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堯
摘 要: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與分配制度改革。實現兩大戰略目標的關鍵在于解決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與公平,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的關系,以及收入分配體系中的比例失衡問題。針對由此引發的微觀市場失靈與宏觀經濟風險,可以從政策、法律、監管層面進行政府干預。
關鍵詞:收入分配;法律經濟學;效率;公平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284-02
一、收入倍增計劃與分配制度改革的提出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正式要求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這是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首次提出。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經過三次調整之后,GDP、人均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被確定為我國收入倍增計劃的指標。
此外,報告中都明確提出了改革分配制度的要求。十六大報告提出,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調整和規范國家、企業和居民的分配關系。十七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八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要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0年我國GDP 為9.92萬億元,人均GDP為0.79萬元,到2020年翻兩番后分別將達到39.69萬億元和3.14萬元;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91萬元和0.59萬元,到2020年翻一番后分別將達到3.82萬元和1.18萬元。通常。GDP或收入保持年均增長7.3%以上,即可實現十年翻一番,因此實現收入倍增只需要年均增速保持在7%—7.5%之間即可達到。一個國家人均GDP居于3 000—5 000美元之間就代表其正處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困難階段。如果2020年實現上述目標,以美元換算的我國人均GDP將達到5 100美元以上,也就是說我國將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邁入高等收入國家。同時,分配制度改革是實現收入倍增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實現倍增計劃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意義重大。
二、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存在的比例失衡問題
席濤和徐光東指出,中國經濟機體本身比例失衡會導致潛在的經濟不確定性和風險問題,其中的一種經濟增長模式內生失衡就是“收入分配中經濟增長率、財政收入增長率和居民收入增長率之間的比例失衡”[1]。具體而言,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嚴重失衡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央和地方財政分配比重失衡,GDP和國家財政收入增長率之間比例失衡。1993年之前的15年間,中央財政收入比重平均為30.82%,地方財政收入比重平均為69.18%,平均差距達38.36%。1994—2013年的20年間,中央財政收入比重平均為48.21%,地方財政收入比重平均為51.79%,平均差距只有3.58%。值得注意的是,2011—2013年的3年間,地方財政收入比重分別高于中央財政收入比重1.2%、4.22%、6.8%,差距呈逐漸拉大的趨勢。1979—1992年間,GDP增長率和國家財政收入增長率呈交錯上升的趨勢。1993年之后,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達18.88%,而GDP平均增長率只有9.6%,差距接近2倍(見圖1)。
圖1 中央財政收入比重、地方財政收入比重、
GDP增長率與國家財政收入增長率(1979—2013)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國家統計局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年9月版。
第二,GDP增長率、國家財政收入增長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率之間比例失衡。2001—2013年間GDP年均增長率為9.52%,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為19.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率為9.4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率為7.85%。顯然,年均收入增速最快的是國家財政,最慢的是農村居民。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至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率都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年均超過2.82%。與此同時,國家財政收入由2010年的21.3%降低到2011年的10.1%,降幅達一半以上。整體來看,四者之間存在比例失衡,但也呈現逐漸緩和的趨勢(見圖2)。
圖2 GDP增長率、國家財政收入增長率、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與農
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率(2001—2013)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國家統計局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年9月版。
第三,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中的比例失衡。1995—2008年間政府和企業在初次分配中的增幅為2.3%和5.8%,在再次分配中的增幅為4.8%和5.4%。值得注意的是,2004—2008年間兩者在初次分配中的差距逐漸拉大,在2008年達到7.8%。與此同時,居民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比例均呈明顯下降趨勢,降幅達到8%和10.1%。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初次分配中,政府的生產稅收入增加,企業的財產性支出和勞動者報酬支出均減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和勞動報酬收入均減少的同時生產稅支出增加;在再次分配中,政府和企業對居民的轉移支付作用極其有限,導致居民成為這一時期收入分配變動的主要受損者(見圖3)。endprint
