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 陳潔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滲透,E-LEARNING 的理念在國內外教育界興起。與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它具備很大的優勢。因此,在軍校教員的實戰化教學能力培訓中運用該理念,可以期望實現最大化挖掘培訓資源,破除培訓需求“迷霧”和實施可持續性培訓三個目的。
關鍵詞:E-LEARNING;實戰化教學能力;培訓
中圖分類號:TP3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121-03
E-LEARNING,指的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學習與教學活動,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溝通機制與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E-LEARNING 具有三大優勢:一是它使教育不受時空限制,改變以往繼續教育固守課堂的傳統。二是它可以精準匹配教育需求與資源,實現教育培養方案上的“私人定制”。三是它可以對教學效果進行長期跟蹤評估,實現可持續性教育。這些優勢為解決當前軍校教員實戰化能力不強、授課與部隊實際需求相脫節的頑疾提供了可能。
一、當前軍校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培養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軍校教育特別強調教學要向部隊需求靠攏,向實戰靠攏,因此打造一支具備實戰化教學能力的教學團隊對軍校來說是安身立命之本。在我軍隊院校對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培訓過程中,存在以下3方面的問題和矛盾。
(一)實戰化培訓資源不足
實戰化培訓資源不足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是軍隊多年不打仗,資源積累不足。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是學習軍事技能最有效的辦法。在戰爭年代,我們的軍事教育理論就是在豐富的戰爭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很快培養和塑造了一批軍事指揮人才。外軍更是注重實戰經驗的積累。例如,美軍在每一次戰爭后,都會對作戰情況進行評估,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并形成鮮活的案例和戰例,供教員使用,使其課堂更加貼近實戰。 然而,自衛反擊戰后,我軍幾乎沒有參加過大規模的作戰行動,軍隊軍事實踐出現了很長一段的空檔期,幾乎沒有形成任何經驗數據,無法作為資源運用于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培訓。
其二,軍校與基層部隊相對獨立,軍校獲取實戰化培訓資源難。教員的崗位相對固定的,鮮有機會深入部隊,了解實踐情況,獲取相關資源。因此,實戰化培訓資源難以更新。部隊與軍校間相對獨立使得教員很難參與部隊進行的大項軍事活動,部隊也缺乏渠道同院校間進行交流,這導致部隊的經驗無法進入到院校中,成為實戰化教學的培訓資源。
(二)實戰化培訓存在需求迷霧
為了提高軍校教員的實戰化教學能力,院校與部隊采取了雙向交流的辦法來增加彼此的融合度。例如,軍校派教員到部隊短期代職,部隊派人員到軍校擔任教官。但是這些措施都收效甚微,這是因為在培訓過程中存在培訓需求迷霧,即培訓需求不明,培訓資源無法精確滿足需要。在教員下部隊代職,部隊人員來軍校任教官的過程中,教員和教官的代職單位與其專業不對口。這樣的代職,對教員(教官)個人和教學單位來說都沒有很大的幫助和提高,還消耗了大量的培訓成本。
因此,在組織教員培訓前,明確培訓需求是有效完成培訓任務的前提。然而,培訓需求的確定不是簡單地填寫調查問卷,或是數據采集,因為教員的培訓需求不總是顯性的,許多隱形的需求往往令教員自身也無法察覺。需要對其教學和學習行為進行長期跟蹤、科學分析,在工學矛盾突出的現實情況下,這很難由教員個人或教學單位通過人工的辦法完成。 在培訓需求不明的情況下,難以做到師資培訓的資源與需求精確匹配,因此,當前院校在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培訓上針對性不強,無法量體裁衣。
(三)缺乏長效機制,后續乏力
當前軍校中對教員的繼續教育與培訓采用的是任務指令式的方式,并沒有依據每名教員的真實需求進行。任務式的培訓不以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增長為導向,而是以上級的指標命令為導向,一旦培訓結束,任務完成,對培訓的效果就不再過問。因此,當前對軍校教員的培訓停留在數量規模上,只見短期效益,而不重長期效益。對教員教學能力的培養也往往急功近利,只看結果,忽略教學能力生成的過程。這就造成對教員實戰能力的培訓面廣、量大,效果卻差強人意,不具備延續性。
二、E-LEARNING 理念對提高軍校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價值和作用
(一)不受時空限制,最大化挖掘實戰化培訓資源
E-LEARNING的最大優勢是不受時空的限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人可以同步獲取網上學習資源,進行自主交流。這就為軍校與部隊間的無縫銜接,將部隊實踐經驗轉換為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培訓資源提供了可能。
通過對部隊日常訓練場地、程序和方式方法的數字化處理,部隊組織實施訓練可以上傳到校園網,在遵守保密原則的基礎上同院校教員共享。同時,對于大項的軍事行動,也可以采用“部分參與,經驗聯網”的辦法為軍校教員提供授課素材,即在不影響軍事行動進程和不違反保密規定的基礎上,選取個別骨干教員嵌入式參與,將軍事行動評估報告或經驗總結上傳網絡,與教員共享。對于軍事演練、搶險救災、海外護航、撤僑等大型軍事行動的經驗、評估報告如果可以在網絡上獲取,將普惠廣大在校教員,整體性地優化軍校教員課程設計,增加實戰化教學內容;同時,也為教員深入參與部隊軍事行動提供理論與決策支持,為推動院校與部隊間的雙向交流、良性互動提供了一個平臺,真正實現了院校在部隊建設中的“智囊”作用。
(二)破除 “需求迷霧”,實現師資培訓上的個性化定制
在進行師資的實戰化培訓過程中存在著“需求迷霧”,即師資的培訓需求與培訓資源供應上的不匹配,這也是造成師資培訓效費比低的主要原因。 要破除這種“需求迷霧”,就要建立一個透明化的培訓資源供應鏈,讓供應鏈上的所有實體,受訓單位,人員和培訓單位、人員都可以清晰的觀察到培訓需求和培訓資源的流動方向,讓培訓資源主動適應培訓需求,形成供與需的精確匹配。借鑒E-learning概念,完全可以實現資源供應鏈的透明化。通過研發軟件,采集并分析受訓單位和人員的需求數據,可以明確培訓需求;另一方面,對培訓資源、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和管理,依據培訓需求為每一名教員量身定制培訓方案,包括培訓課程和代職單位與職務,在網上向客戶主動推薦,實現培訓需求與培訓資源間的自主、精確匹配。endprint
