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寬
摘 要:新形勢下如何發展壯大遵義市村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事關遵義市“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農村事業的發展。分析遵義市的村集體現狀,提出發展村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總結遵義市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及發展模式,并對發展遵義市農村集體經濟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業;村集體;經濟組織;遵義市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6-0180-05
一、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意義
村集體經濟是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對于解決“三農”問題,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壯大村級財力,提升村級服務力的有效途徑。只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村級組織才有財力基礎,才能增強其服務力,促進農村發展。
二是農村基層組織得以有效鞏固的保障。村集體經濟發展了,村民將會因村集體組織的服務受益,這樣增進了干群關系,增強了村集體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鞏固了基層組織。
三是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基礎[1]。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只有村集體經濟發展了,各類公益事業才能得到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不斷完善,農村社會穩定才有基礎。
四是村民快速致富奔小康的經濟基礎。村集體經濟發展了,不但能很好解決村公益事業問題,還帶動農民創市場、發展產業,為村民快速致富奔小康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遵義市村集體經濟現狀
遵義市現轄15個縣(區、市),234個鄉鎮,1816個村,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959個,村委會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村857個;現有174.9萬戶農戶,農業人口678.4人,家庭承包的耕地面積608萬畝。
(一)全市村集體經濟組織收支情況
2013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2.6億元,比上一年增加12.8%,其中補助收入1.2億元,占總收入的46.15%,比上一年增加17%;發包及上交收入0.27億元,占總收入10.3%,比上一年增加21%;投資收益0.11億元,占總收入4.2%,比上一年增加31%,經營收入0.49億元,占總收入的18.55%,比上一年下降21%;其他支出0.53萬元。總支出2.1億元,比上一年增加16%,其中經營支出0.3億元,占總支出的15.5%,比上一年下降16%,管理費用1.3億元(其中干部報酬支出占64.63%,報刊費支出占1.1%),占總支出的60.84%,比上一年增加29%,其他支出0.51億元,占總支出的24.01%,比上一年增加16%。
(二)全市村集體資產情況
全市村集體資產統計數(不包括資源性資產)為28.04億元,比上年增加3%,流動資產5.08億元,占總資產的18.1%,比上一年降低10%。農業資產15.8億元,占總資產的56.5%,比上年增長8%。長期資產7.1億元,占總資產的25.4%,比上年增長4%。流動負債4.5億元,占總資產的16%,比上年增長2%。長期負債1.8億元,占總資產的6%,比上年增長24%。所有者權益21.8億元,占總資產的78%,比上年增長4%。
(三)全市村集體經營收益及分布情況
據當年農經統計數據顯示,當年無經營收益的村1 148個,比上年增加了2%,當年有經營收益的村300個,比上年減少了5%。在當年有經營收益的300個村中:(1)5萬元以下的村187個,比上年減少了2%;(2)5~10萬元的村57個,比上年減少了2%;(3)10~50萬元的村42個,比上年減少了9%;(4)50~100萬元的村8個,比上年增加了14%;(5)100萬元以上的村6個,比上年增加了14%。
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主要分布在紅花崗區、匯川區、新蒲新區、遵義縣等的城中、城郊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市平均數以上,這類村組織健全,能為村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執政能力強,村支部凝集力、戰斗力強,發展空間大,贏得村民的衷心擁護;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的村,主要分布在桐梓縣、習水縣等,農民人均純收入處于中等水平,這類村干部穩定性差,班子履職難,百姓要求多,社會矛盾多,維穩壓力大,發展空間不足;無集體經濟收入的“空殼村”,主要分布在務川縣、道真縣等的邊遠地區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市平均數以下,這類村級組織有“軟、散、癱”的情況,集體經濟力量十分單薄,經濟的發展空間很小,嚴重影響到村級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轉和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村級組織凝集力、號召力嚴重缺失,農民傾巢外出打工,老、少留守人員劇增,農村事業發展止步不前。
三、遵義市村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制約發展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村集體經濟兩極化發展,空心村增加。一些邊遠的山區村由于交通不便,資源開發困難,勞動力不斷減少,村集體經濟越來越薄弱,由中低收入村變成無經營收益的空心村,如務川縣都濡鎮鹿坪村、桐木村等。
