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晴
摘 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婦女在家庭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反映著婦女的生存和發展狀況。基于家庭日常生活的角度,通過對云南省武定縣貓街鎮彝族婦女及其家庭的調查,深入了解彝族婦女對于家庭經濟的貢獻,借助這一隱性的、常被忽視的視角來管窺當地彝族婦女生存和發展的現狀。運用經濟學理論,通過量化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當地彝族婦女生存現狀的實質、成因,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意見、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彝族婦女;家庭經濟貢獻;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B8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255-04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的少數民族婦女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才真正得以形成。而少數民族婦女對婦女的發展進步具有重要作用,重視少數民族女性問題研究,通過了解節數民族婦女在家庭經濟中的貢獻,可以為我們制定有關少數民族婦女發展政策提供可靠的現實參考和理論依據,有助于保護婦女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在少數民族婦女的聚居區域,少數民族婦女既是家庭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同時也是傳宗接代人類自身生產的主要承擔者。了解了少數民族婦女對于各自家庭經濟的貢獻,我們就會很明了地發現少數民族婦女在其所處社會組織中的生存和發展現狀。本著這一初衷,2014年8月初,本課題組一行4人,奔赴云南省武定縣開展實地調研活動。我們走進云南省武定縣貓街鎮,走進當地彝族婦女的50個家庭,通過對50名(15—75歲)彝族婦女的訪談,以“家庭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彝族婦女”為切入點,以多對一、面對面進行訪談的形式展開調研,并通過錄音輔以筆記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搜集數據,量化分析當地彝族婦女對家庭經濟的貢獻。通過管窺一個個彝族婦女及其家庭,對彝族婦女在家庭經濟中的貢獻作量化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有助于彝族婦女發展的意見、建議和對策。
一、調查對象及調查內容概況
(一)調查對象
作為本次調研目的地武定縣,位于滇中高原北部,云貴高原西側,楚雄彝族自治州東部。武定縣全縣常住人口27.69萬人,其中彝族占比高達31.24%,—是調研彝族婦女非常典型的目標和對象。其中,武定縣貓街鎮作為該縣的“五個之最”,即少數民族最多、國土總面積最大、交通區位屬最優、礦產資源最豐富、森林覆蓋率最大,在反映該縣的經濟、政治、文化現狀上具有獨特的代表性。這為調研當下貓街鎮彝族婦女生存發展現狀,特別是山區農業環境下的彝族婦女日常生產生活狀況及其對家庭經濟的實際貢獻提供了很好的數據來源和研究基礎。
針對偏遠山地的語言、文化水平、信息交流方式與調研主題,本次實踐主要采取深度訪談的方式,即在記錄的同時提取錄音以備后續整理,這一方面有利于使被采訪對象充分理解調研問題,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充分地獲取被訪問對象的信息。我們圍繞研究主題對當地村政府和村干部進行訪談,從而獲取當地彝族婦女在家庭中日常生產生活的普遍現狀。在50個被調查對象中,選取7個從事商品經營的彝族婦女進行訪談,選取43個從事農業生產的彝族婦女進行訪談。內容涉及個人基本信息、家庭成員、家庭收入、收入來源、支出數量與分布結構等方面,以客觀反映當地彝族婦女對家庭經濟貢獻狀況,見表1。
在50個被采訪者中,從事商品經營的7個被采訪者其對家庭經濟主要貢獻為自營店收入,且收入不單獨計出;有從事農業生產經歷的43個被采訪者,其對家庭經濟主要貢獻方式包括養殖、種植、上山采摘、打工等渠道,其中在農閑時外出打工的有40個,其余3個則在農閑時節料理家務和飼養家禽家畜。在50個被調查者中僅外出打工的40人的收入有明確度量。普遍來看,當地彝族婦女在家庭中的經濟貢獻是隱性的,尚不被視為主要貢獻,而只被視為家庭經濟的一種補充。她們對家庭經濟的貢獻瑣碎且多為體力精力付出,很多無法用金錢數量徇,其對家庭經濟的貢獻被自然融入到家庭消耗里,加之男權觀念的影響,當地彝族婦女對于家庭經濟的貢獻被普遍低估,同時,彝族婦女對于家庭經濟貢獻的傳統落后方式,也反映出彝族婦女的生產方式落后,她們的生產技能、家庭地位和自身價值還有待提升。
