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紅
摘 要:區域金融支持是區域經濟研究的一個方面,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從強調效率的“非均衡”發展轉變為兼顧公平的區域協調發展,區域金融研究就成為我國金融理論界興起的新的研究領域。國外區域金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所以選取美國、日本兩個發達國家和巴西、印度兩個發展中國家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以求從中獲得啟迪。
關鍵詞:區域金融;區域經濟;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049-02
一、美國區域經濟開發的金融支持經驗
美國幅員遼闊,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及歷史的原因,美國經濟發展同樣具有不平衡性。在開發欠發達地區、改造傳統產業和新興工業區的開發方面,美國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就金融方面而言,美國在整個金融制度的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區域經濟的特點,從而使其實行的金融政策既能保證金融業宏觀統一,又能使金融對區域經濟增長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1.集權與分權相對統一的中央銀行制度
美國的中央銀行制度即聯邦儲備制度頗具特色,這一制度實現了對全國金融業的分層次管理。美國的聯邦儲備委員會,相當于一國的中央銀行總行,負責制定、實施貨幣政策。美國50個州共劃分為12個聯邦儲備區,每個區設立一家聯邦儲備銀行,聯邦儲備銀行既要執行中央銀行分行的職能,又要負責組織和管理各自轄區內的金融活動,并可以在各自轄區內的一些重要地區設立相應的分行。聯邦儲備銀行獨立性很強,可依據轄區內的經濟狀況,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以促進本地區金融和經濟的發展。
2.靈活的銀行注冊雙軌制
美國商業銀行(包括儲蓄機構、信用社等)的設立,既可以向聯邦政府注冊成為國民銀行;也可以向州政府注冊成為州立銀行。州立銀行一般不得跨州經營,主要立足本州,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銀行注冊雙軌制造就了數量龐大的地方性銀行,使各州經濟發展都能有充足的資金保證。
3.差別化的貨幣政策
在美國,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及銀行規模的大小不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標準也不同。例如在1935年,紐約、芝加哥、圣·路易斯的國民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最高為26%,其他16個城市較大的國民銀行最高為20%,而不發達地區如阿肯色、俄克拉荷馬、德克薩斯的國民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為14%。此外,美國的再貼現政策也根據經濟區域不同進行差別化管理。這種差別化的貨幣政策便于對落后地區的金融發展提供更好的幫助。
4.政策性金融扶持
為縮小地區差距,美國政府還設立了一些政策性信貸機構,直接參與存放款業務活動,對落后地區進行政策性金融扶持。尤其是在西部開發過程中,為加快當地農業的現代化,美國政府先后成立了聯邦土地銀行、聯邦中介信用銀行、生產信用協會、合作銀行以及農場主之家管理局等多個農業金融機構,對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美國政府對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貸款的私人銀行提供高達90%的貸款保險,既保證了區域經濟開發的資金需求,又保證了商業銀行貸款對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促進了資本向欠發達地區的流動。
二、日本北海道開發中的金融支持
1.設立區域政策性金融機構
為促進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日本通過專門的金融立法,結合區域開發的總體規劃,設立專門服務于某一特定開發區域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日本政府金融體系的10個金融公庫中,有兩個專門服務于落后地區的開發公庫,即根據1950年《北海道開發法》成立的北海道東北開發公庫和根據1972年《沖繩振興開發金融公庫法》成立的沖繩振興金融開發公庫。在北海道的開發中,日本政府以北海道東北開發公庫為平臺,實施了多種形式的金融借貸措施。北海道東北開發公庫不但提供項目貸款,而且從事企業融資債務擔保,其債務擔保以資本金在1 000萬日元以上的公司為對象,擔保額可達債務余額的80%。除此之外,日本開發銀行、中小企業公庫以及農林中央公庫等政府金融機構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也為北海道開發提供了大量優惠貸款。上述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北海道地區的成功開發。
2.設置非盈利性的、投資于重點產業的開發銀行
1951年,日本成立了開發銀行,專門為經濟開發區域的重點產業培育提供長期資金支持。一般而言,主導產業有較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主導產業的充分發展可以推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主導產業往往是區域經濟中重點發展的產業。在區域經濟開發中設立非盈利性、向重點產業傾斜的開發銀行,可以通過對重點產業的積極扶持,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開發銀行對北海道地區石化工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創立“財政投融資”制度
所謂財政投融資,是指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通過金融手段籌集資金,并由專門的政府投融資機構以有償方式加以運用。財政投融資制度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區域經濟開發措施,它使區域金融政策能夠在區域經濟開發中充分發揮作用。其投資、貸款的發放對象只限于特定開發區域的法人實體,資金用于對基干產業的重點扶持、弱小產業的救助、夕陽產業的轉移以及道路、港灣等基礎設施建設。
