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
摘 要:分析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科技落后的表現及原因,闡述自主創新對于改變落后狀況,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現實意義和可行性,以及西部欠發達地區如何通過自主創新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自主創新;西部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044-03
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西部地區與中部和沿海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日益擴大。西部欠發達地區如何后來居上,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是一個具有現實性、緊迫性而又復雜性的研究課題。而自主創新為西部欠發達地區改變貧窮落后狀況,縮小貧富差距,提高國際競爭力,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超常規發展提供了可能,是提高西部欠發達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關鍵。
一、西部欠發達地區科技、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西部欠發達地區科技、經濟發展的表現
從我國當今的格局來看,可分為中部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西部欠發達地區。所謂欠發達地區是針對發達地區而言,主要指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指標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地區。從地域分布、人口比例、自然資源占有等條件來看,欠發達地區處于有利地位;而從科技發展、人才資源、財富分配、資金流向來看,這些地區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可謂“窮”與“富”形成鮮明對比,并且這種反差有日益擴大的趨勢。例如,就科技發展狀況而言,中部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有較多的資金進行科研投入、技術開發、發展教育,從而獲得創新資源積累優勢,提高科技發展水平;而西部欠發達地區資金短缺,科技開發和智力投入相對不足,形成惡性循環[1]。
(二)西部欠發達地區科技、經濟發展落后的原因
第一,歷史進程的不平衡性。西部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制度文化、政策導向、歷史傳統等諸多原因,在長期的發展中經濟基礎薄弱、科技發展滯后、生產力水平低下,在發展中處于不利地位。
第二,科技發展的差距。西部欠發達地區由于資金貧乏、管理落后,導致科研投入不足、技術開發乏力、教育發展落后,從而使勞動者的素質低下、勞動手段落后、資源利用率較低。
第三,人才分布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源于《圣經》:“對已富有的人,還要給予,使之錦上添花;而對于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強行奪走。”即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我國發達地區由于經濟和科技的優勢,能夠以優厚的條件培養和吸引人才,出現了人才的分布懸殊和倒流現象。人才流動的趨勢是,從邊貧地帶流向城市,從邊疆省區流向內地和沿海,導致東西部人才分布懸殊。
第四,積累上的劣勢。西部欠發達地區由于的經濟基礎薄弱,科技落后,人才匱乏。為了擺脫貧困、謀求發展,不得不借貸資金,引進技術、設備和人才、出口初級產品、農副產品或資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科技積累差距拉大。
發展的道路盡管曲折,但縱觀歷史的發展歷程總能發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有少數落后國家和地區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在不長的一段時間里脫穎而出,奇跡般地迅速趕上發達國家和地區,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后來居上。這種現象究竟如何去認識和總結?如何去看待和了解這種后發優勢的內在規律和機理?對欠發達地區而言,無疑是些令人振奮的話題。而自主創新不僅對西部欠發達地區后發優勢的獲取,而且對推動欠發達地區整個社會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創新推動西部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現實意義
(一)自主創新能迅速提高西部欠發達地區企業競爭力
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細胞,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創新活動的主體。西部欠發達地區要實現后來居上,必須培養大批優秀企業、支柱產業來支撐和推動。一般來說,凡是經濟發達地區或后來居上者,都培育出了一個或幾個有特色的、有市場競爭力的支柱產業。
企業競爭力即企業能力、技術與專長,是企業獨特擁有的能在市場上長期具有競爭優勢的一種內在品質、能力和經營理念,具有獨特性、相融性、可變性等特征。企業競爭力包括產品競爭力、技術競爭力、價格競爭力、品牌競爭力等。
自主創新能迅速提高西部欠發達地區企業競爭力。所謂自主創新,是指國家、地區和企業不依賴外部的技術引進,而依靠自身力量獨立開發新技術,產生技術突破,攻破技術難關,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創新的后續環節,完成技術的商品化,獲得商業利潤,達到預期目標的創新活動[2]。實施自主創新的優勢在于:(1)技術突破的內生性有助于企業形成較強的技術壁壘。這種技術壁壘是企業在長期的實踐中以特定方式,沿著特定的技術軌跡逐步累積起來的,不易被對手輕易解密、消化和模仿,同時,這種技術突破的內生性是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關鍵。(2)自主創新一般涉及的是全新技術領域,有利于新興產業的形成,出現創新的集群現象。(3)在市場方面,在產品投放市場的初期,將處于完全獨占性地位,有利于自主創新企業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另一方面,由于其在技術方面的率先性,其產品的標準和技術規范很可能先入為主,成為本行業和相關行業的標準。
(二)自主創新能迅速提高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效益,促進跨越式發展
所謂跨越式發展是某地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利用并創造后發優勢實現經濟社會超常規發展 [3],其實質是發展中的質的突破[4]。
技術創新是一種經濟行為而非科技行為,創新擴散是技術創新社會經濟效益的根本來源。作為一個企業、國家和地區,其生存能力和競爭力的大小、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都直接或最終取決于自主創新。縱觀世界各國發展歷程,很多落后國家、地區和企業的發展就是通過自主創新來推動的。德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世紀40年代之前,德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遠比英國、法國落后。然而,在19世紀50—70年代,德國依靠基礎科學的全面發展、技術科學的興盛,在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工業生產及社會經濟各方面迅速崛起,后來居上。到1920年為止,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英國為8人,法國為11人,美國為2人,而德國則有20人之多。德國成功的經驗首先得益于自主創新,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科技,其次是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5]。endprint
三、西部欠發達地區開展自主創新的可行性
