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樹
摘 要:隨著我國軍事行動的不斷增多,我軍會越來越多地進行軍事征用。但當前我軍的軍事征用法律制度還不夠全面和科學,這既有國情方面的原因,同時也有觀念上的陳念的原因。所以,認清我國軍事征用的現狀,合理完善軍事征用的法律體系,厘清補償相關問題,有助于我國軍事征用法律制度的完善。
關鍵詞:軍事征用;補償;完善立法
中圖分類號:F321.1;D9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265-02
軍事征用制度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和發展的,同時也是由國家的經濟特性、本國作戰部隊的作戰特點和戰爭規律所決定的。軍事征用的本質是調配軍事物力資源及調動軍事物力資源的用以彌補軍事物力需求不足為直接目的的一種國家行為。與此同時,因為軍事征用涉及到對個人的財產權的限制或剝奪,所以軍事征用的發展與個人財產權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
一、我國軍事征用補償的立法問題
補償是軍事征用的核心之一,是私人財產權保障的核心內容。但是由于我國特殊的國家利益至上價值觀,導致了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支配了軍事征用補償的立法,在軍事征用補償理念中公平意識不強,因此相關的法律規范嚴重缺失,使得當前軍事征用補償法律制度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個人的財產權得不到公平合理的保障。
我國用來規范軍事征用補償的法律法規上不完善,《憲法》中雖然規定了補償的內容,但是既不能直接適用,又缺乏行之有效的違憲機制審查。在《國防法》第48條第2款、《物權法》中都有對征用的補償問題做過相關規定,雖然這些規定在征用中更有利于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但都沒有軍事征用補償的相關規定,這將導致私人財產在遭受重大損失時得不到公平的補償甚至根本得不到補償。
補償關系著私人財產權益的保障,以國外的經驗來看,補償的設定都是始于憲法而終于法律的。由于我國沒有統一的《軍事征用法》,這使得各級的規范性文件都可以對補償進行設定,這往往導致公民受補償的權利落空。因此,補償問題已經成為了軍事征用中侵犯公民私人財產的根源。
二、我國軍事征用補償現狀
在我國,軍事征用補償主體范圍過窄,目前僅僅包括了所有人和使用人的補償;補償損失的范圍也過窄,目前僅包括實際損失而不包括既得利益的損失補償;補償的種類過窄,軍事征用補償的法規僅僅限于取得財產使用權的征用,而對于財產限制性的征用及軍事行動附帶損傷的補償和犧牲鮮有提及。
補償的標準過低且沒有統一的標準。我國現行的補償政策有兩個顯著問題:其一,補償標準不統一。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中沒有給出補償的具體標準,使其他法律法規所給出的補償標準無法統一。在各個法律和規范中所給出的補償標準有寫作合理補償的,也有的寫作相應補償的,還有的寫作適當補償的,這樣就容易產生歧義使法律實施者迷惑。而詳細的補償標準由政府機關確定和制定,這樣很容易造成故意壓低補償標準等不公正現象。由于用語本身不統一,就表明了補償沒有一個統一的原則,或這可以說補償由政府說的算,隨意性很強。其二,補償標準的混亂致使補償標準過低。這種壓低補償標準的執行方式使被征用人的損失無法完整的補償,同時也助長了權力的濫用。由以上可見,我國的補償原則實際操作中存在著補償偏低且預得利益損失在大多數情況下不予賠償,而且法律中規定的適當原則變相變成了政府說的算的原則。
我國的征用補償制度剛剛起步,難免制度混亂結構復雜,因而構建合理的征用補償制度刻不容緩。
三、完善我國軍事征用補償
補償程度高低標準是公平與發展的問題,同時也是個人利益和軍事利益矛盾的結合體。現代意義上的軍事征用補償法律是一種保障公民私人財產的手段,同時,因涉及到國家的補償,所以也涉及到了國家的財政利益。我國的軍事征用補償制度很不完善,國內外的客觀形勢都要求重視軍事征用補償問題,軍事征用的補償急需加強。軍事征用中出現矛盾的主要根源就在于補償問題,而補償問題同時也是軍事征用法的立法關鍵。
1. 軍事征用的補償性質
軍事征用視為滿足軍事利益而正當的對財產的使用權進行變更,軍事征用必須顧及原財產所有人的利益而給予適量的補償。為了更好的開展軍事征用,我們必須對軍事征用補償的性質加以界定。
首先,軍事征用不是行政賠償。根據《行政賠償法》第二章行政賠償的相關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軍事征用的補償不適用于行政賠償的范疇。其次,軍事征用補償既不是民事補償也不是民事賠償。根據《民法通則》中的相關規定和基本準則中我們可以看出,民事補償和民事賠償所調整的關系與軍事征用的實施主體之間不具有等價性。再次,軍事征用的補償也不符合國家賠償的標準。依據國家賠償的相關法律條文,軍事征用的補償也不適用,其原因也與不適用《行政賠償法》的原因相同,即《國家賠償法》所適用的基礎是以違法為前提的。
通過對以上三點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軍事征用補償的性質——軍事征用的補償可以視為國家補償的一部分。第一,軍事征用的補償是由國家的合法行為所引起的,不是以違法為前提的。第二,軍事補償的根本屬性和國家補償是相一致的,即國家對特定受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損失的填補,旨在求得因公共利益而遭受損失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供補救,用以體現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第三軍事征用的補償在時間要求上與國家補償是相一致的,即國家補償可以在損害發生以前進行亦可以在損害發生之后進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軍事征用補償的性質實為一種國家補償,是國家補償的一部分。
