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誠
摘 要:基于湖北省恩施州7個村426個農戶的調查數據,對農戶參與農業支持政策的情況、農戶對農業支持政策效果評價情況進行分析。在使用政策效果評價模型評價當前的農業支持政策效果時,其評價值最大的為農資綜合補貼政策,評價值最小的為農田水利政策;農戶特征中戶主為女性、年齡大、家庭人均收入高、農戶家庭勞動力學歷高、家庭勞動力多的農戶對政策效果的評價高。結合當前農業支持政策存在問題,給出調整和完善農業支持政策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戶認知;農業支持政策;政策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6-0031-03
引言
目前,與“三農”息息相關的政策主要有農業補貼政策、農村基礎設施政策、農村生態環境政策、農業專業合作社政策、農村社會保障政策、農村金融及保險政策、農村土地政策等。其中,農業補貼政策包括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村社會保障政策包括農村扶貧政策、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農村養老政策。制度認知理論和行為經濟學認為,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農戶具有理性的行為,即使在一定的經濟環境約束下,農戶仍然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個體,仍然能獲得最大化利益。盡管政策先于行為,但農戶是農業支持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們對政策的態度直接關系到這些政策的執行效率及實施效果。農戶認知即農戶主觀的認識和意愿。從農戶認知角度研究當前的農業支持政策政果,對發現調整和優化當前的農業政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從入世以來,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新農業支持政策。許多學者對這些新政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隨著政策的深入實施,學術研究方向逐步轉向農業支持政策的實施問題、績效、執行效果及評價等熱點。例如,錢克明(2005)首先對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增產增收及對不同群體的作用效果進行了分析。宗義湘等(2007)就價格支持、財政支農等政策從宏觀方向上對于農民增收的政策目標實現效果進行了實證研究。李華(2011)基于1 451行政村14 510戶的調研對新農合政策的效果進行了分析,農民對新農合和定點醫療機構滿意度高。馬愛慧等(2012)以農業補貼的政策目標為前提,采用灰色關聯度模型考量了2004—2008年的農業補貼實施效果,認為農業補貼政策與其政策目標關聯度弱,效果不盡如人意。薛惠元等(2012)利用湖北省605份問卷數據,對當地新農保試點的政策效果進行分析。以上研究為提供思路和方法,但稍顯不足,一方面,這些研究僅著眼于單個具體政策或總體政策的概況性分析;另一方面,這些研究采用宏觀數據多,把多項具體政策的微觀數據放在一起研究的少。將利用恩施實地調研的7個村426個農戶調查數據,在分析中國現行農業支持政策農戶參與現狀的基礎上,納入農戶的家庭特征和收入特征對農戶認知的影響,從農戶認知的角度來分析農戶對農業支持政策效果的評價。
一、研究方法和樣本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1.描述統計方法。首先將使用stata12軟件,運用簡單描述性統計方法對回收的有效樣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現行農業支持政策對農戶生產和生活作用的有效性。
2.政策效果評價模型。借鑒學者羅萬純(2011)的研究,利用政策效果評價模型分析農戶對所有政策效果的總體評價情況。政策效果評價模型如下:
yi=xij (1)
式(1)計算總體評價值,yi表示第i個樣本農戶對n項政策效果的總體評價值;xij表示第i個樣本農戶對第j項政策效果的評價值,m為樣本總和。
(二)樣本數據
所采用數據來源于國家社科基金“現代農業政府支持體系評價與優化研究”課題組2014年的調查。選取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市四個鄉七個村作為調查重點區域,主要原因在于調研地區恩施市地處于清江流域,二高山地,典型少數民族聚集區、高山地形、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這些特點使得此次關于農業支持政策效果調研具有一定代表意義。
此次調查內容包括:(1)農戶家庭特征。具體為戶主性別、年齡,勞動力數量、勞動力受教育狀況、掌握技能情況及家庭兼業程度;(2)農業支持政策現狀及評價。具體涉及農業補貼政策、農村基礎設施政策、農村生態環境補償政策、農業專業合作社政策、農村扶貧政策、農村金融及保險政策、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政策、農村養老政策及農村土地政策。本次調研共獲得426份有效樣本數據。
二、中國農業支持政策效果評價