(一)西部大開發取得巨大成效及戰略轉型帶來新機遇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既定的發展戰略,它的實施為西部欠發達地區進行自主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政策環境,包括增加資金投入的政策、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政策、吸引人才和發展科技教育的政策等等。在“十二五”期間,國家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給予特殊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科技教育。這些優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必將大大促進西部地區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的發展。
(二)西部地區經濟和科技發展態勢良好
10多年來,西部地區快速崛起,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居民收入等均取得突破性進展,進出口總額年增長23.2%,生產總值年增長11.7%,超過全國同期經濟增長水平;2008年,西部地區GDP增幅超過東部,占全國GDP的比重17.8%。總之,這10年是建國60年來西部地區發展最快的10年。
在科技發展方面,雖然西部地區科技力量與中東部地區相比整體較弱,但在部分地區和部分城市,如西安、重慶、成都等,還是具備較強的科技實力。經過半世紀的建設,西部地區仍然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力量。目前,西部地區在石油、水電、天然氣、鋼鐵、有色金屬等能源原材料及國防軍工制造、航空航天、核能利用、電子、光學和精密機械技術等高新技術領域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這為西部技術創新的擴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國內技術的相對獲得性帶來的機遇
國內統一市場的逐步形成,東、西部互為市場、相互促進,可以有效發揮中國巨大的人口、市場和規模經濟效應,促進西部技術創新。同時,受政府的鼓勵與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向西部地區轉移具有某種可能性和相對易獲得性。
四、關于西部欠發達地區開展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從政府層面入手,整合創新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由于知識的共享性和技術的外溢性,單純依靠競爭性市場機制是不能完全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的,應正確發揮政府在宏觀層面的作用。具體而言,西部欠發達地區政府應在以下領域發揮作用:一是統籌規劃,宏觀指導,避免重復。二是集中力量抓重點,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突破中國最需要的技術,重點支持基礎性研究,發展公共技術平臺。在產業技術領域,重點支持共性技術和影響整個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開發,如CAD、CAM、CAE、CIMS、精密成型與加工、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精細化工等技術。三是廣泛調動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并在稅收政策、財政金融政策等方面予以優惠、獎勵,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形成一種創新的社會風氣;培育鼓勵個性發展和創新的民主和文化氛圍,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環境。四是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保障和促進自主創新。知識產權實質是在保護創新者積極性和合法利益的同時,加快新技術擴散速度,進一步促進新一輪技術創新的產生。
(二)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
技術創新是一個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和商業化的過程,在傳統經濟條件下,項目投資、產品研制與生產都是由政府制定計劃,研究單位、設計單位和生產企業組織實施,企業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缺乏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最貼近市場,在規模化和產業化方面最具優勢,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創新主體地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應成為技術創新投資的主體;二是企業要成為研究開發的主體;三是成為利益分配的主體。
(三)建立以自主創新為主的創新戰略模式
技術創新戰略是指進行技術創新經濟活動的總謀劃,主要解決技術創新的基本原則、根本目標和主要規劃等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和方向性問題。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客觀上需要一套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有效的技術創新戰略進行指導。與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由于資金、人才、科技、管理等環節相對薄弱,應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在創新戰略選擇上因地制宜、靈活變動。在起始階段,可考慮通過模仿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盡快縮小國際差距。對于一些大型、復雜、綜合性強、難度較大的技術項目,僅靠企業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需要運用企業與科研單位、高等院校之間聯合的力量,并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協作完成,即合作創新。在中期戰略需求層面,可利用補充和替代技術,但應以自主創新為主,模仿創新為輔。對那些屬于遠期戰略需求技術,要有長遠眼光,盡早進行理論、技術儲備,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以自主創新為主,最終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獲得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金建國,胥留德.自然辯證法概論[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2] 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 趙紅,楊震寧.“跨越式發展”的學術論爭及其路徑找尋[J].改革,2013,(1).
[4] 王必達.后發優勢與區域發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 胡顯章,曾國屏.科學技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Promoteing the Western Underdeveloped Areas Leaping Development Relying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ZHENG Wen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China's West owe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d backward area,expounds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change the backward situation,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and how the less developed western regions through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achieve unconventional,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Key words:independent innovation;western underdeveloped region;leaping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