如表1所示,50位有效受訪對象中,外出打工為當地彝族婦女最普遍收入方式,主要分布在15—50歲年齡段,而50—75歲的婦女依然存有外出打工的意向;從事商品經營的婦女主要分布在50—75歲年齡段,她們在家中為子女看店或與配偶共同經營店鋪,收入較為穩定;25—50歲的則以經營流動攤鋪為生,收入波動大;單純從事農業生產的彝族女性已完全成為家庭生產的無償勞力,其收入完全計入家庭總收入,只能通過勞動種類、對應時間與強度、協作程度等計量,這是一種隱性的、容易被忽略的貢獻。
(二)調查情況匯總
通過對調研收集信息的整理分析,我們梳理出四個大的方面,即武定縣貓街鎮當地彝族婦女對家庭經濟的貢獻、文化水平與健康狀況、家庭境況以及子女受教育情況。我們從這四個方面的第一手資料著手,客觀真實地還原當地彝族婦女的現狀,并通過對這些情況的分析研究,找出有效提升當地彝族婦女在其家庭中地位、作用和價值的途徑。
1.家庭經濟貢獻
彝族婦女對家庭經濟的貢獻有隱形經濟貢獻與顯性經濟貢獻兩種,這兩種家庭經濟貢獻者大概可分為家務、下地種田、外出打工和個體經營四大類。
(1)家務。根據我們的調查,武定縣貓街鎮當地居民家庭中家務主要由女性承擔,根據我們的整理,當地彝族女性承擔的家務勞動主要包括照看孩子老人、洗衣做飯、清潔打掃、喂養家禽牲畜、采摘蔬菜以及收集松樹汁等事項。
(2)下地種田。此次調研地屬于少數民族地區中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縣鎮,因此,不少家庭仍舊依靠種地為生。調查結果顯示,通常被我們視為重體力活的下地勞動在當地并非都由青壯年男性承擔,這其中女性承擔了很大一部分勞動任務;甚至在不少家庭中,下地干活完全由家庭中的中老年婦女承擔,而男性則在家照顧店鋪。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土豆、小麥、白豆等,勞作非常辛苦。endprint
(3)外出打工。隨著當地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除了種地與養殖,更多家庭的彝族女性希望走出去尋找其他生計以維持和改善生活。有半數的受訪家庭中有20-58歲的女性外出務工,具體工作包括在建筑工地做工,在葡萄基地打工,在工廠打工,打雜等,務工地點包括四川、山西、山東、浙江等地。
(4)個體經營。在受訪家庭中,有一部分家庭婦女通過個體經營的方式補貼家用,例如,開燒餌塊店、文具店、服裝店、小賣鋪、農機站、擺攤賣苗藥、繡品攤等。大多數店鋪日常的打理、進貨都由婦女獨自承擔。
2.文化水平與健康狀況
受訪的50戶家庭中的彝族女性普遍受教育水平較低,大多數婦女文化水平僅為小學程度,甚至是文盲,初高中畢業的女性屬于鳳毛麟角。其身體健康狀況同樣令人擔憂,由于衛生保健知識少,生活方式落后,調研訪談過程中,下至中青年婦女,上到耄耋老人,都向我們反映身體患有常年咳嗽、腰痛、肩周炎、風濕、胃病等,對身體不好的女性來說,常年吃藥打針帶來的醫療支出為本就拮據的家庭收入雪上加霜,甚至抵消其對家庭經濟的貢獻,甚至成為家庭的累贅。
3.家庭環境
在家庭規模上面,多數家庭是三代同堂,一家有5—7口人,極少數家庭是3口之家,四世同堂的情況也較少見。在家庭經濟收支方面,大多數家庭表示家中經濟時常入不敷出,僅僅處于勉強維持生活的狀態。一小部分家庭收入相對較高,年均家庭總收入為6萬—8萬元,受采訪的家庭中沒有特別富裕的。在養老問題方面,當地彝族人多以家庭養老為主,根據當地風俗,家中最小的兒子一般和老人一起生活,負有照看雙親的責任,其他子女則不定期前來探望,并給予一部分養老幫助或費用。
4.子女受教育情況
在子女人數方面,50個受訪對象家庭沒有獨生子女的情況,多數在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后育有2—3個孩子,15歲以下的兒童全部都在接受國家的義務教育,費用方面只需向學校繳納書本費和保險費以及一些雜費。受訪家庭孩子學齡前教育基本空白,屬于自然成長狀態。孩子入校學習后,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女孩較男孩子明顯輟學早,升入大學的更是鳳毛麟角。
(三)調查情況分析研究
從家庭的日常生產生活出發來研究婦女在家庭經濟中的貢獻必然會涉及量化分析方法,而量化分析的核心在于將一些不具體、模糊的因素用具體的數據來表示,從而達到分析比較的目的。此次調研主要采取訪談的方式來搜集數據,然而由于問題本身的特殊性、所需信息的采集難度、所采集的信息的可信度等等原因,后期的量化分析工作便尤為重要。
1.量化分析所需要的經濟學原理
(1)貢獻率。貢獻率是統計分析中常用的一個指標,用于衡量有效或有用成果數量與資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產出量與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與所費量之比。其計算公式如下:
貢獻率(%)=貢獻量(產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
家庭經濟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系統,現實生活中,家庭成員往往共同勞作,尤其是農村家庭,按標準的貢獻率公式去尋找數據是不現實的,沒有可操作性。但參照貢獻率公式來粗略評估婦女對家庭經濟的投入,以及家庭經濟的產出(純收入),了解婦女對家庭經濟的貢獻在其家庭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通過詳細的調查、分析是可以實現的。