2.村集體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地區差異大,紅花崗區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 450.5萬元,是務川縣的2.77倍。另一方面同一個縣不同鎮、不同村之間不平衡,如紅花崗區城郊南關鎮的鎮隆村、護城村,起步早、發展好,是該區的紅旗村,信息相對閉塞偏僻落后的紅花崗區金鼎山鎮的村經濟較為滯后,村干部除了區政府的補貼外沒有自身經濟收入,有的村基本的辦公經費都無法解決。
3.部分村集體收入增長緩慢,剛性支出加大,村運行壓力大。農村土地承包到戶,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卻忽略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造成村集體經濟的薄弱,嚴重制約了遵義市農村經濟的發展。endprint
4.多數村集體自身缺乏造血功能,經營收入少或無經營收入,村集體經濟薄弱。隨著城市和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城鎮轉移,出現土地無人耕種現象,加之基層村干部年齡老化,缺乏創新能力,村集體造血功能不強,農村扶貧開發注重輸血而忽略了造血,村集體經濟顯得非常薄弱。遵義市外出務工勞動力2012年達173.2萬人,2013年達182.7萬人,分別占遵義市當年農村勞動力的45.1%,45.7%。
(二)影響遵義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1.村干部和群眾思想認識不足,重視不夠。認識不足表現在:一是認為搞市場經濟應該是鼓勵發展私營經濟,談發展集體經濟對發展市場經濟不利。二是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集體資產管理難度大,發展集體經濟可能收效甚微。三是認為現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農村經濟收入比例小,在發展農村經濟大局中可忽略不計。四是“等靠要”思想。過度依賴國家扶持,自我發展意識不強,認為與其自我發展,不如國家扶持來得快。
2.基礎薄弱,發展路子渠道窄。不少集體經濟薄弱村條件艱苦,地理位置偏僻,資源匱乏,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技術落后,缺乏產業開發、資金、農業科技等支撐手段,村集體經濟發展困難。除了財政補助收入外,基本沒有其他收入,而且村級債務負擔重,村干部報酬、村級組織辦公經費都無法保障。如遵義縣石板鎮井崗村委會至今還在20世紀80年代建成的木結構樓房里辦公,集體經濟入不敷出,根本無力修繕辦公樓。
3.村干部素質普遍不高,能力不足,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通過對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主任的加強培訓,村干部素質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但是大多村干部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發展經濟本領不強的狀況沒有得到徹底改善,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差距。這種情況在一些經濟薄弱縣特別突出,如務川縣。
4.村集體經濟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村集體經濟制度的不健全,部分村不能嚴格執行有關規章制度,加上部分村干部法制意識淡薄,導致村集體經濟管理混亂,村集體資產流失,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黨員群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也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的和諧穩定。
5.相關部門對集體經濟的扶持認識不到位,集體經濟發展效果欠佳。雖然不少地方采取部門掛村幫扶、下派村書記等方式來支持農村的發展,但許多部門在幫扶過程中往往注重農戶個體,而忽視了村集體。不少幫扶部門只重視“輸血”而忽略了村集體“造血”功能的建立完善[2]。
四、遵義市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及發展模式
(一)主要做法
1.加強村集體資產的清查和管理[3],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發展村集體經濟,必須加強村集體經濟管理,為此,遵義市于2011年出臺了《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遵義市農村集體“三資”清查核實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遵府辦發[2011]205號),遵義市各縣、市(區)也出臺了“三資”清查的文件并組織開展清查。查找了問題,模清了家底,完善了制度。全市清查資產,賬面數為27.2億元(不包括資源性資產),實查數為28.4億元(不包括資源性資產)。2013年出臺了《關于印發〈遵義市農委關于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遵市農通[2013]136號),進一步規范“三資”管理,促進了村集體資產的壯大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
2.大膽創新,制定相關村集體資產管理措施[4]。如遵義市紅花崗區村(社區)級財務委托代理服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出臺了《遵義市紅花崗區村(社區)級財務委托代理財務管理暫行辦法》等8個工作制度(區村財組發[2012]5號),有效推出了新的村級財務委托代理模式。匯川區做到財務收支把“三關”:即村民主理財小組集體會審關,村主任和村書記“雙審雙簽”關,鎮財政核算審核關,有效地減少了村級“亂支”現象的發生。綏陽縣根據縣實際情況制定了《綏陽縣農村集體“三資”規范化管理辦法》。
