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滿族游藝文化源遠流長,它既是滿族的一種生活方式,又是滿族的一種文化。漁獵生產是滿族游藝活動產生的母體。在滿族歷史形成發展中,雖然活動區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間也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多元文化,但騎射文化始終貫穿其中。滑冰是滿族入關前早已開展的運動,除了用于狩獵和娛樂之外,也經常用于戰爭,是八旗官兵比較喜歡的一項游藝活動。現在仍然存在的珍珠球、賽威呼、雪地走、打得栲等體育活動,從其產生的淵源來看,都是產生于滿族在關外的生活時期。在分析滿族游藝發展歷程和滿族游藝文化種類的基礎上,提出發展、利用滿族游藝文化的五種模式,即符號模式、民俗村模式、商演模式、節慶模式和紀念品模式。
關鍵詞:滿族;游藝文化;開發模式
中圖分類號:C9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101-02
一、滿族游藝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入關前的游藝狀況
漁獵生產是滿族游藝活動產生的母體。滿族早期從事游牧生產,其游藝活動大多與此相關。在滿族歷史形成發展中,雖然活動區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間也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多元文化,但騎射文化始終貫穿其中。后金時期,努爾哈赤把騎射作為立國之本。滑冰是滿族入關前早已開展的運動,除了用于狩獵和娛樂之外,也經常用于戰爭,是八旗官兵比較喜歡的一項游藝活動。現在仍然存在的珍珠球、賽威呼、雪地走、打得栲等體育活動,從其產生的淵源來看,都是產生于滿族在關外的生活時期。
薩滿教的宗教信仰是滿族游藝活動產生的精神土壤。在薩滿野祭禮俗中,也孕育了許多游藝項目,如火祭中的闖火陣、沐火、傳火、嬉火。
生存環境是滿族游藝文化產生的自然因素。許多滿族帶有自娛自樂的游藝活動是在滿族早期相對比較閉塞的生存環境下產生的。例如滑冰、滿族及其先民在長期與冰雪接觸過程中,發明了冰鞋、爬犁、拖床等冰上行走工具,還創造了各種滑冰技術。清王室統治全國后,仍保持了以滑冰訓練軍隊的舊俗,每年都要在太液池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滑冰檢閱,稱之為冰嬉,后逐步形成民族體育運動項目。
(二)滿族入關后的游藝文化
滿族入關后,其原有的文化所依托的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個體地位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入關后,滿族的許多游藝項目受到朝廷的重視,并創造條件使其發展、推廣,尤其是以騎射著稱的傳統得以保持和發展。滿族的騎射活動名目甚多,有騎射、步射、追射,還有射柳條、射香頭、射月子等。
作為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漁獵活動,使滿族人通過騎射鍛煉了強健的體魄,也孕育出許多民族游藝項目。如滑冰、踢熊頭、狩獵、摔跤、蕩秋千、采珍珠、賽威呼、刀劈三關等。與此同時,滿族的冰上運動和摔跤等運動項目在入關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比如從朝廷到民間每年都要舉行冰上競技比賽,主要進行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上球戲和冰上集體表演等。
(三)滿族現代的游藝文化
滿族游藝的興衰和滿族作為統治民族的地位是分不開的。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滿族的社會地位得到認可,一些滿族傳統游藝項目也得到發展。如珍珠球、賽威呼、摔跤、打石球等又開始興盛起來。
目前,滿族的一些民眾游藝具體可分為四類:競技游藝項目、游藝表演項目、民間游戲項目和女子游藝項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珍珠球運動已經成為全國民族運動會的競賽項目。
二、滿族游藝文化的種類
(一)滿族民間講述與演唱
滿族的“講古”。講述的內容多以本族、本姓的族源歷史、神話傳說以及開基的英雄人物傳說為主,除此之外,老友各類民間故事、民俗典故,等等。
滿族的說部。在滿族的口頭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滿族說部”。“說部”是滿族及其先民女真人自遼、金以來在民間世代口耳相傳的長篇說唱藝術,代表滿族及其先民口頭文學的最高成就。
滿族的神話傳說,包括開天辟地神話、日月星辰的形成等自然現象的神話、人類起源和族源神話、與魔鬼斗爭神話。
滿族民間故事。滿族民間故事及其鮮明的特色:故事中多以女性形象為主角,她們或是創世的始祖,或是救世的女神,或是解難的女英雄。
滿族民歌。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
(二)滿族民間音樂舞蹈表演
滿族薩滿祭祀歌舞。薩滿祭祀的舞蹈,以上身的“擺”、臀部的“扭”、膝部的“抖”來突出整個身段的動作,配之以節奏分明的單鼓的敲擊和搖鈴擺動的聲響,營造出現場熱烈而神秘的氣氛,使人如癡如醉。
滿族莽式舞。莽式舞是流傳滿族民間的筵席歌舞。其姿勢為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成雙對舞,成為莽式;眾人拍手而歌,擊堂鼓伴奏,又各以“空齊”二字和之。莽式為舞,空齊為歌,莽式空齊,即歌之舞之之意。
清宮廷舞蹈慶隆舞。此演出氣勢豪邁、節奏強烈,舞蹈動作大都是從狩獵戰斗中的動作演化而來的。民國之后,很少有人跳此舞了。