(三)可實時跟蹤、評估培訓效果,實現教員教學能力的可持續性提高
教員的實戰化教學能力的成長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而以往的師資培訓往往忽略這一點。注重短期效益而不注重長期的跟蹤問效,沒有對教員在執教的不同階段所呈現的能力需求進行區分,并進行針對性培訓。E-LEARNING 理念可以通過數學模型或研發軟件,在網上對教員的培訓效果進行實時跟蹤和評估,同時可以聯通受訓人員與培訓單位,就培訓效果進行實時反饋,明確不同階段的培訓需求和目的,以便進一步地優化個性化的培訓方案,形成可持續、動態的培訓體系,為每一名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成長提供長期的輔助。
三、運用E-learning理念培訓軍校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措施
(一)依托已有的信息網絡,進行頂層設計,構建E-LEARNING 的基礎設施
E-LEARNING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學習與教學方式,網絡作為載體和基礎設施是在軍事院校推廣E-LEARNING的前提。因此,有必要構建一個適用于部隊院校的師資培訓網絡。要最大化的發揮E-LEARING的優勢,這個網絡的構建應當從總部一級進行頂層設計,涵蓋全軍所有軍事院校和各大單位及基層部隊,以便最大化地挖掘師資培訓資源。
另一方面,師資培訓網絡的建設又要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避免重復建設。因為各大院校、單位和基層部隊都已經建成了自己信息網絡,師資培訓網完全可以依托這些網絡,對其進行標準化的改造,實現這些網絡端口相互開放,資源進一步整合。具體的辦法是在總部一級建立一體化的師資培訓網,聯通各大院校已有的校園網,和各大單位及基層部隊的行政網絡,開放師資培訓的端口,為全軍所有軍事院校的教員提供無障礙的閱覽師資培訓資源的平臺,同時為院校與部隊提供無障礙溝通交流的平臺。
(二)分析教員在線學習行為,確定教員培訓需求
明確培訓對象的需求是培訓方案成功的前提,E-LEARNING 理念的推廣除了可以在線采集培訓人員的基礎數據和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對培訓者進行在線學習行為的跟蹤和分析,從而明確培訓人員的隱性需求。在線學習行為分析涉及多個學術領域與技術,如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和數量統計等等。它通過對培訓者在線學習的路徑、瀏覽順序和習慣來確定在線學習者可能具有的學習風格和偏好,從而分析出其隱性的培訓需求,并為其主動推薦相應的學習和培訓資源。
目前,在軍隊院校中,校園網的利用率已經在90%以上,將在線學習行為分析系統引入校園網,可以實現對院校教員的在線學習行為的科學分析,從而明確其培訓需求,并依據這些需求,主動提供相應的培訓資源和服務,甚至能定制培訓方案。
(三)建立跟蹤問效機制,實現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可持續性培訓
互聯網為人類的學習方式帶來了變革,這主要體現在它使學習不受時空約束,可以動態實時更新,保持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因此,構建一體化的師資培訓平臺,推廣E-LEARNING 理念,意味著建立起對受訓人員實時跟蹤問效的機制,為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多種可能。
首先,可以通過建立每一個用戶的個人電子檔案記錄不同階段的培訓情況,并利用虛擬培訓社區,反饋培訓效果,獲取培訓建議。此外,在網絡上嵌入培訓效果評估模塊,對培訓效果進行定期的網上的評估與分析,更能直觀反映教員實戰化培訓方案的效果,并為分析和預測教員下一階段的培訓需求,優化教員培養方案提供科學依據。這樣,對軍校教員的培訓不再追求短期效益,也不再是由院校到部隊單向發生,而可以長期問效,保持院校、機關與部隊之間,軍隊院校之間,軍地院校之間進行多角度多方向的培訓效果評估,更有效地幫助教員實戰化教學能力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方素文.社區教育與e-learning融合策略探索[J].成人教育,2014,(1):76-78.
[2] 何克抗.E-learning 與高校深化改革(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2,(2):8-12.
[3] 王曉紅.我國干部網上學習模式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2,18(4):50-55.
[4] 喬伊斯,等.教學模式[M].荊建華,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5] 張鐵斌.開放教育資源(OER)國際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6] 李長玲.知識供應鏈構建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Application of the E-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ability in actual combat training of the military instructors
LIN Xiao,CHEN Jie
(Arm of the service Logis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Liberation Army logistics college,Beijing 100858,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the rise of E-LEARNING concept in educational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earning,it has great advantage. Therefore,the use of the concept in the military instructor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can expect to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mining of training resources,training needs to break the "fo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training three purposes.
Key words:E-LEARNING;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training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