除此以外,考慮到家庭生產活動的特殊性和搜集數據的便利,本課題組收集的所有信息都以年為單位,調研地點選在云南省少數民族聚居地,經濟情況變化幅度不大,以年為單位得到的數據是比較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
(2)無酬勞動的統計。 無酬勞動是指個人在家庭和社區從事的、為滿足最終消費所提供的、無直接貨幣回報的服務活動,主要包括家務勞動,對老人、兒童和病人的照料以及志愿活動,無酬勞動卻不屬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范圍內的生產活動,不被計入GDP之中。[1]調查顯示:婦女是無酬勞動最主要的承擔者。
時間利用統計,是考察婦女的家庭勞動的價值的有效方法。
(3)家務勞動。家務勞動是包含所有家務工作在內的一種勞動形式,它也創造使用價值。家務勞動有3個主要特點:一是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的消費者的直接同一性;二是勞動的極端非專業性;三是封閉性。家務勞動的社會價值有3個方面:家務勞動是社會勞動的前提和基礎,家務勞動是社會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最終得以實現的起始環節、終端環節,家務勞動最直接地關系到人的價值。”[2]
家務勞動是創造家庭剩余產品的一種特殊形式,但是,由于家務勞動自身的特點,家務勞動的產出在核算理論和方法上存在不足,但是,家務勞動是婦女對家庭經濟貢獻的中要方面之一。“具體地說家務勞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為成年人自身生活服務的勞動;二是為家庭中的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生活服務的勞動;三是生育下一代的勞動;四是人們生存、發展、享受需要的勞動。”[3]
由于調查對象的特殊性,家務勞動的投入主要采取時間統計,而家務勞動的產出則采取替代法和實物統計相結合的方式。
2.量化分析的數據需求
產出,即家庭年收入是本次搜集數據的重點,婦女在家庭經濟貢獻中的分母。家庭年收入具體應該包括以下幾項,這同時也是本次調查所需數據的重要方面,見圖1。
圖1
婦女在家庭經濟中的投入則主要包括:家務勞動的時間、公共勞動的時間、家禽和牲畜的市場價值,有的還要包括外出務工時的收入、經營買賣的收入。
云南省武定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一個家庭的年收入僅在一萬五千元左右。武定縣貓街鎮屬于山區,這里的人民除了種植水稻的經濟作物以外,還會種植煙草、豆子等經濟作物創收,農閑時期還會外出務工,這3項成為了一個家庭的年收入的主要來源。此外,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每年的雨季到來時,上山摘野生菌、草藥也成為了農民創收的一個手段,同時,養殖家禽、牲畜也是一項收入來源,這部分工作大多由家里的女性承擔。endprint
在接受那我們采訪的家庭婦女中,有32人只具有不到小學文化水平,甚至小學沒畢業,17位只是初中畢業,只有一位接受過超過12年的教育,然而由于家庭貧困,最終也被迫輟學。
在家務農的婦女占受訪者的絕大多數,有七成的女性會外出打工賺錢,六成婦女做點小買賣補貼家用。當地外出務工的女性的月工資與當地男性的收入相比存在500—2 000元的差距,當地外出務工女性的月工資水平在1 500—3 000元左右,從事的多為家政、制造、餐飲服務等行業。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在一個家庭中,土地的所有權集中在男性家庭成員身上(除去男性入贅的情況),不少婦女沒有地或者地很少,通過訪談,我們初步推斷婦女平均每天除了參與農事生產以外,平均每天要做240分鐘左右的家務勞動,而且日常的家務勞動基本由婦女承擔了。而與此相對的是,在重大家庭事項的決定權上,農業生產上,女性的話語權占64%左右,建房、土地事項上,男女的話語權基本對等,家中的重大事項上,女性的意見和建議多被采納。
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地彝族婦女在家庭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綜合考慮家務勞動、農業生產、家庭的收入等因素,當地彝族婦女對家庭經濟的貢獻是超過五成的,而長期以來,由于社會的性別分工,彝族婦女的這一重要地位在當地民眾中一直沒有得到肯定和重視。
二、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
(一)問題分析
在實地調研結束后,本課題組成員對調研結果進行了多次分析和討論,結合調研的親身感受,我們將所發現的問題歸為以下三點。
1.信息閉塞與經濟發展落后形成惡性循環
在我們的調研過程中,調研地的道路、房屋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同當地居民的生活和消費水平都反映出本地區貧困化這一問題。有受訪女性向我們表示,近些年當地的自然氣候變化較大,過多的雨水導致不少農戶的農田被淹,經濟作物損失嚴重。辛苦一年的勞動成果經常因為一場天災付之東流,靠天吃飯的生活具有太多不確定性,考慮到補貼家用,不少家庭婦女選擇外出打工,但沒有一技之長的她們在外界務工創收的道路舉步維艱,僅能靠親戚或熟人介紹在外地做工,勞動強度大但收入卻不高,平均1 500—2 500元/月。