圖3 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在國民收入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中的比重(1995—2008)
資料來源:《國民收入分配:困境與出路》,余斌、陳昌盛編著,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年8月版,第37—41頁
三、收入分配的法律經濟學理論
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學者從法律經濟學視角探討了收入分配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得出了一般性結論。但是,后續基于行為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這些研究共同構成了收入分配的法律經濟學理論。
第一,收入分配中效率與公平概念的界定。波林斯基認為,效率指資源分配的帕累托最優或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公平指獲取、分配收入或者權利受保護的程度[2]。Chang指出,帕累托原理與公平理論的結合,能夠像社會福利函數那樣為所有替代方案提供完整排序,因此符合帕累托原理的公平理論絕不會犧牲人的利益,也不會損害社會福利;而且,社會福利概念不僅取決于符合帕累托原理的個人效用,還取決于公平信息(例如產生自每種替代方案的效用來源),因此排序是個人效用和公平信息的函數[3]。帕累托最優狀態意味著經濟效率最大化,通過帕累托改進能無限接近效率意義上的公平,而卡爾多-希克斯效率使用虛擬的補償原則作為社會福利標準,比帕累托效率標準更為寬泛。兩者都為抽象的公平概念提供了可量化的經濟學標準。
第二,收入分配方式。波林斯基認為,當收入再分配有成本時,效率與公平之間就可能發生沖突,是否發生則取決于追求何種有效率的分配結果,以及認為什么是公平的收入分配;此外,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體系進行再分配會帶來無謂損失和行政成本,而通過法律規則進行再分配則需要更高的法律實施成本和信息成本,因此收入再分配應以政府征稅與轉移支付而非法律規則方式進行,因為后者的側重點在于效率[2]。考特和尤倫也指出,很難預測通過關注平均值的私法進行再分配會產生什么分配效果,而且,私法的交易成本非常高,也更易扭曲經濟,因此使用累進稅率制度和稅收轉移制度比修改或改革私人法律權益,能更有效地實現再分配目標[4] 。
第三,社會福利標準的選擇與收入分配機制。沙維爾認為,個人效用是建立社會福利衡量標準的唯一依據,同時,雖然很多社會福利標準都反映了對分配公平的偏好,但不存在首選的或客觀的標準,并且在任何一種社會福利標準下,通過所得稅(和福利)制度實現分配公平比通過法律規則實現更優;此外,選擇哪種方式的分配方式取決于兩者的行政成本和工作激勵減退的隱性成本[5]。桑斯坦認為,把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社會福利的標準會忽略社會分配問題,由于人們可能會因有限理性而導致無法確定其真實需求,可以使用年度“生活質量報告”方法[6]。波斯納指出,法律追求的目標是財富最大化,無成本的收入再分配能增加社會總效用,而若有成本則對收入進行平均化會增加總效用;同時,貧困救濟存在無法顯示有關價值和需求的信息、產權界定之后無法轉讓的問題,所以指定用途的轉移支付會帶來無效率,也會增加邊際成本、他人成本和政府成本,因此以金錢形式直接解決的方式更優,同時,也可以模擬市場自由交易,以實現最有效率的公共產品供給[7]。
四、法律經濟學視角下實現“倍增”與“改革”的路徑
收入分配包括生產要素之間的初次分配,以及基于初次分配在政府、企業、居民之間及其內部的再次分配。依據經濟學關于收入分配劃分為功能性分配和個人分配的理論,初次分配屬于功能性分配,包括來自勞動和財產的收入;再分配屬于個人分配,即收入按比例或按經濟單位收入檔次進行劃分。從法律經濟學視角看,解決不好效率與公平,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的關系,收入分配中就會存在上述三方面的比例失衡問題,并由此引發微觀市場失靈與宏觀經濟風險。因此,需要政府從以下三個主要層面干預經濟。
第一,從政策層面看,需要政府通過宏觀經濟調控,調控收入分配制度,控制經濟風險,維護經濟穩定[8]。具體而言,主要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的組合,調節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分配比重,調節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比重,調節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等。宏觀經濟調控應依據融合了經濟學效率標準的公平原則,基于個人效用和公平信息,處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重點解決城鄉、行業、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政府通過宏觀經濟調控手段調節收入分配的社會成本較低、效果更明顯,能更有效地實現再分配目標。
第二,從法律層面看,通過剛性的法律規則或法律制度,為社會提供關于收入分配的穩定預期,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同時確保社會公正和經濟效率。例如,《社會保險法》就是“防范社會未來不確定性和風險,調整社會收入分配關系,使公民對未來有一個穩定預期的法律制度”[8]。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規范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法律法規應當提供符合激勵相容原則的激勵機制,以減少對經濟效率的影響。
第三,從監管層面看,通過基于法律規則或法律制度的監管,構建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通過作為監管者、公共產品提供者和社會整體利益代表者,政府需要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調整收入分配的作用,構造更加公平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具體包括在初次分配中保障就業、消除壟斷、改革壟斷行業與國家公職人員的工資或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在二次分配中完善財政制度、稅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個人財產申報與監測制度,等等[1]。
結語
收入倍增計劃與分配制度改革的完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三個主要方面的收入分配比例失衡意味著資源未得到最優配置,并主要以微觀市場失靈和宏觀經濟風險表現出來。對此,法律經濟學為政府通過什么路徑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2012年《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國發〔2012〕12號)已經明確要求各政府部門、機構,抓緊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但執行與實施情況并不容樂觀。因此,方案如何制定與落實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 席濤,徐光東.理解金融危機下中國的經濟風險與經濟穩定[J].國際經濟評論,2009,(4):46-50.
