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令正
摘 要:通過分析綠色金融的理論與實踐,簡要探討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互動的基礎及其機理,進而對建立環境責任保險與綠色信貸相結合的銀保互動機制這一新路徑,進行了新的研究嘗試。
關鍵詞:綠色金融;互動的基礎;機理分析;障礙;建議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204-03
一、綠色金融的理論和實踐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逐步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環境保護和治理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個人的集體行動。金融業以其產品的靈活性、贏利性和風險的分擔機制、風險的補償機制,而具有通過杠桿和利益傳導機制影響產業布局的獨特功能。金融業所具有的獨特功能作用,決定其在環境保護和治理中將扮演非同尋常且責無旁貸的重要角色。面對復雜的經濟和金融形勢,我國金融業如何推進綠色金融模式和綠色金融業態的形成和發展,支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是值得我們研究思考的重要問題。
所謂“綠色金融”就是指金融系統以建設生態文明為導向,以信貸、保險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為手段,以促進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環境質量為目的,從而作出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綠色信貸,是指銀行業將資金和貸款機制引導到促進環保事業的機構和企業,同時對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企業和機構進行信貸控制,從而實現資金“綠色配置”的一種經營策略。
綠色保險,又稱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指與環境污染責任相關的保險制度。綠色保險是對被保險人因發生意外的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或財產損失,依法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為保險對象的一種責任保險。
綠色證券,是指以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制度和環保信息披露制度為核心,通過調控社會募集資金投向,遏制“雙高”企業過度擴張,防范資本風險,并促進上市公司持續改進環境表現。
綠色風險投資,是指把資金投向蘊藏著較大市場風險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高新技術開發領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資本收益的一種商業投資行為。
從內涵來看,綠色金融是基于金融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金融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研究如何使用多樣化的金融工具來引導資金流向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引導企業注重綠色生產,引導消費者注重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綠色金融的積極作用已被許多國家的實踐所證明。根據相關方面的資料查找,綠色金融的相關實踐肇始于1976年的美國《資源保全與恢復法》。該法規要求業者就日后對第三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和關閉估算費用等進行投保;在有關危險廢物貯存、處理、處置的法規中,強制要求管理者應為在該設施的運行期間內、因危險廢物的管理和操作所造成的對他人人身或者財產的損害購買保險。該法規還要求土地填埋設施的管理者、地面貯存和土地處理單位的管理者,為非突發或非事故性事件(如滲漏和對地下水的漸進性污染)購買保險。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超級基金法案》出臺。該法案要求企業必須對其引起的環境污染負責,為此,美國銀行業改變了傳統的貸款程序以避免潛在的環境債務,制定了環境評估政策,在考慮項目的環境影響以后才做出決策。
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組織的金融自律組織(UNEP FI)正式推出《銀行界關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聲明》。該聲明得到非常積極的支持,100多個機構和團體在聲明上簽字。這一行動于1995年擴展到保險和再保險機構,并推出聯合國環境署《保險業環境舉措》,并定期召開會議,從實踐和理論方面探討適應環境保護的金融業發展戰略。
印度于1992年制定了專門的環境保險法規《公共責任保險法》,要求“危險物質”的經營者都必須購買保險。為了明確環境責任保險的適用范圍,印度環境部于1992年公布《適用公共責任保險法的化學物質名錄和數量限值》,具體列舉了5大類共182種“危險物質”的種類和各自的數量限值。
2002年1月俄羅斯公布了新的《環境保護法》,指出環境保護領域的經濟調整方式包括“扶持旨在保護環境的產業、創新和其他活動(包括生態保險)”。
2003年,7個國家的10家主要銀行宣布實行“赤道原則”,即根據國際金融公司和世界銀行建立的旨在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的一個金融行業基準,以增加銀行業的社會責任,改善環境與社會問題。
2004年1月,歐盟環境責任指令(Directive on environmental liability)對歐盟環境民事責任制度進行了正式立法,也成為綠色金融制度正式引入歐盟的一個伏筆。
隨后,英國、德國、法國、芬蘭等國家進行了多種嘗試和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
2007年12月,我國銀監會、原環保總局和人民銀行聯合頒布了《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要求嚴格限制“兩高企業的貸款”,并根據環保部門的通報,嚴格貸款審批、發放和監督管理。同時,強調了各商業銀行要支持環保工作,控制對污染企業的信貸。
2008年2月,我國原國家環保總局聯合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推出兩項新的環境經濟政策——綠色保險、綠色證券,并推出綠色信貸指導目錄,掀起了一場旨在保護環境的“綠色風暴”。
從國內外的實踐看,綠色金融的實踐取得了一定范圍內的階段性和局部性成果。但實事求是地看,作為環境經濟政策一部分的綠色金融,在目前仍然處于探索和開發階段,尚未得到金融業、生產企業和大眾普遍認知的情況,大面積地推進還面臨著不少制度性和技術性難題。