2.家庭經濟入不敷出致使女性負擔過重
此次受訪的50戶家庭經濟條件都屬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時女性在賺取家庭收入方面還承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少家庭中老年女性甚至是家庭經濟的“頂梁柱”,下地種田、喂養牲畜、操持家務,農閑時外出打工樣樣不缺。子女上學、老人養老、家人看病、吃飯穿衣……諸多花費造成三日之入不敷一日之出的經濟困窘局面,當地女性普遍生活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但由于多數受訪女性沒有一技之長,受教育水平又偏低,只能選擇用做苦力或手工活的方式補貼家用,平均每天勞動時間在10—16小時不等,也因此使身體健康遭受損害。例如,一位受訪的民間手工藝人表示,她每天6:00—22:00都在干活,除了下地種田,操持家務,還在空閑時間繡繡品以賣錢。但是繡繡品很費眼睛,對肩周、腰椎損傷也很大,導致她經常頭暈,每個月都要去村醫處就診治療。
3.女性受教育水平低妨礙她們改變現狀
在目睹了調研當地彝族女性的生活現狀后,我們小組討論分析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我們認為,除了當地整體經濟發展落后,信息閉塞之外,就女性自身綜合素質來看,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沒有一技之長是女性轉業無門、增收困難的主要瓶頸。就我們調查的50戶家庭中外出打工的女性來說,她們從事的多是一些依靠體力或低附加值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共同點在于勞動時間長,勞動量大且收入較低,制約她們對于家庭經濟的貢獻效率,很難徹底改變她們家庭經濟的困窘狀況。
(二)對策建議
1.制定政策扶助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云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全國范圍來說相對落后,財政自給率不高,縣鄉財政政府經濟負擔沉重,無法有效提供當地居民需要的各類生產生活資料。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和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帶動,堅持“先輸血后造血”的原則開展反貧困工作。例如,上級政府給予適當政策傾斜,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資金、技術與信息扶持力度,發展教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優惠政策引導等,使貧困地區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擺脫貧困化帽子。
2.開辦就業創業培訓
婦女作為一支重要的人力資源,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貧困地區在解決貧困問題時,也應該為女性承擔社會責任和工作提供機會與幫助。在實地調研中,有受訪者反映由縣政府牽頭組織的刺繡技能學習班為村里很多婦女提供了一個學習手藝、賺錢養家的門道,效果顯著,對大家改善家庭經濟幫助很大。這也給了我們小組成員一些啟發,如果能由政府出面組織,將有意愿學習一技之長的女性集中起來,有針對性地開辦培訓班,為需要就業轉業的婦女提供就業市場信息和專業技能培訓,并向有需要創業的女性提供專家輔導,對創業計劃提供建議同時一并提供一定金額的有償貸款,就會從根本上改變當地彝族婦女村的生存狀況,使她們有能力、有機會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3.利用互聯網的力量
在這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獲取及時有效的信息意味著機遇與可能。為了改善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信息較為閉塞的現狀,我們小組討論認為需要為少數民族當地居民開辟一條能夠及時獲取致富信息和專業知識的途徑,這樣才能夠為她們改變自身狀況提供可能。因此,我們建議由鄉政府牽頭,在各村設立村圖書館或閱覽室,免費提供農業種植、動植物養殖和刺繡工藝等各方面專業技能的培訓圖書,并定時更新。特別要著重利用互聯網的功能,建立微機室,免費為當地彝族婦女提供信息服務,從而開闊她們的眼界,了解市場動態,快捷方便地獲取于她們有益的信息,推動當地彝族婦女勞動能力的增長。
4.重視女性教育問題
