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林
摘 要:河南省是農業大省,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無疑成為踐行中原經濟區建設道路的前提條件之一。然而,河南省農村土地流轉發展相對較慢,所以,從河南省農戶在農地流轉中的行為表現出發,基于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農戶流轉意愿低的原因,探討制約河南省農村土地流轉發展的因素,并為尋找破解對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農地流轉;風險規避;稟賦效應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040-02
一、研究背景
農地流轉是我國農地制度的一次重大的制度變遷,是實現農地資源優化配置和農地適度規模化經營的重要舉措。農地流轉可以促進農民增收,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1],“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縮小征地范圍,完善對被征地農 民保障。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 押二級市場。”
如何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定,穩步提高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實現農業現代化,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地流轉對實現河南省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河南省農村土地流轉發展相對較慢,本文從河南省農戶在農地流轉中的行為表現出發,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農戶流轉意愿低的原因,為探討制約河南省農村土地流轉發展的因素,尋找破解對策提供理論依據。
二、河南省農戶在土地流轉中的行為表現
(一)農民缺乏流轉的動力
根據河南省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3年10月,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 824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9%。雖然這個數據要高于全國26%的水平,但對于一個農業大省而言,流轉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而且,這并不能說明大多數農戶在土地流轉中有較高的積極性。相反,根據筆者對河南省部分農戶土地利用狀況進行的調查表明,受訪農戶約有80%均表示不愿意對土地進行地流轉。我國農村集體土地實行農戶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土地流轉涉及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土地是否流轉、價格如何確定、流轉模式如何選擇,均應當由農戶自主決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能強迫和限制。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地方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急于求成,代替市場作用,代替農民作主,強迫農民進行農地流轉的情況。基層政府利用其土地發包方的地位,在利益博弈中使土地流轉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更有甚者,基層政府利用行政權力,強迫農民進行土地流轉,侵犯了農民的自主權。所以,現實中存在的很多土地流轉活動,大多是出于迫不得已,并非農戶的真實意圖,更多的農戶還是選擇一邊耕種,一邊從事一些非農勞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中國城鎮化的推進,農村青壯勞力外出打工、經商現象比較普遍,農民非農收入不斷提高,應該說農民對土地依賴程度不斷降低。大力推行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和機械化,是促進就業,解放和轉移農村勞動力,解決目前面臨的農民和土地互為制約的矛盾的發展趨勢。但是目前,大規模的土地流轉依然沒有看到,主要原因還是大多數農民缺乏農地流轉的意愿。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規模小、期限短
對于存在流轉意愿的農戶而言,大多數農戶往往選擇將自己的農地承包權流轉給鄰里和親屬,相互之間通常只是經過口頭協商即可,沒有書面協議,有的規定沒有固定的流轉期限,隨時可以收回農地承包經營權,有的進行流轉的農地約定期限均普遍較短,大部分流轉期限在5年以內。這種建立在看似人格信任基礎上的自發行為,因為沒有規范的流轉流程和合法的協議,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農地流轉糾紛發生,可能還導致自己的利益損失。農業生產本身要面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加上流轉期限短,未來收益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農地承包經營者沒有長遠的預期,不利于農地生產的長期投資。
而且土地流轉多發生在熟人或村里成員之間,流轉規模普遍比較小。而要實現農地資源的優化配置,需要實現農地的規模化。有專家分析,以家庭為單位,以糧食生產為例,一年兩熟地區戶均耕種50—60畝,一年一熟地區100—120畝,各種資源配置效率最高。沒有規模化的農地經營,既不利于先進技術及其設備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也不利于土地規模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吸引工商企業資本進入農業生產領域。
三、河南省農戶農地流轉行為的行為經濟學分析
從行為經濟學角度看,農戶在農地流轉中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風險規避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發給了心理學家卡尼曼(Kahneman),他帶給人們一個新的理論——“前景理論”。該理論認為[2],人們面臨損失時更加傾向于冒險(風險偏好),而面臨盈利時更傾向于確定性盈利(風險規避);一定量的財富減少帶來的痛苦與等量的財富增加給人們帶來的快樂不相等,前者大于后者,例如人們損失兩千塊錢所帶來的痛苦程度要大于獲得兩千塊錢所帶來的快樂程度。因此,人們在面臨獲得時往往是小心謹慎,規避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卻會甘心冒險,不愿意面對損失。
盡管農民非農收入已經超過農業收入,生存環境有了較大改善,然而,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熱情并不高漲。原因就在于,在當前農村,土地是農民的第一生產要素,雖然近幾年進城務工的農民人數越來越多,但由于農民工無法享受城市人可以享有的社會保險,大多數農民對土地轉出后收入無保障、就業不穩定存在著較大顧慮。所以,對他們來說,農村還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土地依然承擔著農民的就業保障和社會保險功能,大多數的農民主要還是依靠土地獲得的收入解決住房、醫療、養老、子女教育等問題。這就決定了農民不愿意失去土地,寧可粗放經營,甚至讓土地閑置,無人耕種,也不愿輕易轉讓土地,因為,離開土地意味著失去了保障,未來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endprint
因此,筆者認為,由于對未來生括預期的不確定,農民將始終保有土地以防范風險。在“規避風險”意識的作用下,盡管目前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農地流轉更具規模經濟效益,農地流轉也不一定能得到農戶的積極響應。
(二)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Tbaler(1980)提出的。
有實驗者把康奈爾大學經濟學系的學生任意分為兩組,并發給第一組學生每人一個馬克杯(美國人常用的一種杯子,上面印有大學的校徽)作為禮物,而第二組學生什么禮物也沒有。然后問每組的學生:領到杯子的第一組學生愿意以多少錢的價格出售杯子?沒有領到杯子的第二組學生愿意以多少錢的價格購買杯子?