[2] A 米切爾·波林斯基.法和經濟學導論[M].鄭戈,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 Howard F.Chang.A Liberal Theory of Social Welfare:Fairness,Utility,and the Pareto Principle.The Yale Law Journal,2000,(110):
173-235.
[4] 羅伯特 D 考特,托馬斯 S 尤倫.法和經濟學[M].史晉川,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 斯蒂文·沙維爾.法律經濟分析的基礎理論[M].趙海怡,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 凱斯 R 孫斯坦.自由市場與社會正義[M].金朝武,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7] 理查德 A 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8] 席濤.立法評估:評估什么和如何評估(下)——以中國立法評估為例[J].政法論壇,2013,(1):22.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
圖3 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在國民收入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中的比重(1995—2008)
資料來源:《國民收入分配:困境與出路》,余斌、陳昌盛編著,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年8月版,第37—41頁
三、收入分配的法律經濟學理論
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學者從法律經濟學視角探討了收入分配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得出了一般性結論。但是,后續基于行為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這些研究共同構成了收入分配的法律經濟學理論。
第一,收入分配中效率與公平概念的界定。波林斯基認為,效率指資源分配的帕累托最優或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公平指獲取、分配收入或者權利受保護的程度[2]。Chang指出,帕累托原理與公平理論的結合,能夠像社會福利函數那樣為所有替代方案提供完整排序,因此符合帕累托原理的公平理論絕不會犧牲人的利益,也不會損害社會福利;而且,社會福利概念不僅取決于符合帕累托原理的個人效用,還取決于公平信息(例如產生自每種替代方案的效用來源),因此排序是個人效用和公平信息的函數[3]。帕累托最優狀態意味著經濟效率最大化,通過帕累托改進能無限接近效率意義上的公平,而卡爾多-希克斯效率使用虛擬的補償原則作為社會福利標準,比帕累托效率標準更為寬泛。兩者都為抽象的公平概念提供了可量化的經濟學標準。
第二,收入分配方式。波林斯基認為,當收入再分配有成本時,效率與公平之間就可能發生沖突,是否發生則取決于追求何種有效率的分配結果,以及認為什么是公平的收入分配;此外,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體系進行再分配會帶來無謂損失和行政成本,而通過法律規則進行再分配則需要更高的法律實施成本和信息成本,因此收入再分配應以政府征稅與轉移支付而非法律規則方式進行,因為后者的側重點在于效率[2]。考特和尤倫也指出,很難預測通過關注平均值的私法進行再分配會產生什么分配效果,而且,私法的交易成本非常高,也更易扭曲經濟,因此使用累進稅率制度和稅收轉移制度比修改或改革私人法律權益,能更有效地實現再分配目標[4] 。
第三,社會福利標準的選擇與收入分配機制。沙維爾認為,個人效用是建立社會福利衡量標準的唯一依據,同時,雖然很多社會福利標準都反映了對分配公平的偏好,但不存在首選的或客觀的標準,并且在任何一種社會福利標準下,通過所得稅(和福利)制度實現分配公平比通過法律規則實現更優;此外,選擇哪種方式的分配方式取決于兩者的行政成本和工作激勵減退的隱性成本[5]。桑斯坦認為,把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社會福利的標準會忽略社會分配問題,由于人們可能會因有限理性而導致無法確定其真實需求,可以使用年度“生活質量報告”方法[6]。波斯納指出,法律追求的目標是財富最大化,無成本的收入再分配能增加社會總效用,而若有成本則對收入進行平均化會增加總效用;同時,貧困救濟存在無法顯示有關價值和需求的信息、產權界定之后無法轉讓的問題,所以指定用途的轉移支付會帶來無效率,也會增加邊際成本、他人成本和政府成本,因此以金錢形式直接解決的方式更優,同時,也可以模擬市場自由交易,以實現最有效率的公共產品供給[7]。
