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卿烈瓊
摘 要:2014年1月26日中國財政部發布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財會[2014]7號),對原準則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改動。就新準則修訂的背景及主要的修訂內容進行解析說明。
關鍵詞:企業會計準則30號;財務報表列報;修訂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6-0146-02
一、財務報表列報準則的修訂背景
(一)國際背景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于1997年9月發布了《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財務報表列報》,發布之后進行了兩次較大的改動:第一次是2007年9月,正式引入“綜合收益”的概念,并要求在利潤表中加以反映;第二次是2011年6月發布了《其他綜合收益的列報》,將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劃分為“滿足特定條件時后續將重分類計入損益的項目”和“不能重分類計入損益的項目”兩類區別列報。當企業選擇以稅前為基礎列報其他綜合收益項目時,要求將相關稅收影響在上述兩類項目之間分配。此次修訂只涉及其他綜合收益的列報方式,但并未從概念上解決其他綜合收益問題。
(二)國內背景
為了實現國際趨同,進一步完善中國準則體系,同時更好地指導實務工作,2009年6月11日中國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其中要求在利潤表“每股收益”項下增列“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和“綜合收益總額”項目;在附注中披露其他綜合收益各項目及其所得稅影響,以及原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當期轉入損益的金額等信息。
國內外財務報表列報準則一系列的改動促成了該準則的正式修訂。2014年1月26日財政部發布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財會[2014]7號),要求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范圍內施行,鼓勵在境外上市的企業提前執行。
二、財務報表列報準則的主要修訂內容
(一)主要變動:其他綜合收益的列報
綜合收益,是指企業在某一期間除與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進行的交易之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項所引起的所有者權益變動。綜合收益由凈利潤和其他綜合收益兩部分組成。其他綜合收益,是指企業根據其他會計準則規定未在當期損益中確認的各項利得和損失。新準則規定,“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列報根據其他相關會計準則的規定區分兩類,分別是“以后會計期間不能重分類進損益”和“以后會計期間在滿足規定條件時將重分類進損益”,并單獨列示。
以后會計期間不能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如:
《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中重新計量設定受益計劃凈負債或凈資產導致的變動;
《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中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資單位不能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變動中所享有的份額。
以后會計期間在滿足規定條件時將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例如:
《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中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資單位可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變動中所享有的份額。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中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形成的利得或損失。
《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中現金流量套期工具產生的利得或損失中屬于有效套期的部分。
《企業會計準則第19號——外幣折算》中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
《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中自用房地產或作為存貨的房地產轉換為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在轉換日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部分。
資產負債表的列報規定所有者權益類增加“其他綜合收益”項目,設置“其他綜合收益”科目進行會計處理。
利潤表的列報規定“其他綜合收益”區分兩類,各項目單獨列示。合并利潤表中要單獨列示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綜合收益總額和歸屬于少數股東的綜合收益總額。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規定在橫向所有者權益的組成部分中增加“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在縱向導致所有者權益變動的事項中列示“綜合收益總額”項目。綜合收益的具體組成部分在利潤表中列報,而不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列報。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要單獨列示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綜合收益總額和歸屬于少數股東的綜合收益總額。
根據新準則,附注中也須披露關于其他綜合收益各項目的信息:針對利潤表,須披露所得稅影響、原計入其他綜合收益而當期轉出計入當期損益的金額;針對所有者權益變動表,須披露期初和期末余額的調節情況。
(二)其他變動:整合完善有關規范性條款
1.總則
第二條 強調財務報表各組成部分同等重要。各組成部分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變動表以及附注
2.基本要求
第四條 要求依據確認計量結果編制報表。不恰當的確認和計量也不能通過充分披露相關會計政策而糾正。如不足以讓報表使用者了解特定交易或事項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企業還應披露其他的必要信息。
第五條、第六條 強調列報基礎須考慮持續經營評估涵蓋期間、考慮的因素。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懷疑的,應披露擬采取的改善措施。持續經營評估結合應考慮企業的具體情況。如果判斷非持續經營并采用其他基礎編制財務報表,則應聲明財務報表未以持續經營為基礎列報,披露未以持續經營為基礎的原因以及財務報表的編制基礎。
第十條 重要性和項目列報。重要性是指在合理預期下,如果財務報表某項目的省略或錯報會影響使用者據此作出經濟決策的,則該項目就具有重要性。企業在進行重要性判斷時,應當根據所處環境,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予以判斷。判斷項目性質的重要性須考慮:是否屬于企業日常活動、是否顯著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判斷項目金額大小的重要性須考慮:該項目金額占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營業收入總額、營業成本總額、凈利潤、綜合收益總額等直接相關項目金額的比重或所屬報表單列項目金額的比重。
第十一條 財務報表項目金額間的相互抵銷。指出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不能相互抵銷。但有例外情況:一組類似交易形成的利得和損失以凈額列示;資產或負債項目按扣除備抵項目后的凈額列示;非日常活動產生的利得和損失,以同一交易形成的收益扣減費用后的凈額列示更能反映交易實質。
第十六條 資產和負債按流動性列報。金融等企業應大體按照流動性順序列示資產和負債。從事多種經營的企業可采用混合的列報基礎。同時包含資產負債表日后一年內(含一年)和一年之后預期將收回或清償金額的資產和負債單列項目。
第十七條 明確了正常營業周期的定義,正常營業周期為企業從購買用于加工的資產起至實現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期間。
第十八條、第二十條 關于持有待售的列報。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及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資產、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負債歸類為流動資產或負債。
第三十五條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列報,強調將綜合收益總額和與所有者的資本交易導致的所有者權益的變動分別列示。與所有者的資本交易是指與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進行的、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變動的交易。
新準則施行日之前已經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應當自新準則施行日起按照新準則列報財務報表。對報表和附注中的比較數據按照新準則的要求進行相應調整,但調整不切實可行的除外。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財會[2014]7號)[Z].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