3.深入調研,模清現狀,為制定遵義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政策提供可靠依據。2012年按照《遵義市農業委員會關于開展全市村集體經濟組織情況調研的通知》遵市農通[2012]183號作了深入調研,模清了遵義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為進一步制定遵義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4.制定并實施《關于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措施》。2014年遵義市農委制定了《關于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措施》,措施提出:(1)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制度創新,加強村集體“三資”規范管理;(3)盤活“三資”,促進村集體資源資產資本化;(4)政策扶持,整合農業各類項目政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5)化債節支,確保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正常運轉;(6)加強領導,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幫扶和考核工作長效機制等措施。對進一步促進遵義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發展模式
1.資源開發型。根據市場需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開發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5],增加集體收入。如余慶縣構皮灘鎮構皮灘村依托水電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村集體林地林木補償資金390萬元,修建了木葉灘電站和天星橋電站,每年創收20萬元。遵義縣平正鄉共心村依托地理資源、民族特色等優勢,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通過集資和貸款籌集資金77萬元,成功注冊“小土豹”,創辦海美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山灰果、地梨片等系列產品,市場銷售供不應求,每年為村集體創收8萬元。
2.村企合作型。主要采取實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合作經濟組織共建共管,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仁懷市蒼龍街道水塘村、板橋村和下壩村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采取“支部引領+黨員帶頭+協會帶動”模式推進“支部創帶工程,修建了49個蔬菜大棚兩個冷凍庫和1個水廠,支持村級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打造形成4 269畝高標準農業示范園,部分項目收益的20%作為村集體經濟。湄潭縣湄江鎮核桃壩村通過與企業股份合作的方式,大力發展茶產業和鄉村旅游,村級積累經濟每年可達40萬元。endprint
3.服務創新型。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市場需求,創辦實體,創新服務,從中增加集體收入。如遵義縣龍坑鎮桂花社區成立勞務公司、物管理公司和家政公司,為轄區居民提供微利服務,每年增收10萬元。匯川區新黔村抓住高坪工業園區建設給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由村委會牽頭出資100萬元,向村民融資100萬元注冊成立遵義新祥黔貿易有限公司,從事建材、運輸、勞務、綠化等經營,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0余萬元。
4.政策幫扶型。村級組織在完成上級下達的工作任務后,相關部門以獎代補對村集體進行幫扶,從而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如遵義縣龍坑鎮中山社區、馬家灣社區、共青社區在完成共青大道和城鎮化建設中的出色工作,獲得市級相關部門每社區10余畝商業用地指標獎勵,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集體經濟積累的主要構成。務川自治縣實行考核到村,對烤煙生產、基層黨建等進行統一考核獎勵,全縣109個村中獲得獎勵最高的村為8.3萬元,獲得獎勵最低的村為3.6萬元,平均每村獲得此項獎金4.86萬元,獎勵給集體部分作為村集體經濟原始積累資金。
5.機遇戰略型。村級組織緊緊抓住國家重大政策實施、城市開發、項目實施機遇,結合自身實際搶抓機遇,拓展思路發展村集體經濟。如紅花崗區長征鎮河北井社區在沙河小區城市開發進程中,以集體留地聯合開發建房方式,先后建起近9千萬元的經營性固定資產出租或自營發展產業。目前,村民組集體資產收益分紅每年近5 000元/人,加之村民通過自主創業、就業等方式,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7 000元/人,為村民組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實現了資產的保值增值。
6.實體經營型。村集體改變過去單純出租資源發展的簡單模式,變為根據市場依托現有資源組建公司實體發展實體經濟[6]。如紅花崗區長征鎮民政村2013年7月份成立了遵義群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依托現有資產資金,主要經營信托投資業務,取代原有只靠收取一些場地、門面租金維持村委會運轉的經營模式,實現了公司經營規模化。在原有的基礎上盤活現有的資產資金,使村里的資產資金投資實現最大利益化。2013年度該村實現收入達286萬余元,與場地、門面租金收入相比增加了210余萬元。2013年度該村人均純收入達15000元以上,部分村民收入達30 000元以上。
五、對發展遵義市農村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提高思想認識
集體經濟薄弱,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主觀原因不容忽視。要加大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宣傳力度,特別要認真總結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典型,采取宣傳報道、現場觀摩等形式,形成追比進位的良好氛圍,讓廣大基層干部和群眾切實認識到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自覺性。
(二)因地制宜,創新發展,走特色發展路子