二、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互動的基礎
一方面是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國仍然處于環境污染事故高發期,污染隱患多,漸發、突發和意外的污染事故頻率高的現實。因此,銀行系統在金融經營活動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及環境污染的治理,在投融資的決策過程中考慮潛在的環境影響,把與環境條件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都融合進銀行的日常業務中,成為銀行系統實現管理模式、業務模式轉型的必然選擇。另外,不斷增長的公眾環境意識導致了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使得環境污染事故的處理變得非常昂貴,制造污染事故的企業往往需要面臨高額賠償。結果是,企業不僅非常重視采取改善生產流程等措施降低環境事故發生的概率,并且產生了通過購買保險來防范不可預見的污染責任風險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業與保險業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已成為開辟新市場、提高利潤率、實現銀保雙贏的重要途徑。endprint
綠色保險是一項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應對環境污染問題的綠色保險制度。保險人基于自身風險控制,必然會積極參與風險與隱患排查。同時,保險以費率與安全環保管理水平掛鉤的杠桿機制,能夠強化責任主體的內在壓力,鼓勵參保企業降低污染排放數量和程度。而一旦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保險參與環境污染治理,既可以為污染受害者提供經濟補償,減少政府負擔,也可轉移和分散參保企業經營風險,在突發環境事故后提供污染治理的經濟援助。
綠色信貸是指利用信貸手段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及實踐。其主要內容包括:利用貸款種類、期限及額度等政策和手段支持環保和節能項目或企業;對違反環保和節能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項目或企業采取停貸、緩貸、甚至收回貸款等信貸處罰措施;貸款人運用信貸手段,引導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環境風險,履行社會責任,并以此降低信貸風險。它是國家通過規制性政策和監管性措施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和企業自愿承擔和履行社會環境責任的措施之一。
綠色信貸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資金問題。綠色信貸能夠為低污染、低能耗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既可以為研發提供間接的資金支持,也可以直接應用于被污染環境的治理,以此達到減少經濟發展對環境破壞的目的;綠色保險的主要目的在于彌補企業由于環境損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因此,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對企業均具有通過環境風險管理獲得收益的共性特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對于企業,綠色信貸與綠色保險協同互動,既能夠規劃美好未來,又能夠了卻后顧之憂。
由于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對企業均具有通過環境風險管理獲得收益的共性特征,而且綠色信貸與綠色保險在服務對象、服務目的、標的風險等方面具有相同點,這就使得他們在項目產品的設計上有許多合作的基礎。一方面,銀行系統根據項目的風險程度和潛在影響對貸款項目的分類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保險公司所擔憂的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另一方面,保險機構風險管理日趨專業化的發展,也會降低環境風險的發生頻率和損失程度,使得銀行系統的資金投放較為安全。兩者在業務經營上相互彌補、互相合作,可以將各自的交易成本盡量降到最小。從理論上講,在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中,銀行、保險和企業都能夠得到各自的利益,形成“三贏”的局面,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三、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互動的機理分析
(一)綠色保險促進綠色信貸的機理分析
1.綠色保險是保障綠色信貸安全的一道重要閥門。無論企業所采用的工藝風險程度高低、發生環境事故的概率大小,投保綠色保險的企業都比未投保的企業多了一道保障。而有沒有這道保障,往往就決定了這個企業是否還能在發生事故后繼續生存或者正常生產,也就決定了流入企業的信貸資金是否還有回收的可能。因此,基于保證信貸資金安全的目的,銀行機構在授信時,應將企業是否投保綠色保險作為實施差別信貸政策的重要依據。
2.綠色保險對綠色信貸的發展起到“保駕護航”作用。新能源清潔技術開發是綠色經濟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具有巨額且長期投資的特點,具有很強的風險不確定性,這樣就弱化了其獲得金融支持的能力。而綠色保險是這種不確定性的堅強后盾。綠色保險使企業遇到損失時,能得到一定的補償,刺激了企業對金融產品的需求欲望,培育環保新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內在動力。
3.綠色保險為綠色信貸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綠色保險可通過對企業各個環節的環境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為綠色信貸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通過保單對涉污企業的防污義務進行明確要求,強化其守法意識。通過強有力的信息識別機制,過濾“兩高一資”項目,規避企業違約風險,保全資產組合價值,提高金融資產的優化程度。
(二)綠色信貸促進綠色保險的機理分析
1.銀行機構網點多,為綠色保險發展提供網絡支持。保險機構可以利用銀行機構分支網點多和金融人才的優勢,向企業宣傳綠色保險的意義,甚至與其合作代理綠色保險業務;另外通過銀行機構反饋并掌握一些保險方面的相關信息,創新綠色保險產品,挖掘綠色保險市場,提供信息保障。
2.發揮信貸融資作用,為綠色保險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綠色信貸最簡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銀行信用貸款,綠色信貸要發揮籌融資主渠道的作用,積極為綠色保險發展作貢獻。通過提高對低污染、低能耗企業的信貸支持,并同時減少對兩高企業的信貸支持,引導資金形成資金洼地,推動資金流向污染少、資源利用率高度的行業,進一步為綠色保險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環境。
