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然
摘 要:生育保險制度作為一項保護婦女權益的制度受到廣大學者們的關注,它從生育津貼、生育補助、生育醫療保健和生育休假四個方面維護了婦女在生育過程中的權利,保障婦女因生育而暫時喪失勞動能力時的基本經濟收入和醫療保健。它對于維護婦女權利特別是在促進就業的性別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主要是從社會性別的角度出發對中國的生育保險制度進行分析,試圖找出現行生育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以期促進性別平等。
關鍵詞:生育保險;社會性別;性別平等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6-0049-02
一、背景
生育保險制度作為國家維護婦女在生育期的各種權益的制度,受到廣大學者們的關注。隨著近年來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女性在職場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生育保險作為維護職業女性在生育期間的權利和享受各種福利待遇,甚至在保障女性平等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這一熱點問題,學者們著重研究生育保險制度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則是從社會性別理論的角度分析生育保險制度,剖析生育保險制度在提高婦女地位,促進性別平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廣義的生育保險制度包括生育保險、計劃生育中的生育保障內容以及女工勞動保護制度和婦女就業保護制度中關于孕、產婦的勞動保護方面的內容;狹義的生育保障制度僅指生育保險制度,是國家和企業為懷孕和分娩的婦女提供醫療服務、生育津貼和產假,以保證那些因生育而造成收入中斷的婦女和孩子的基本生活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它具體包括:生育津貼,在法定的生育休假期間對生育者的工資收入損失給予經濟補償;生育醫療保健,即承擔與生育有關的醫療費用(包括產前檢查);生育補助,即對生育保險對象的生育費用給予經濟補助;生育休假,包括母育假、父育假和育兒假。
三、中國生育保險制度的歷史沿革
中國的生育保險制度發展演變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生育保險。1951 年2月23日政務院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草案)》具體規定了生育保險的保障對象是企業女工人和女職工,這標志著生育保險制度的正式提出。1953年頒布《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及1955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女工作人員生產假期的通知》中規定了機關單位的女職工生育保險的具體內容,這標志著生育保險制度在中國的正式確立。(2)計劃經濟時期的生育保險。生育保險由國家統一承擔轉型為單位獨立承擔,各單位只對本單位的女職工負責,生育保險覆蓋范圍也由大范圍的多種工人覆蓋面縮小為僅覆蓋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正式女職工。(3)改革開放后的生育保險。單位獨立承擔的生育保險逐步轉化為社會承擔,1988年《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將生育產假由56天增加到90天,并對婦女就業、產假工資、生育補助、預產期生育費用及其他福利等作了詳細規定。1995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1995—2000)》中明確提出了到20世紀末在全國城市基本實現女職工生育費用社會統籌的目標。2010年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社會保險法》,確立了城鎮職工生育保險的基本模式,為生育保險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基礎。
四、有關生育保險制度的相關研究
研究生育保險制度的現狀。潘錦棠等學者指出生育保險制度是針對孕婦及產婦的勞動保護制度,它對于促進女性就業與計劃生育具有潛在的作用,如實施節育(包括絕育)措施的各項費用、獨生子女費、女性休假、獨生子女母親延長的產假等。
研究生育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陳英等學者認為生育保險制度存在局部地區相對獨立的改革及立法滯后的問題;林綠梅等學者指出,生育保險制度僅針對城鎮職工,而忽略了農村生育保險制度的建立,并進一步指生育保險制度僅針對從懷孕到孩子出生1年期間提供的風險保障,相對于其生育家庭所面臨的生活風險,并未起到應有的保障作用。
研究國外生育保險制度。主要包括:覆蓋范圍方面,少數國家或地區對享受生育保險的資格沒有規定限制條件,只要該婦女是該國公民,就有資格享受生育保險,但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提出一些限制,如對居住權有一定要求等;產假方面,60%以上的國家達到3個月,20%以上的國家達到4個月到半年等。生育津貼方面,大多數國家規定為原工資的96%。
五、社會性別理論
社會性別理論認為,男女之間的差異不是因為是男女的生理特征而自然產生的,而是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是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習俗影響下,男女形成了性別規范、性別角色以及兩性不同的行為方式。該理論認為,婦女所扮演的性別角色并非都由女性的生理所決定的,而是由社會文化所規范的;人的性別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對家庭環境和父母與子女關系的反映中形成的。
六、社會性別視角下對中國生育保險制度的分析