2.軍事征用補償原則
軍事征用的補償問題是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出發和目的的,同時也是提高軍事征用效率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必須要明確的是軍事征用補償必須要和征用國的國力制度、經濟實力和有關的觀念相結合。
在立法過程中,應當以公平補償為基本原則。這無論是從社會的公平正義還是以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都是最基本的。正如我國憲法中所規定的“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西方國家同樣也有此理念,并把該理念寫入其憲法,如美國憲法中所述的“不給予公平補償的私有財產是不可以充公的。”法國在其《人權宣言》的第十七條和《法蘭西公用征收法》中都有征用補償的相應規定。在日本《日本國憲法》中的第二十九條中也規定了“因公共目的而對私有財產的征用都應當正當補償”的內容。由此可見,公平補償是各國憲法所普遍確認的征用基本原則,同時也是對這個權利的一種束縛。endprint
因此,我國軍事征用補償的努力方向應為從適當補償原則轉向公平補償的原則。堅持公平補償原則是為了保障被征用人因財產遭受損失或限制時能夠公平的獲得國家的補償。在實際操作中應當充分考慮被征用人的長遠利益和損害程度來確定具體的補償金額。但是不可以忽略的是,適當補償也應該同時存在于法律條文之中,如因被征用人有不當行為干擾或阻礙軍事征用的前提下,也不排除使用適當補償作為一種懲罰同時亦為補償的一種手段和辦法。
3.軍事征用補償的范圍
軍事征用補償是國家依法征用公民財產而致使公民財產權益的減損而做出的公平的彌補。按照以上定義,軍事征用補償的局限應當是因軍事征用而造成的直接損失和預得利益的損失。而預得利益應該包括法定的和自然造成的損失、經營利潤的損失等。軍事征用理論上應補償被征用人的實際損失和預得利益損失,但是由于許多現實原因很多國家包括我國僅僅對實際損失做出補償,而對預得利益損失一般不予以補償。在軍事征用中,被征用人的實際損失往往是和預得利益損失相伴的,如果不給預得利益損失于補償,這就很難實現法律中的公平正義。
為了使軍事征用更加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我國軍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需要,同時為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參與軍事征用的熱情與積極性。這方面美國走在了其他國家的前面,例如,美國對后備航空隊采取了許多的優惠政策,優先給予后備民航隊國防運輸合同。在海灣戰爭結束后,為了彌補在戰爭期間軍事征用給各個航空公司造成的經濟損失,美國國防部將后備航空隊的相關業務從每年的3.5億美元提高至15億美元,并且為這些公司每年提供固定的2.7億美元的運輸業務。我國軍事征用補償范圍應當擴大到欲得利益損失的補償。這種補償不一定是對征用期間被征用人或組織的欲得利益進行金錢方面的補償,也可以是優惠政策或政府與民間承包合同的方式來補償。
4.軍事征用補償方式和計算標準
我國軍事征用補償標準的計算原則混亂且操作性不強,現行的通用補償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為政府或軍事機關單方面確定補償標準,由于我國的軍事征用相關法律的缺失導致了一些地方在補償標準計算上是政府說的算。第二種為依照法律法規或規章制度制定的標準。第三種為依照市場價格的評估來確定補償標準,但是這種辦法不是我國的常用做法。
現在通行的辦法是由政府機關單方面確定補償的具體標準和金額,財產所有人被排斥在決定的過程中且對政府機關的核定結果無任何實質性的影響。筆者認為,從法律的公平公正角度來說,補償的具體數額和標準應該以財產所有人的損失而不是以財產征用人的所得來計算的,同時應該以該財產在流通市場上的公平價格作為補償價格的參照系,最后還必須要考慮到估價的時間界限,是征用時的市場價格還是補償時的市場價格。補償的標準不光要充分照顧被征用人的利益,同時也要服務于國防建設的需要。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必須要有一個相對中立的機構或組織,通過公平合理的市場價值評估程序來確定補償的金額和標準。
現今通用的補償方式主要為直接補償,即用金錢或實物的補償方式來彌補財產所有人的損失。返還財產、金錢補償和恢復原狀都屬于直接補償,其特點是補償的效果快速直接而且不需要被征用人的行為。但是在立法層面來看,我國的《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中沒有明確的補償方法。
所以依筆者認為,我國宜采用政府出臺具體補償標準并輔以依照征用當日市場價格為基準補償起點的混合式補償標準與方式。同時,針對被征用主體為企業、工廠、生產、建設、運輸和通訊等組織機構,當采用金錢或實物補償方法無法滿足軍事征用的補償時,應該通過其他辦法來進行補償,如采用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特許經營、政府合同等方式來進一步彌補其所遭受的預得利益損失。采用以上方式不僅能滿足軍事征用補償的需要,也能提高公民和社會組織參與軍事征用的積極性,并且也能極大地鼓舞部隊的士氣。
參考文獻:
[1] 李芳梅.軍事征用法律制度的選擇與構型[J].科學發展觀與新世紀新階段國防和軍隊建設,2007,(9):346-353
[2] 盛輝輝.論國防動員中軍事征用制度的立法完善[J].國防科技,2010,31(5):34-39.
[3] 劉春玲.軍事征用法律制度探悉—以《國防動員法》為主要視角[J].社科縱橫,2010,25(6):69-72.
[4] 趙世義.財產征用及其憲法約束[J].商法研究,1999,72(4):52-57.
[5] 沈開舉.征收,征用與補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6-7.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