車掌控好。”當前,在處理內需與外需的關系上,要立足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
第二,從調整要素投入的角度講,就是從資源依賴轉向創新驅動。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入廉價生產要素、主要靠生產中低端產品實現的。但隨著工業化的迅速發展,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源能源等各種要素成本不斷上漲,使得我國中低端生產正面臨著新興經濟體的激烈競爭,低成本優勢越來越小,路越走越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p>
第三,從調整產業結構的角度講,就是要改變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現狀,構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我國傳統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加大了資源環境和就業壓力,也制約著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高。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已經十分明確,就是要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大力調整制造業,加快發展服務業。
(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關鍵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不是退出、不作為,而是政府和市場各就其位?!?/p>
發揮好“兩只手”的作用,關鍵是要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凡屬市場能發揮作用的,政府要簡政放權,不要去干預;凡屬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政府應當主動補位,彌補市場失靈。也就是既要通過市場機制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活力,也要善用政府手段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建設生態文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边@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對發展與保護關系的把握更加科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苯ㄔO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這個“指揮棒”,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評價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前進,就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敝灰覀冋J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一思想認識,凝聚奮進力量,就一定能夠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以科學發展贏得更好未來!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