四、法律經濟學視角下實現“倍增”與“改革”的路徑
收入分配包括生產要素之間的初次分配,以及基于初次分配在政府、企業、居民之間及其內部的再次分配。依據經濟學關于收入分配劃分為功能性分配和個人分配的理論,初次分配屬于功能性分配,包括來自勞動和財產的收入;再分配屬于個人分配,即收入按比例或按經濟單位收入檔次進行劃分。從法律經濟學視角看,解決不好效率與公平,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的關系,收入分配中就會存在上述三方面的比例失衡問題,并由此引發微觀市場失靈與宏觀經濟風險。因此,需要政府從以下三個主要層面干預經濟。
第一,從政策層面看,需要政府通過宏觀經濟調控,調控收入分配制度,控制經濟風險,維護經濟穩定[8]。具體而言,主要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的組合,調節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分配比重,調節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比重,調節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等。宏觀經濟調控應依據融合了經濟學效率標準的公平原則,基于個人效用和公平信息,處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重點解決城鄉、行業、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政府通過宏觀經濟調控手段調節收入分配的社會成本較低、效果更明顯,能更有效地實現再分配目標。
第二,從法律層面看,通過剛性的法律規則或法律制度,為社會提供關于收入分配的穩定預期,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同時確保社會公正和經濟效率。例如,《社會保險法》就是“防范社會未來不確定性和風險,調整社會收入分配關系,使公民對未來有一個穩定預期的法律制度”[8]。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規范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法律法規應當提供符合激勵相容原則的激勵機制,以減少對經濟效率的影響。
第三,從監管層面看,通過基于法律規則或法律制度的監管,構建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通過作為監管者、公共產品提供者和社會整體利益代表者,政府需要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調整收入分配的作用,構造更加公平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具體包括在初次分配中保障就業、消除壟斷、改革壟斷行業與國家公職人員的工資或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在二次分配中完善財政制度、稅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個人財產申報與監測制度,等等[1]。
結語
收入倍增計劃與分配制度改革的完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三個主要方面的收入分配比例失衡意味著資源未得到最優配置,并主要以微觀市場失靈和宏觀經濟風險表現出來。對此,法律經濟學為政府通過什么路徑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2012年《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國發〔2012〕12號)已經明確要求各政府部門、機構,抓緊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但執行與實施情況并不容樂觀。因此,方案如何制定與落實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 席濤,徐光東.理解金融危機下中國的經濟風險與經濟穩定[J].國際經濟評論,2009,(4):46-50.
[2] A 米切爾·波林斯基.法和經濟學導論[M].鄭戈,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 Howard F.Chang.A Liberal Theory of Social Welfare:Fairness,Utility,and the Pareto Principle.The Yale Law Journal,2000,(110):
173-235.