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應從固有的思維圈中跳出來,充分依托資源優勢,走特色發展路。對縣城近郊、鄉鎮所在地、交通要道的村,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農副產品集貿市場、餐飲業、旅館業、物流企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城郊經濟、要道經濟,積極搞好房地產開發、商貿流通招商引資等項目。對具備種養條件優勢的村,要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產業,根據市場需求,建特色基地,并根據發展要求延伸產業鏈,擴大產業發展。對勞動力富裕的村,“村兩委”可組織村民勞務輸出,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增加集體收入,也可以組建有償服務組織,通過提供信息、技術、種苗、營銷等有償服務,增加集體收入。要積極引導資金充裕、建設用地緊缺的社區集體,與具有發展潛力、缺乏資本金的村寨共建村集體“飛地經濟”。
(三)增強素質,提升發展能力
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班子建設是關鍵。對領導班子的建設,一要注重培養選拔。要注重把思想政治素質好的農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要注重將黨員中的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要注重村干部的年輕化、知識化,將一批有經營頭腦、有管理能力、有奉獻精神的年輕同志充實到村兩委班子里。二要注重培訓教育。要加大培訓力度,多渠道、大規模地對現有農村干部進行素質教育,使他們進一步開放思想,增強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具有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三要注重考核激勵。鄉鎮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干部目標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作為考核村干部的重要依據。對在一定時期內村級班子建設和村級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的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鼓勵村干部到集體項目兼職,凡集體總收入、利稅達到一定規模的,政府對有功人員給予獎勵。
(四)創新涉農項目扶持方式
首先,政府支持實施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山區開發、綠化造林、生態保護、鄉村基礎設施等項目[7],要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起來,共同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對村企合作開發、投資興建的農業產業化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優先安排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項目,并在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上給予傾斜。其次,探索開展涉農項目建設管理創新改革試點,選取3~5個行政村,除公益事業項目外,對各級發改、財政、農業、扶貧等部門投入農村用于生產、加工、經營、服務設施建設的適宜項目,實行市場化運作,建成后統一交由村集體持有和管護。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相關資產通過承包、租賃和入股等方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再次,對一些偏遠或受規劃限制、資源匱乏、發展空間較小的村,探索通過行政劃撥、政府購買等方式在區位較好的區域或中心鎮規劃區,異地興建或購置物業補充經營性資產。最后,建立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庫,發揮政策疊加作用,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對成功脫殼的集體經濟“空殼村”予以政策性補貼。
(五)積極引導規范村集體開展多種有償服務
允許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規范合同簽訂、約定服務內容的前提下,通過土地流轉、協調幫扶等形式,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業企業等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有償服務,收取的相關服務費納入集體經濟收入。鼓勵村集體牽頭組建統一的勞務合作社或勞務中介公司,以勞務總承包的方式承接社區服務、道路養護、綠化管護、家政服務、企業后勤等工作,收取一定的中介服務費。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圍繞當地工業商貿集中區,成立物流運輸、市場推廣、物業管理等專業服務公司,積極提供生產生活資料供應、市場營銷、維修管護等有償服務。endprint
(六)盤活農村集體“三資”,發展村集體經濟
支持村集體牽頭興辦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利用集體土地等資源通過集體自辦、招商引資等形式,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集體留用地和和存量房產、集體建設用地興辦標準廠房、商鋪店面、倉儲設施等設施,通過租賃經營增加集體收入。鼓勵村集體發展物業服務業,建設交易市場、農家樂經營點、車庫泊位等。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農村各類產權、資源流轉進入交易平臺,通過拍賣、招投標、網絡競標等級方式,實現保值增值。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保護嚴格、流轉規范、監管有力”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經營司、經管總站研究課題組.發展狀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3):12-17.
[2] 黃偉強.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30-36.
[3] 趙麗.農村集體經濟謀變重在實現法律權利[N].法制日報,2014-01-28(4).
[4] 吳晨.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實地調查[J].經驗縱橫,2010,(1):82-85.