3.促進環保技術創新,間接支持綠色保險。綠色信貸投放是基于生態環境風險的考慮,在一票否決和節能減排硬約束的形勢下,很多兩高一資型企業在進行生產決策時,為了獲得銀行支持,就不得不考慮到生產過程中潛在的環境風險,對環保新技術產生巨大的市場需求,促使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從而達到間接支持綠色保險的目的。
四、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互動存在的障礙
雖然在理論上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風險之間通過一種創新性的制度安排建立起一種協同互動的關系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宏觀政策因素、銀保系統因素和技術性因素等方面的障礙。主要表現在:
一是銀行、保險分業經營和監管的模式勢必制約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互動的穩定性。我國的金融體系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發展模式,銀行、保險和證券有著各自獨立的監管機構和獨立的監管法律體系。經營商業銀行則不能同時經營保險,經營保險也就不能涉足經營銀行業務。這就制約了我國銀行保險業務向著更高模式發展,而從發達國家的經驗和長遠發展戰略考慮,金融的混業經營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金融的混業經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和客觀要求,是把綠色金融落實到實處的基本條件。雖然政府介入是綠色金融發展的主要動力,但政府介入也存在弊端。政府的行為可能不穩定,制定的政策也會“朝令夕改”,而且還有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風險,這樣會使綠色金融的發展難以穩定,影響綠色信貸的資金安全性和綠色保險的經營穩定性。endprint
二是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在金融市場方面的合作沒有很好地銜接,產品設計和供應不匹配。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在服務對象、服務目的、標的風險等方面具有相同點,這就使得他們在項目產品的設計上有許多合作的基礎。但在目前的金融市場中,銀行機構和保險機構仍是各自為政,保險產品與信貸產品設計和供應上存在不匹配現狀,使保險難以發揮其為信貸提供有效地風險保障的作用,這是制約保險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是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沒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目前在金融市場中,保險與銀行的網絡信息系統相互獨立,銀行不愿與保險公司分享高端客戶,而保險公司也不愿意與銀行分享風險信息優勢,雙方沒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以實現彼此間的“互動”發展。銀行系統在現有的客戶經濟檔案中沒有收集客戶的保險記錄,也沒有將申請貸款戶是否參保作為審核發放貸款的重要參考因素。保險公司沒有根據信貸產品設計保險品種,提高保險服務質量,發揮保險對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的積極作用。
五、促進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良性互動的相關建議
1.完善綠色金融的監管和執法體系,明確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履行環保的職責。首先,把綠色金融列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一是以生態文明和持續發展為宏觀發展目標;二是把環境政策標準作為金融業的基本原則,發揮金融業的引導、支持和控制作用。其次,盡快出臺法規政策,明確建立監管協調機制,跟進協調監管,防止出現監督空白。良好的金融法制環境是綠色金融發展的基本條件,要從法律的高度去規范、引導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維護綠色金融主體的產權,有效遏制騙貸、騙保行為,防止監管出現缺陷、漏洞和積聚金融風險。
2.開發不同的融資保險品種,拓展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互動的空間。保險機構可以設計保單質押貸款保險、抵押貸款保險等產品。農村生產經營者和農村信貸機構在簽訂貸款合同的同時由一方購買融資保險,將部分風險轉移;保險機構承諾在借款方無力償還貸款時,賠償信貸機構的部分損失,并取得代位追償權;當借款方有償還能力之后,保險機構追回貸款,扣除支付的保險賠償,并將余下款項歸還給信貸機構。信貸機構可以將農戶或農村經濟組織的某些壽險保單、林權證或倉單作為質押物,或將農機器具及大型農業機械設備作為抵押物向農村銀行類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根據風險與收益匹配的原則在信貸機構和保險機構之間進行保險費率的厘定,既要盡量不增加農村借款人的融資成本,又要能夠維持保險機構的正常運作。
3.選擇污染少、資源利用率高的企業作為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互動的新切入點。污染少、資源利用率高的企業,信息的透明度和對稱性大大提高,有效降低了綠色保險與綠色信貸中的“道德風險”。對于產業化經營主體來說,一般都積累了相當的資本,他們把保險的保費指出當作正常的生產成本支付。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對產品加工企業、產品流通企業提供保險,為其生產經營提供抵御風險保障。信貸機構可以向這些經濟組織提供貸款。保險機構和信貸機構通過聯合服務于具有較強實力的經濟實體,既便于服務和管理、有利于控制風險,又能夠獲取集約化經營效益。
參考文獻:
[1] 斯科特·卡蘭,詹尼特·托馬斯.環境經濟學與環境管理:理論、政策和應用[M].李建民,姚從容,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 弗蘭克·費希爾.公共政策評估[M].吳愛明,李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凱斯·R·孫斯坦.風險與理性——安全、法律及環境[M].師帥,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4] 郭濂金.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理論與實踐 [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