由于貧困地區地方財政薄弱和因高考不斷向發達地區輸送人才而形成地方教育資源不斷流失,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嚴重缺乏經費保障。貧困地區人才資源短缺,人力資本存量不足,進一步阻礙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加大了產業轉型的難度;同時,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影響農民駕馭市場的能力,從而在根本上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受思想觀念和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較普通農村地區更低,這無疑是少數民族女性改變自身社會地位最大的障礙。如何使農村貧困婦女擺脫貧困,使她們自身和家庭的生存條件有所改善,使她們同樣有發展機會和相應的享受性支出的能力,即如何實現農村貧困婦女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是當今世界不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從女性自身的發展角度來看,重視農村女性的受教育問題,不僅能從根本上解決女性就業問題,為她們今后的謀生手段提供多種選擇,也可以改變少數民族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使她們的價值得以更充分的展現。
參考文獻:
[1] 安新莉,董曉媛.中國無酬勞動總價值的測算及其政策含義[J].中國婦運,2012,(7).
[2] 張國珍.論家務勞動的社會價值[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
[3] 姜愛軍.婦女與家務勞動[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6,(3).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
在接受那我們采訪的家庭婦女中,有32人只具有不到小學文化水平,甚至小學沒畢業,17位只是初中畢業,只有一位接受過超過12年的教育,然而由于家庭貧困,最終也被迫輟學。
在家務農的婦女占受訪者的絕大多數,有七成的女性會外出打工賺錢,六成婦女做點小買賣補貼家用。當地外出務工的女性的月工資與當地男性的收入相比存在500—2 000元的差距,當地外出務工女性的月工資水平在1 500—3 000元左右,從事的多為家政、制造、餐飲服務等行業。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在一個家庭中,土地的所有權集中在男性家庭成員身上(除去男性入贅的情況),不少婦女沒有地或者地很少,通過訪談,我們初步推斷婦女平均每天除了參與農事生產以外,平均每天要做240分鐘左右的家務勞動,而且日常的家務勞動基本由婦女承擔了。而與此相對的是,在重大家庭事項的決定權上,農業生產上,女性的話語權占64%左右,建房、土地事項上,男女的話語權基本對等,家中的重大事項上,女性的意見和建議多被采納。
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地彝族婦女在家庭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綜合考慮家務勞動、農業生產、家庭的收入等因素,當地彝族婦女對家庭經濟的貢獻是超過五成的,而長期以來,由于社會的性別分工,彝族婦女的這一重要地位在當地民眾中一直沒有得到肯定和重視。
二、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
(一)問題分析
在實地調研結束后,本課題組成員對調研結果進行了多次分析和討論,結合調研的親身感受,我們將所發現的問題歸為以下三點。
1.信息閉塞與經濟發展落后形成惡性循環
在我們的調研過程中,調研地的道路、房屋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同當地居民的生活和消費水平都反映出本地區貧困化這一問題。有受訪女性向我們表示,近些年當地的自然氣候變化較大,過多的雨水導致不少農戶的農田被淹,經濟作物損失嚴重。辛苦一年的勞動成果經常因為一場天災付之東流,靠天吃飯的生活具有太多不確定性,考慮到補貼家用,不少家庭婦女選擇外出打工,但沒有一技之長的她們在外界務工創收的道路舉步維艱,僅能靠親戚或熟人介紹在外地做工,勞動強度大但收入卻不高,平均1 500—2 500元/月。
2.家庭經濟入不敷出致使女性負擔過重
此次受訪的50戶家庭經濟條件都屬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時女性在賺取家庭收入方面還承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少家庭中老年女性甚至是家庭經濟的“頂梁柱”,下地種田、喂養牲畜、操持家務,農閑時外出打工樣樣不缺。子女上學、老人養老、家人看病、吃飯穿衣……諸多花費造成三日之入不敷一日之出的經濟困窘局面,當地女性普遍生活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但由于多數受訪女性沒有一技之長,受教育水平又偏低,只能選擇用做苦力或手工活的方式補貼家用,平均每天勞動時間在10—16小時不等,也因此使身體健康遭受損害。例如,一位受訪的民間手工藝人表示,她每天6:00—22:00都在干活,除了下地種田,操持家務,還在空閑時間繡繡品以賣錢。但是繡繡品很費眼睛,對肩周、腰椎損傷也很大,導致她經常頭暈,每個月都要去村醫處就診治療。
3.女性受教育水平低妨礙她們改變現狀