[5] 馮道杰.當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分析[J].山東經濟,2010,(5):35-42.
[6] 劉曉妮,姚繼廣,和亮.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困難及對策[J].山西農經,2007,(1):32-34.
[7] 薛繼亮,李錄堂.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的新形式:來自陜西的經驗[J].上海大學學報,2011,(1):115-123.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 Developing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n Zunyi
WU Sheng-kuan
(Guizhou Province Zunyi Municipal Rural Co-operative Management Station,Zunyi 5630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how to develop and grow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in Zunyi,increase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accumulation,is a matter of the problems about Agriculture,Ruralareas and Peasan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in Zunyi.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collective,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problems and restricting factors,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methods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benefits and development mode in Zunyi,and six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benefits in Zunyi.
Key words:agricultural;the rural collective;economic organization;Zunyi[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
(六)盤活農村集體“三資”,發展村集體經濟
支持村集體牽頭興辦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利用集體土地等資源通過集體自辦、招商引資等形式,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集體留用地和和存量房產、集體建設用地興辦標準廠房、商鋪店面、倉儲設施等設施,通過租賃經營增加集體收入。鼓勵村集體發展物業服務業,建設交易市場、農家樂經營點、車庫泊位等。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農村各類產權、資源流轉進入交易平臺,通過拍賣、招投標、網絡競標等級方式,實現保值增值。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保護嚴格、流轉規范、監管有力”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經營司、經管總站研究課題組.發展狀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3):12-17.
[2] 黃偉強.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30-36.
[3] 趙麗.農村集體經濟謀變重在實現法律權利[N].法制日報,2014-01-28(4).
[4] 吳晨.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實地調查[J].經驗縱橫,2010,(1):82-85.
[5] 馮道杰.當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分析[J].山東經濟,2010,(5):35-42.
[6] 劉曉妮,姚繼廣,和亮.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困難及對策[J].山西農經,2007,(1):32-34.
[7] 薛繼亮,李錄堂.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的新形式:來自陜西的經驗[J].上海大學學報,2011,(1):115-123.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 Developing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n Zunyi
WU Sheng-kuan
(Guizhou Province Zunyi Municipal Rural Co-operative Management Station,Zunyi 5630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how to develop and grow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in Zunyi,increase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accumulation,is a matter of the problems about Agriculture,Ruralareas and Peasan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in Zunyi.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collective,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problems and restricting factors,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methods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benefits and development mode in Zunyi,and six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benefits in Zunyi.
Key words:agricultural;the rural collective;economic organization;Zunyi[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
(六)盤活農村集體“三資”,發展村集體經濟
支持村集體牽頭興辦新型農村經濟組織,利用集體土地等資源通過集體自辦、招商引資等形式,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集體留用地和和存量房產、集體建設用地興辦標準廠房、商鋪店面、倉儲設施等設施,通過租賃經營增加集體收入。鼓勵村集體發展物業服務業,建設交易市場、農家樂經營點、車庫泊位等。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農村各類產權、資源流轉進入交易平臺,通過拍賣、招投標、網絡競標等級方式,實現保值增值。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保護嚴格、流轉規范、監管有力”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經營司、經管總站研究課題組.發展狀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3):12-17.
[2] 黃偉強.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7:30-36.
[3] 趙麗.農村集體經濟謀變重在實現法律權利[N].法制日報,2014-01-28(4).
[4] 吳晨.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實地調查[J].經驗縱橫,2010,(1):82-85.
[5] 馮道杰.當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分析[J].山東經濟,2010,(5):35-42.
[6] 劉曉妮,姚繼廣,和亮.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困難及對策[J].山西農經,2007,(1):32-34.
[7] 薛繼亮,李錄堂.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的新形式:來自陜西的經驗[J].上海大學學報,2011,(1):115-123.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 Developing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n Zunyi
WU Sheng-kuan
(Guizhou Province Zunyi Municipal Rural Co-operative Management Station,Zunyi 5630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how to develop and grow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in Zunyi,increase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accumulation,is a matter of the problems about Agriculture,Ruralareas and Peasan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in Zunyi.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collective,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problems and restricting factors,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methods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benefits and development mode in Zunyi,and six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benefits in Zunyi.
Key words:agricultural;the rural collective;economic organization;Zunyi[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