民間滿族秧歌。滿族秧歌以走大場為主,名曰“走陣”。陣式多為漢族秧歌的天門八卦陣、地門八卦陣、葫蘆陣、六合陣等,表現了滿族八旗官兵征戰和歡慶勝利的精神。其舞姿多是大開大合扭擺,并模擬征戰、狩獵的姿勢。步法多是丁字步、蹶子步、大跨步、拉蹲步等,顯示出狩獵和戰斗生活的色彩。
此外,還有滿族的笊籬姑姑舞、女真時期留下的野人舞等。
(三)滿族的民間曲藝與戲曲表演
八角鼓和子弟書是滿族最富有民俗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曲藝。
八角鼓既是一種樂器,也是一種曲名。八角鼓最初來自民間,演出形式活潑自由,演唱時還可以插話逗哏。清朝中后期八角鼓逐步沒落。但是由八角鼓派生出來的單弦、評書、相聲等曲藝藝術卻在民間發揚光大。
子弟書是滿族著名曲種,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間。八旗子弟以“八旗子弟樂”的曲調為基礎,取其精華,參照民間大鼓、彈詞等藝術形式,用北京民間十三道大轍,創造出一種以七言為主題唱詞、以八角鼓伴奏的說唱形式,名為弟子書。endprint
(四)滿族民間競技
常見的民間競技有力量型、技巧型和技藝型三種。力量型競技指以賽力為主的對抗性活動,既有單個的,也有團體的。技巧型競技是以競賽技巧為主要內容的娛樂項目,分為單一技巧和綜合技巧兩類。技藝型競技是以比賽技巧為主的娛樂活動,以各種民間棋類為代表。常見的民間競技有狩獵比賽、跑冰鞋、雪地走、布庫摔跤、扔石鎖、踢行頭等。
(五)滿族的民間游戲
滿族民間的智力游戲有刺繡與剪紙、猜謎語、解九連環、五虎連等。滿族的技巧類游戲有抓嘎拉哈、踢毽子、跳房子、抖嗡子、滾鐵環等。滿族的冰雪類游戲有打冰嘎、打滑刺溜、滑冰車、支爬犁等。滿族的游泳類游戲有打狗刨、打飄洋、踩水等。滿族對抗類角力類游戲有摔跤、支黃瓜架、撅大頭等。滿族的舉重類游戲有舉石鎖、舉石猴等。此外,還有跑馬城、拉鋸等兒童趣味類游戲。
三、滿族游藝文化的旅游開發模式
(一)符號模式
對于滿族民間講述與演唱等一類沒有具體形象、依賴人的聽覺傳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挖掘其精神內涵,設計區域旅游主題宣傳口號,或利用其特色文化內涵來指導旅游項目的開發。比如,游客到滿族旅游景區,導游則不僅一定會講滿族民間流傳的傳說故事,而且衣著扮相也以滿族傳統服飾為樣板,給游客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根據滿族游藝文化內涵設計區域旅游標志,建設旅游標志性建筑,使其成為城市旅游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加深外來旅游者印象,塑造城市旅游形象。
(二)民俗村模式
選擇滿族人相對集中和滿族民俗文化底蘊相對豐厚的自然村落,著力打造“滿族傳統游藝文化村”,村莊按照老滿族的村落和房屋建造樣式與格局重新加以規劃改制,再現滿族傳統村落和建筑原貌,村民既是演員,也是服務員,家庭是接待站。在節慶活動期間或是有游客來訪時,村民即著滿族傳統服飾,表演各種游藝項目,同時邀請游客共同參與其中。
(三)商演模式
由于旅游演出可以解決游客晚間生活單調的不足,演出特色性、參與性強等優點,旅游市場對旅游演藝產品的市場需求增長迅速。地域文化是旅游演藝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只有在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并通過一定的表演形式展現出來,才能形成旅游演藝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滿族表演類、技藝類的滿族游藝文化,民族特色鮮明,適合進行休閑演藝產品的旅游開發。開發時,須尊重文化遺產的真實內涵,避免庸俗化現象的出現,同時還要盡可能吸納民間藝人和演員。
(四)節慶模式
定期舉辦滿族傳統游藝文化節,以節促發展、促傳承;以節促招商、促經濟繁榮。滿族游藝文化中的表演類、技藝類等就可以通過策劃賽事、節慶、展覽等節事產品來進行開發利用。單一而零散的無形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如同散沙,很難形成產品規模。如果集合這些文化因素,并以傳統節慶活動為載體,這樣開發出來的滿族文化產品就會主題鮮明、系統性強、獨具文化特色。
(五)紀念品模式
首先,理念上要走出“原汁原味”保持民族特色的誤區。旅游商品的設計創新、制作工藝等方面不能因循守舊,原封不動地沿襲,而是應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變化和創新,要去粗取精,既保持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色和個性,又有所取舍和創新,在民間工藝產品的設計、造型、款式等方面注入時代氣息,以增強民間工藝的實用性、藝術性、審美性、現代感和市場性。其次,可以采取用現代設計理念重新組合民間工藝元素、現代旅游商品局部采用民間工藝元素、民間工藝中采用現代管理技術等方法實現民間工藝和現代管理技術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a
[1] 張佳生.滿族文化資源與開發[M].沈陽:白山出版社,2011.
[2] 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顧軍,苑利.文化遺產報告——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 陳來生.世界遺產在中國[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6.
[5]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發展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