在目睹了調研當地彝族女性的生活現狀后,我們小組討論分析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我們認為,除了當地整體經濟發展落后,信息閉塞之外,就女性自身綜合素質來看,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沒有一技之長是女性轉業無門、增收困難的主要瓶頸。就我們調查的50戶家庭中外出打工的女性來說,她們從事的多是一些依靠體力或低附加值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共同點在于勞動時間長,勞動量大且收入較低,制約她們對于家庭經濟的貢獻效率,很難徹底改變她們家庭經濟的困窘狀況。
(二)對策建議
1.制定政策扶助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云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全國范圍來說相對落后,財政自給率不高,縣鄉財政政府經濟負擔沉重,無法有效提供當地居民需要的各類生產生活資料。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和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帶動,堅持“先輸血后造血”的原則開展反貧困工作。例如,上級政府給予適當政策傾斜,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資金、技術與信息扶持力度,發展教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優惠政策引導等,使貧困地區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擺脫貧困化帽子。
2.開辦就業創業培訓
婦女作為一支重要的人力資源,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貧困地區在解決貧困問題時,也應該為女性承擔社會責任和工作提供機會與幫助。在實地調研中,有受訪者反映由縣政府牽頭組織的刺繡技能學習班為村里很多婦女提供了一個學習手藝、賺錢養家的門道,效果顯著,對大家改善家庭經濟幫助很大。這也給了我們小組成員一些啟發,如果能由政府出面組織,將有意愿學習一技之長的女性集中起來,有針對性地開辦培訓班,為需要就業轉業的婦女提供就業市場信息和專業技能培訓,并向有需要創業的女性提供專家輔導,對創業計劃提供建議同時一并提供一定金額的有償貸款,就會從根本上改變當地彝族婦女村的生存狀況,使她們有能力、有機會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3.利用互聯網的力量
在這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獲取及時有效的信息意味著機遇與可能。為了改善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信息較為閉塞的現狀,我們小組討論認為需要為少數民族當地居民開辟一條能夠及時獲取致富信息和專業知識的途徑,這樣才能夠為她們改變自身狀況提供可能。因此,我們建議由鄉政府牽頭,在各村設立村圖書館或閱覽室,免費提供農業種植、動植物養殖和刺繡工藝等各方面專業技能的培訓圖書,并定時更新。特別要著重利用互聯網的功能,建立微機室,免費為當地彝族婦女提供信息服務,從而開闊她們的眼界,了解市場動態,快捷方便地獲取于她們有益的信息,推動當地彝族婦女勞動能力的增長。
4.重視女性教育問題
由于貧困地區地方財政薄弱和因高考不斷向發達地區輸送人才而形成地方教育資源不斷流失,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嚴重缺乏經費保障。貧困地區人才資源短缺,人力資本存量不足,進一步阻礙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加大了產業轉型的難度;同時,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影響農民駕馭市場的能力,從而在根本上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受思想觀念和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較普通農村地區更低,這無疑是少數民族女性改變自身社會地位最大的障礙。如何使農村貧困婦女擺脫貧困,使她們自身和家庭的生存條件有所改善,使她們同樣有發展機會和相應的享受性支出的能力,即如何實現農村貧困婦女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是當今世界不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從女性自身的發展角度來看,重視農村女性的受教育問題,不僅能從根本上解決女性就業問題,為她們今后的謀生手段提供多種選擇,也可以改變少數民族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使她們的價值得以更充分的展現。
參考文獻:
[1] 安新莉,董曉媛.中國無酬勞動總價值的測算及其政策含義[J].中國婦運,2012,(7).