由于農戶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外部公共品不同,再加上個體特征也不一樣,農戶對農業支持政策效果的滿意度評價也不盡相同。從農戶認知數據出發,將影響認知的外部和內部因素納入統計分析中,來討論現行農業支持政策的實施效果。將農業補貼、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生態環境、農村扶貧政策、新農合、新農保及農業保險、農村金融、農村土地流轉等政策作為重點并對其進行評價。根據前文政策效果評價理論模型,我們將農戶對政策的 “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種評價回答分別賦值為100、60、0。然后計算得出結果,按照農戶對政策效果的評價值依次從大到小排序,次序為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用電條件、農產品市場條件、基礎教育、新農合、交通條件、種糧直補、安全飲水、農村土地流轉政策、農村生態環境、農村扶貧、農技推廣、農田水利政策,評價值分別為91.15、91.12、82.57、80.34、79.76、79.38、77.46、72.87、66.17、62.17、59.62、58.42、57.1、47。所有政策的總體評價值為71.8。具體(見表1)。
相比較而言,農田水利供給政策的評價最低,為47分,說明近幾年的農田水利設施問題嚴重而影響較大。恩施全境山地為主,現有許多農田水設施始建于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又因水源不足,公共維護資金缺乏,水利設施欠缺,造成近幾年農田水利設施無法滿足基本農田的排水灌溉需求,水田的存量逐年下降。農戶對此評價較差真實的反映了現實問題。endprint
農技推廣供給政策的評價值為57.1,雖然有部分農戶表示農技推廣服務仍然存在,但從整體調查情況來看,目前的農業支持推廣服務工作是不到位的,不僅大多數村落該服務缺失,即使在少部分村參與過程中也僅起一個通知、告知的作用,沒有起到產前引導農民調整、產中指導農民生產、產后幫助農民銷售的效果。
農戶對農村扶貧政策的評價也讓人驚訝,其評價值僅58.42。農村扶貧制度安排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均衡,但調查的結果卻恰恰反映了“不公平”這個制度性缺陷。由于農村扶貧的方式是“授之以魚”,因而培養了大批的扶貧依賴群體,阻礙了扶貧對象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強化了他們“等、要、靠”意識。
農村生態環境的評價值較低,為59.62。影響農戶對農村生態環境供給政策效果評價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戶經濟收益相沖突,生態補償標準過低;二是不知如何在鄉村生態旅游背景下謀求收入增加。
安全飲水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在政府建設和農民自發改善雙重作用下,整個農村的飲水工程也有了很大改變,可調研地區情況不容樂觀。雖處于清江流域,但山區要么水資源短缺、要么取水不便,給農村居民吃水問題造成很大的障礙,使用自來水的農戶僅31.99%,另有40%左右的農戶將山泉水直接接入家中飲用。調查中,有部分農戶反映村民自發安好水管等設施但政府一直沒有供水。總的來說,安全飲水工程在當地實施的并不普及,農戶對該政策評價值為66.17。
在這些政策中,農戶評價較低的還有農村基礎教育,評價值為79.76。農戶普遍反映農村基礎教育硬件設施大有改觀,但基礎教育軟件問題還是很多:缺少師資力量、教師流動性大,上學普遍比較遠(撤鄉并村后許多小學合并),管理混亂。此外,還有上學成本高(吃、住、行)、師資專業化程度低、教學質量差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是所有農戶能全部感知的,所以僅有9.52%的農戶不滿意。
主要結論和啟示
從農戶滿意角度出發,對農業支持政策進行評價。通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及政策建議:
1.繼續鞏固農業支持政策的地位,穩定農業補貼存量,調整部分增量。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國際競爭的加劇,農業的基礎地位只能增強,不能削弱;給農民的實惠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雖然耕地少,農戶得到的補貼比較低,但因為實施的時間最長,政策的激勵作用仍在,農業補貼的滿意度較高。從性別上看,女性農戶對政策效果的評價比男性高;從年齡上看,45歲以上農戶的評價比45歲及以下高。
2.出臺農業支持政策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由于不同的自然條件、經濟地理位置、發展規劃,對政策的需求也不一樣。基層政府應該將政策偏向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低的農戶群體,在經濟上向其傾斜給予幫助,向貧困者“授之以漁”——就業職能培訓,確保低層農民也能切實感受惠農政策的好處。
參考文獻:
[1] 錢克明.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執行效果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2):8-13.
[2] 宗義湘,張悅玲,李先德.中國農業政策實施效果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6):1-3.
[3] 羅萬純.中國農村政策效果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村干部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1,(1):15-26.
[4] 馬愛慧,張安錄.農業補貼政策效果評價與優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33-37.
[5] 薛惠元,曹立前.農戶視角下的新農保政策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605份問卷的調查分析[J].保險研究,2012,
(6):119-127.