從社會性別視角對生育保險制度進行分析,找出隱藏在生育保險制度內部的社會性別問題,這對于加深兩性社會需求的認識,對從制度上更加平等地滿足兩性社會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覆蓋面問題。中國現行的生育保險制度對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國家機關、人民團體、事業單位的女職工,而對于非正規就業婦女(如:個體戶、家庭保姆、鐘點工、臨時工、非全日工等)和農村婦女的生育保險并沒有涉及,使得這部分群體的社會價值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201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社會保險法》明確將職工未就業配偶納入適用范圍,但覆蓋面比較窄,而且已經實行企業職工生育費用統籌的地區,相當比例是縣級統籌,統籌層次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育婦女待遇穩定和平等就業。
休假問題。生育休假包括母育假、父育假和育兒假。在中國現行的生育保險制度中明確規定出懷孕婦女的正常產假為90天,分產前假和產后假兩個部分,但卻沒有任何相關的條例規定男性享有假期權利。這是因為女職工在休產假的過程中所造成職位的臨時空缺和工作的積累,大部分企業會將這部分積累的工作交給男職工完成。這與中國人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有關,絕大多數人認為生育是婦女的天職,甚至認為從女性懷孕到分娩這段時間內應有女性完成,男性并不需要過多的參與。但是從社會性別的角度來分析,女性主要承擔生育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女性要承擔全部的生育責任。生育責任主要是哺育和照顧子女,對于男性和女性所負生育責任的不同界定會對社會政策的制定產生不同的結果。這是社會賦予女性的角色定位和社會期待,并不是女性的義務,男性在生育過程中角色的喪失,一方面會造成女性生育成本的增加,增加女性心理壓力以及生育風險,甚至會影響嬰兒性格的形成;另一方面這更加重了男女兩性傳統分工,將女性承擔所有的生育行為。endprint
生育津貼問題。中國現行的生育保險制度中,更是忽視了對男性的補助,這與人們早已形成的性別刻板印象有很大的關系,也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于男性在女性生育過程中所起到作用的忽視,以及人們對男女兩性社會性別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忽視。
生育醫療保障問題。中國現行生育保險制度中,女職工生育的檢查、接生、手術、住院和醫藥等費用是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但超出規定的醫療服務費和藥費由職工個人承擔。女職工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的疾病的醫療費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對于其他疾病的醫療費,按照醫療保險待遇的規定辦理。但據調查顯示,中國有78.5%的婦女在經期沒有受到特殊保護,40.1%的婦女在孕期沒有受到特殊保護,25.6%的婦女在哺乳期沒有得到特殊保護。這對于體現女職工生育社會價值和保護母子健康方面產生了負面影響。
七、小結
雖然中國的生育保險制度在維護婦女權益、提高婦女地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通過從社會性別的角度分析生育保險制度四個方面的內容發現其仍存在著對兩性的不平等對待。尤其是在生育休假方面對男性社會性別角色的忽視,從而增加了女性生育風險以及生育成本的增加,并從制度層面上加重了男女兩性傳統的性別分工。所以,我們應當考慮男女兩性生理性別的同時,更應該考慮男女兩性的社會性別角色,重視男性在女性生育過程中以及在家庭撫養嬰兒過程中的作用,淡化性別刻板印象,從而促進兩性平等相處,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 鄭也夫.男女平等的社會學思考[J].社會學研究,1994,(2).
[2] 陶春芳,蔣永萍.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概觀[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
[3] 汪泓,吳忠,等.醫療與生育保險:政策與實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鄧大松,楊紅燕,等.醫療保險與生育保險[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 孫麗平.生育保險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社會保障,2011,(4).
[6] 坎迪達·馬奇,伊內斯·史密斯.社會性別分析框架指南[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7] 林綠海.國內外生育保險現狀綜述[J].科技資訊,2010,(15).
[8] 潘錦棠.生育社會保險中的女性利益、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J].浙江學刊,2001,(6).
[9] 劉明輝.女性勞動和社會保險權利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10] 潘錦棠.中國生育保險制度的歷史與現狀[J].人口研究,2003,(2).
[11] 烏日圖.醫療、工傷、生育保險[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
[12] 劉海燕,吳海建.中國生育保險法律制度的演替與完善[J].人口與經濟,2011,(4).
[13] 黃潤光.中國“生育保險”的現狀及前瞻[J].人口與經濟,2002,(5).
[14] 王毅平.社會性別理論:男女平等新視角[J].東岳論叢,2001,(4):59-61.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