[2] 張國珍.論家務勞動的社會價值[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
[3] 姜愛軍.婦女與家務勞動[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6,(3).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
在接受那我們采訪的家庭婦女中,有32人只具有不到小學文化水平,甚至小學沒畢業,17位只是初中畢業,只有一位接受過超過12年的教育,然而由于家庭貧困,最終也被迫輟學。
在家務農的婦女占受訪者的絕大多數,有七成的女性會外出打工賺錢,六成婦女做點小買賣補貼家用。當地外出務工的女性的月工資與當地男性的收入相比存在500—2 000元的差距,當地外出務工女性的月工資水平在1 500—3 000元左右,從事的多為家政、制造、餐飲服務等行業。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在一個家庭中,土地的所有權集中在男性家庭成員身上(除去男性入贅的情況),不少婦女沒有地或者地很少,通過訪談,我們初步推斷婦女平均每天除了參與農事生產以外,平均每天要做240分鐘左右的家務勞動,而且日常的家務勞動基本由婦女承擔了。而與此相對的是,在重大家庭事項的決定權上,農業生產上,女性的話語權占64%左右,建房、土地事項上,男女的話語權基本對等,家中的重大事項上,女性的意見和建議多被采納。
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地彝族婦女在家庭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綜合考慮家務勞動、農業生產、家庭的收入等因素,當地彝族婦女對家庭經濟的貢獻是超過五成的,而長期以來,由于社會的性別分工,彝族婦女的這一重要地位在當地民眾中一直沒有得到肯定和重視。
二、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
(一)問題分析
在實地調研結束后,本課題組成員對調研結果進行了多次分析和討論,結合調研的親身感受,我們將所發現的問題歸為以下三點。
1.信息閉塞與經濟發展落后形成惡性循環
在我們的調研過程中,調研地的道路、房屋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同當地居民的生活和消費水平都反映出本地區貧困化這一問題。有受訪女性向我們表示,近些年當地的自然氣候變化較大,過多的雨水導致不少農戶的農田被淹,經濟作物損失嚴重。辛苦一年的勞動成果經常因為一場天災付之東流,靠天吃飯的生活具有太多不確定性,考慮到補貼家用,不少家庭婦女選擇外出打工,但沒有一技之長的她們在外界務工創收的道路舉步維艱,僅能靠親戚或熟人介紹在外地做工,勞動強度大但收入卻不高,平均1 500—2 500元/月。
2.家庭經濟入不敷出致使女性負擔過重
此次受訪的50戶家庭經濟條件都屬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時女性在賺取家庭收入方面還承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不少家庭中老年女性甚至是家庭經濟的“頂梁柱”,下地種田、喂養牲畜、操持家務,農閑時外出打工樣樣不缺。子女上學、老人養老、家人看病、吃飯穿衣……諸多花費造成三日之入不敷一日之出的經濟困窘局面,當地女性普遍生活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但由于多數受訪女性沒有一技之長,受教育水平又偏低,只能選擇用做苦力或手工活的方式補貼家用,平均每天勞動時間在10—16小時不等,也因此使身體健康遭受損害。例如,一位受訪的民間手工藝人表示,她每天6:00—22:00都在干活,除了下地種田,操持家務,還在空閑時間繡繡品以賣錢。但是繡繡品很費眼睛,對肩周、腰椎損傷也很大,導致她經常頭暈,每個月都要去村醫處就診治療。
3.女性受教育水平低妨礙她們改變現狀
在目睹了調研當地彝族女性的生活現狀后,我們小組討論分析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我們認為,除了當地整體經濟發展落后,信息閉塞之外,就女性自身綜合素質來看,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沒有一技之長是女性轉業無門、增收困難的主要瓶頸。就我們調查的50戶家庭中外出打工的女性來說,她們從事的多是一些依靠體力或低附加值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共同點在于勞動時間長,勞動量大且收入較低,制約她們對于家庭經濟的貢獻效率,很難徹底改變她們家庭經濟的困窘狀況。
(二)對策建議