[6] 李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效果分析——基于全國30省1 451行政村14 510戶的實地調查[J].政治學研究,2011,(2):115-123.
[7] 黃季焜,王曉兵,智華勇,黃珠容,Scott Rozelle.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1,(1):4-12.
[8] 譚秋成.農村政策為什么在執行中容易走樣[J].中國農村觀察,2008,(4):2-17.
[9] 江文濤.改革以來中國農村義務教育相關投入政策回顧與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06,(6):11-14.
[10] 陸文聰,吳連翠.兼業農民的非農就業行為及其性別差異[J].中國農村經濟,2011,(6):54-62.
[11] 杜輝,張美文,陳池波.中國新農業補貼制度的困惑與出路:六年實踐的理性反思[J].中國軟科學,2010,(7):1-7.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
農技推廣供給政策的評價值為57.1,雖然有部分農戶表示農技推廣服務仍然存在,但從整體調查情況來看,目前的農業支持推廣服務工作是不到位的,不僅大多數村落該服務缺失,即使在少部分村參與過程中也僅起一個通知、告知的作用,沒有起到產前引導農民調整、產中指導農民生產、產后幫助農民銷售的效果。
農戶對農村扶貧政策的評價也讓人驚訝,其評價值僅58.42。農村扶貧制度安排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均衡,但調查的結果卻恰恰反映了“不公平”這個制度性缺陷。由于農村扶貧的方式是“授之以魚”,因而培養了大批的扶貧依賴群體,阻礙了扶貧對象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強化了他們“等、要、靠”意識。
農村生態環境的評價值較低,為59.62。影響農戶對農村生態環境供給政策效果評價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戶經濟收益相沖突,生態補償標準過低;二是不知如何在鄉村生態旅游背景下謀求收入增加。
安全飲水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在政府建設和農民自發改善雙重作用下,整個農村的飲水工程也有了很大改變,可調研地區情況不容樂觀。雖處于清江流域,但山區要么水資源短缺、要么取水不便,給農村居民吃水問題造成很大的障礙,使用自來水的農戶僅31.99%,另有40%左右的農戶將山泉水直接接入家中飲用。調查中,有部分農戶反映村民自發安好水管等設施但政府一直沒有供水。總的來說,安全飲水工程在當地實施的并不普及,農戶對該政策評價值為66.17。
在這些政策中,農戶評價較低的還有農村基礎教育,評價值為79.76。農戶普遍反映農村基礎教育硬件設施大有改觀,但基礎教育軟件問題還是很多:缺少師資力量、教師流動性大,上學普遍比較遠(撤鄉并村后許多小學合并),管理混亂。此外,還有上學成本高(吃、住、行)、師資專業化程度低、教學質量差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是所有農戶能全部感知的,所以僅有9.52%的農戶不滿意。
主要結論和啟示
從農戶滿意角度出發,對農業支持政策進行評價。通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及政策建議:
1.繼續鞏固農業支持政策的地位,穩定農業補貼存量,調整部分增量。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國際競爭的加劇,農業的基礎地位只能增強,不能削弱;給農民的實惠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雖然耕地少,農戶得到的補貼比較低,但因為實施的時間最長,政策的激勵作用仍在,農業補貼的滿意度較高。從性別上看,女性農戶對政策效果的評價比男性高;從年齡上看,45歲以上農戶的評價比45歲及以下高。
2.出臺農業支持政策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由于不同的自然條件、經濟地理位置、發展規劃,對政策的需求也不一樣。基層政府應該將政策偏向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低的農戶群體,在經濟上向其傾斜給予幫助,向貧困者“授之以漁”——就業職能培訓,確保低層農民也能切實感受惠農政策的好處。
參考文獻:
[1] 錢克明.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執行效果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2):8-13.
[2] 宗義湘,張悅玲,李先德.中國農業政策實施效果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6):1-3.
[3] 羅萬純.中國農村政策效果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村干部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1,(1):15-26.
[4] 馬愛慧,張安錄.農業補貼政策效果評價與優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33-37.
[5] 薛惠元,曹立前.農戶視角下的新農保政策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605份問卷的調查分析[J].保險研究,2012,
(6):119-127.
[6] 李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效果分析——基于全國30省1 451行政村14 510戶的實地調查[J].政治學研究,2011,(2):115-123.
[7] 黃季焜,王曉兵,智華勇,黃珠容,Scott Rozelle.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1,(1):4-12.
[8] 譚秋成.農村政策為什么在執行中容易走樣[J].中國農村觀察,2008,(4):2-17.
[9] 江文濤.改革以來中國農村義務教育相關投入政策回顧與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06,(6):11-14.