實驗結果如下:如果平均價格低于5.25美元,領到杯子的第一組學生就不愿意出售杯子,而如果平均價格高于2.75美元,沒有領到杯子的第二組學生就不愿意購買。這兩組學生是隨機分組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行為經濟學上就將這種現象稱為“稟賦效應”。當一個人擁有某項物品的時候,他就會將該物品賦予比沒有擁有該物品時候較高的價值。因此,人們在出賣某中自己擁有的商品時往往索要過高的價格。
在我國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下,雖然農民只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而無土地所有權,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是中國農村土地的一種長期制度,.耕地的承包期限為30年。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土地是農民的一種稟賦。另外,自2006年開始,國家開始全面廢除農業稅以來,土地經營不僅免征農業稅,而且很多地方還能得到一些種地補貼,土地經營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這種稟賦更為明顯[3]。由于農民的損失厭惡心理和稟賦效應作用,農民多不愿意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所承包的土地,除非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
而目前的土地林地流轉價格形成很不規范。從法律角度來看,我國土地的流轉應該是使用權的轉讓,農戶承包土地所有權不能轉讓。對于農村土地來講土地使用權的價格如何計算,卻沒有統一和科學的價值衡量標準,價格形成機制不規范,主要表現在:
1.土地流轉市場發育不完善
現階段,多數地區沒有農村集體土地資產評估機構,土地流轉市場信息不對稱,土地流轉市場主體結構單一,分散的農戶成為土地流轉市場的主體,土地流轉價格多為農戶與承租方之間通過協商的自發形成的,農村土地價格評估困難。另一方面,由于依法轉讓農村土地的案例較少,運用市場比較法和長期趨勢法計算土地流轉價格比較困難,目前土地流轉市場通常用收益還原法求地價,一般以小麥產量和價格來計算。根據土地肥沃度、地勢高低不同,價格有所不同。但影響土地流轉價格的因素有很多。如同塊土地因作物種類不同,其產量和價格也不同。農產品的產量受自然條件和經營水平的限制,農產品的價格受供求關系等影響,使得農村土地價格評估非常困難。
2.價格制定隨意性較大
我國多數地區在確定農村承包土地林地流轉價格過程中隨意性較大,多數土地流轉屬于農戶間自發流轉的較多,因此只是流轉雙方事先簡單地協商價格,而沒有簽訂相應的書面合同,對影響土地流轉價格的多方面因素沒有加以考慮。
在河南省大多數地區的農戶自發流轉中,價格普遍在每畝400—600元之間。這是因為,承租戶一般都是經濟實力不強的小農戶,無資本投資,得地后并不是發展高效農業,而是種植一般經濟作物,種植技術并不先進,種植效益達不到高效標準,也就出不起高價租地。由于“稟賦效應”,農民往往賦予土地使用權較高的價值,而土地流轉市場的不成熟和不規范,往往造成農地流轉價格偏低,與農民的心理預期差距較大,從而導致農民惜售現象。
結語
由于“風險規避”和“稟賦效應”造成了農戶農地流轉意愿較低,和農地流轉規模小、期限短等現象,因此,政府在推進農地流轉的過程中,有必要從行為經濟學視角出發,制定相應的土地政策。比如,應該將土地產權還給農民,產權的明晰既可以減少土地流傳過程中的高昂的交易成本;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培育土地流轉市場,完善農民承包土地流轉的價格形成機制,加強管理,依法規范流轉行為;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創造土地流轉的良好外部環境等配套措施,這樣才能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保障農民的利益,消除農民心理擔憂,合理引導農民經濟行為,更有效地促進農地流轉。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新華網,2013-11-15.
[2] 董志勇.行為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 鴻琬.農村土地流轉的制約因素與對策——以河南省為例[J].財務與金融,2011,(5).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