三、巴西對欠發達區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
作為發展中國家,巴西二元經濟結構特征非常鮮明。在主權獨立前后幾個世紀的經濟發展中,巴西素以“單一經濟”聞名于世。18世紀是東北區域橡膠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橡膠業衰退后的19世紀東南區域的挖掘業得以發展,20世紀南方區域的制造業又成為巴西經濟的主導。由此導致巴西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為改變這一現狀,巴西政府在金融方面主要通過組建區域開發銀行以及通過財政刺激來增強區域金融支持,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
1.組建區域開發銀行
巴西根據本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組建地區開發銀行,以支持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巴西不僅建立了國家經濟開發銀行,而且還在各州政府的協助下組建了若干地方開發銀行,以便為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項目提供資金。其中最早的是1954年成立的東北部開發銀行,以后又成立了南部開發銀行和一些州開發銀行,還設立了“亞馬遜投資基金”。巴西的開發銀行主要是為所在區域提供項目發展資金,并不直接提供區域發展所需物資。巴西的區域開發銀行至今仍對巴西經濟的協調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endprint
2.以財稅刺激手段為區域開發銀行籌措信貸資金
巴西政府規定,公民購買巴西東北銀行和亞馬遜銀行發行的新股獲利時,可以免交50%的個人所得稅,以此來引導社會資金的流向,為區域開發銀行籌措資金提供便利和支持。正是由于政府運用各種政策激勵欠發達地區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發展,使得巴西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加速,同發達地區的差距日益縮小。
四、印度對欠發達區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
印度對欠發達區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主要通過金融管理政策傾斜和區域“銀行規劃”措施來實現。
1.傾斜性的金融管理政策
印度儲備銀行通過在邊遠落后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及時了解這些地區的金融需求;并且通過信貸配額的利率差別化計劃,引導資金流向欠發達地區,以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貨幣化進程和農業的發展;同時,印度政府還要求銀行向欠發達區域提供信貸的份額在1985年3月前達到其資金運用總額的40%,資金運用與資金來源的比例在欠發達地區應達到60%。此外,印度政府根據1976年地區農業銀行法令,成立區域性的農業銀行,對欠發達地區和農村提供金融服務,向這些地區注入資金,極大地推動了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
2.區域 “銀行規劃”措施
所謂區域 “銀行規劃”,是印度儲備銀行根據國民信貸委員會小組的建議,于1969年開始實施的一項區域金融支持制度安排。根據這一規劃,全印度劃分為若干個區域,國有化銀行以及部分私營銀行對其所負責的區域提供金融支持。區域 “銀行規劃”要求由各銀行深入其責任地域開展經濟和社會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明確區域經濟和金融發展重點、資金流向和資金供求缺口,形成金融支持規劃。規劃需要經過政府的批準,各銀行按照規劃負責協調責任地區內的信貸資金流向和份額。區域“銀行規劃”措施的計劃性和可操作性比較強,有效地發揮了金融促進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
五、成功經驗啟示
上述國外區域金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對我們有如下啟示。
一是區域金融支持要有明確的區域金融政策目標。國外區域金融政策大都以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縮減貧富分化為目標。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區域金融政策是在鄧小平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不平衡經濟發展戰略思想指導下,以促進有條件的地區經濟超常發展為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改變,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應成為我國區域金融政策的目標。
二是要構建完善的區域金融支持體系。以美國的經驗來看,在金融制度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通過集權與分權相對統一的中央銀行制度和靈活的銀行注冊雙軌制。美國的金融體系在支持區域經濟發展中能夠得心應手,完全可以根據需要實行差別化的貨幣政策或差別化的金融管理政策。從日本、印度和巴西的經驗來看,通過設置為特定區域、特定產業服務的區域性金融機構,以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支持,同樣效果不錯。
三是要制定差別化的區域金融管理政策。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大國經濟尤甚。因此要實現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行差別化的區域金融管理政策實乃必然。
四是要實行傾斜性的區域信貸政策。傾斜性的信貸政策支持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最有效手段。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