[10] 陸文聰,吳連翠.兼業農民的非農就業行為及其性別差異[J].中國農村經濟,2011,(6):54-62.
[11] 杜輝,張美文,陳池波.中國新農業補貼制度的困惑與出路:六年實踐的理性反思[J].中國軟科學,2010,(7):1-7.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
農技推廣供給政策的評價值為57.1,雖然有部分農戶表示農技推廣服務仍然存在,但從整體調查情況來看,目前的農業支持推廣服務工作是不到位的,不僅大多數村落該服務缺失,即使在少部分村參與過程中也僅起一個通知、告知的作用,沒有起到產前引導農民調整、產中指導農民生產、產后幫助農民銷售的效果。
農戶對農村扶貧政策的評價也讓人驚訝,其評價值僅58.42。農村扶貧制度安排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均衡,但調查的結果卻恰恰反映了“不公平”這個制度性缺陷。由于農村扶貧的方式是“授之以魚”,因而培養了大批的扶貧依賴群體,阻礙了扶貧對象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強化了他們“等、要、靠”意識。
農村生態環境的評價值較低,為59.62。影響農戶對農村生態環境供給政策效果評價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戶經濟收益相沖突,生態補償標準過低;二是不知如何在鄉村生態旅游背景下謀求收入增加。
安全飲水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在政府建設和農民自發改善雙重作用下,整個農村的飲水工程也有了很大改變,可調研地區情況不容樂觀。雖處于清江流域,但山區要么水資源短缺、要么取水不便,給農村居民吃水問題造成很大的障礙,使用自來水的農戶僅31.99%,另有40%左右的農戶將山泉水直接接入家中飲用。調查中,有部分農戶反映村民自發安好水管等設施但政府一直沒有供水。總的來說,安全飲水工程在當地實施的并不普及,農戶對該政策評價值為66.17。
在這些政策中,農戶評價較低的還有農村基礎教育,評價值為79.76。農戶普遍反映農村基礎教育硬件設施大有改觀,但基礎教育軟件問題還是很多:缺少師資力量、教師流動性大,上學普遍比較遠(撤鄉并村后許多小學合并),管理混亂。此外,還有上學成本高(吃、住、行)、師資專業化程度低、教學質量差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是所有農戶能全部感知的,所以僅有9.52%的農戶不滿意。
主要結論和啟示
從農戶滿意角度出發,對農業支持政策進行評價。通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及政策建議:
1.繼續鞏固農業支持政策的地位,穩定農業補貼存量,調整部分增量。隨著經濟的增長和國際競爭的加劇,農業的基礎地位只能增強,不能削弱;給農民的實惠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雖然耕地少,農戶得到的補貼比較低,但因為實施的時間最長,政策的激勵作用仍在,農業補貼的滿意度較高。從性別上看,女性農戶對政策效果的評價比男性高;從年齡上看,45歲以上農戶的評價比45歲及以下高。
2.出臺農業支持政策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由于不同的自然條件、經濟地理位置、發展規劃,對政策的需求也不一樣。基層政府應該將政策偏向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低的農戶群體,在經濟上向其傾斜給予幫助,向貧困者“授之以漁”——就業職能培訓,確保低層農民也能切實感受惠農政策的好處。
參考文獻:
[1] 錢克明.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執行效果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5,(2):8-13.
[2] 宗義湘,張悅玲,李先德.中國農業政策實施效果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6):1-3.
[3] 羅萬純.中國農村政策效果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村干部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1,(1):15-26.
[4] 馬愛慧,張安錄.農業補貼政策效果評價與優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33-37.
[5] 薛惠元,曹立前.農戶視角下的新農保政策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605份問卷的調查分析[J].保險研究,2012,
(6):119-127.
[6] 李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效果分析——基于全國30省1 451行政村14 510戶的實地調查[J].政治學研究,2011,(2):115-123.
[7] 黃季焜,王曉兵,智華勇,黃珠容,Scott Rozelle.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1,(1):4-12.
[8] 譚秋成.農村政策為什么在執行中容易走樣[J].中國農村觀察,2008,(4):2-17.
[9] 江文濤.改革以來中國農村義務教育相關投入政策回顧與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06,(6):11-14.
[10] 陸文聰,吳連翠.兼業農民的非農就業行為及其性別差異[J].中國農村經濟,2011,(6):54-62.
[11] 杜輝,張美文,陳池波.中國新農業補貼制度的困惑與出路:六年實踐的理性反思[J].中國軟科學,2010,(7):1-7.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