1.制定政策扶助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云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全國范圍來說相對落后,財政自給率不高,縣鄉財政政府經濟負擔沉重,無法有效提供當地居民需要的各類生產生活資料。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和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帶動,堅持“先輸血后造血”的原則開展反貧困工作。例如,上級政府給予適當政策傾斜,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資金、技術與信息扶持力度,發展教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優惠政策引導等,使貧困地區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擺脫貧困化帽子。
2.開辦就業創業培訓
婦女作為一支重要的人力資源,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貧困地區在解決貧困問題時,也應該為女性承擔社會責任和工作提供機會與幫助。在實地調研中,有受訪者反映由縣政府牽頭組織的刺繡技能學習班為村里很多婦女提供了一個學習手藝、賺錢養家的門道,效果顯著,對大家改善家庭經濟幫助很大。這也給了我們小組成員一些啟發,如果能由政府出面組織,將有意愿學習一技之長的女性集中起來,有針對性地開辦培訓班,為需要就業轉業的婦女提供就業市場信息和專業技能培訓,并向有需要創業的女性提供專家輔導,對創業計劃提供建議同時一并提供一定金額的有償貸款,就會從根本上改變當地彝族婦女村的生存狀況,使她們有能力、有機會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3.利用互聯網的力量
在這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獲取及時有效的信息意味著機遇與可能。為了改善少數民族農村地區信息較為閉塞的現狀,我們小組討論認為需要為少數民族當地居民開辟一條能夠及時獲取致富信息和專業知識的途徑,這樣才能夠為她們改變自身狀況提供可能。因此,我們建議由鄉政府牽頭,在各村設立村圖書館或閱覽室,免費提供農業種植、動植物養殖和刺繡工藝等各方面專業技能的培訓圖書,并定時更新。特別要著重利用互聯網的功能,建立微機室,免費為當地彝族婦女提供信息服務,從而開闊她們的眼界,了解市場動態,快捷方便地獲取于她們有益的信息,推動當地彝族婦女勞動能力的增長。
4.重視女性教育問題
由于貧困地區地方財政薄弱和因高考不斷向發達地區輸送人才而形成地方教育資源不斷流失,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嚴重缺乏經費保障。貧困地區人才資源短缺,人力資本存量不足,進一步阻礙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加大了產業轉型的難度;同時,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影響農民駕馭市場的能力,從而在根本上阻礙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受思想觀念和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女性接受教育的比例較普通農村地區更低,這無疑是少數民族女性改變自身社會地位最大的障礙。如何使農村貧困婦女擺脫貧困,使她們自身和家庭的生存條件有所改善,使她們同樣有發展機會和相應的享受性支出的能力,即如何實現農村貧困婦女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是當今世界不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從女性自身的發展角度來看,重視農村女性的受教育問題,不僅能從根本上解決女性就業問題,為她們今后的謀生手段提供多種選擇,也可以改變少數民族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使她們的價值得以更充分的展現。
參考文獻:
[1] 安新莉,董曉媛.中國無酬勞動總價值的測算及其政策含義[J].中國婦運,2012,(7).
[2] 張國珍.論家務勞動的社會價值[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
[3] 姜愛軍.婦女與家務勞動[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6,(3).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