[4] 羅伯特 D 考特,托馬斯 S 尤倫.法和經濟學[M].史晉川,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 斯蒂文·沙維爾.法律經濟分析的基礎理論[M].趙海怡,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 凱斯 R 孫斯坦.自由市場與社會正義[M].金朝武,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7] 理查德 A 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8] 席濤.立法評估:評估什么和如何評估(下)——以中國立法評估為例[J].政法論壇,2013,(1):22.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
圖3 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在國民收入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中的比重(1995—2008)
資料來源:《國民收入分配:困境與出路》,余斌、陳昌盛編著,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1年8月版,第37—41頁
三、收入分配的法律經濟學理論
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學者從法律經濟學視角探討了收入分配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得出了一般性結論。但是,后續基于行為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這些研究共同構成了收入分配的法律經濟學理論。
第一,收入分配中效率與公平概念的界定。波林斯基認為,效率指資源分配的帕累托最優或卡爾多-希克斯效率,公平指獲取、分配收入或者權利受保護的程度[2]。Chang指出,帕累托原理與公平理論的結合,能夠像社會福利函數那樣為所有替代方案提供完整排序,因此符合帕累托原理的公平理論絕不會犧牲人的利益,也不會損害社會福利;而且,社會福利概念不僅取決于符合帕累托原理的個人效用,還取決于公平信息(例如產生自每種替代方案的效用來源),因此排序是個人效用和公平信息的函數[3]。帕累托最優狀態意味著經濟效率最大化,通過帕累托改進能無限接近效率意義上的公平,而卡爾多-希克斯效率使用虛擬的補償原則作為社會福利標準,比帕累托效率標準更為寬泛。兩者都為抽象的公平概念提供了可量化的經濟學標準。
第二,收入分配方式。波林斯基認為,當收入再分配有成本時,效率與公平之間就可能發生沖突,是否發生則取決于追求何種有效率的分配結果,以及認為什么是公平的收入分配;此外,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體系進行再分配會帶來無謂損失和行政成本,而通過法律規則進行再分配則需要更高的法律實施成本和信息成本,因此收入再分配應以政府征稅與轉移支付而非法律規則方式進行,因為后者的側重點在于效率[2]。考特和尤倫也指出,很難預測通過關注平均值的私法進行再分配會產生什么分配效果,而且,私法的交易成本非常高,也更易扭曲經濟,因此使用累進稅率制度和稅收轉移制度比修改或改革私人法律權益,能更有效地實現再分配目標[4] 。
第三,社會福利標準的選擇與收入分配機制。沙維爾認為,個人效用是建立社會福利衡量標準的唯一依據,同時,雖然很多社會福利標準都反映了對分配公平的偏好,但不存在首選的或客觀的標準,并且在任何一種社會福利標準下,通過所得稅(和福利)制度實現分配公平比通過法律規則實現更優;此外,選擇哪種方式的分配方式取決于兩者的行政成本和工作激勵減退的隱性成本[5]。桑斯坦認為,把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社會福利的標準會忽略社會分配問題,由于人們可能會因有限理性而導致無法確定其真實需求,可以使用年度“生活質量報告”方法[6]。波斯納指出,法律追求的目標是財富最大化,無成本的收入再分配能增加社會總效用,而若有成本則對收入進行平均化會增加總效用;同時,貧困救濟存在無法顯示有關價值和需求的信息、產權界定之后無法轉讓的問題,所以指定用途的轉移支付會帶來無效率,也會增加邊際成本、他人成本和政府成本,因此以金錢形式直接解決的方式更優,同時,也可以模擬市場自由交易,以實現最有效率的公共產品供給[7]。
四、法律經濟學視角下實現“倍增”與“改革”的路徑
收入分配包括生產要素之間的初次分配,以及基于初次分配在政府、企業、居民之間及其內部的再次分配。依據經濟學關于收入分配劃分為功能性分配和個人分配的理論,初次分配屬于功能性分配,包括來自勞動和財產的收入;再分配屬于個人分配,即收入按比例或按經濟單位收入檔次進行劃分。從法律經濟學視角看,解決不好效率與公平,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的關系,收入分配中就會存在上述三方面的比例失衡問題,并由此引發微觀市場失靈與宏觀經濟風險。因此,需要政府從以下三個主要層面干預經濟。
第一,從政策層面看,需要政府通過宏觀經濟調控,調控收入分配制度,控制經濟風險,維護經濟穩定[8]。具體而言,主要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政策的組合,調節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分配比重,調節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比重,調節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等。宏觀經濟調控應依據融合了經濟學效率標準的公平原則,基于個人效用和公平信息,處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重點解決城鄉、行業、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政府通過宏觀經濟調控手段調節收入分配的社會成本較低、效果更明顯,能更有效地實現再分配目標。
第二,從法律層面看,通過剛性的法律規則或法律制度,為社會提供關于收入分配的穩定預期,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同時確保社會公正和經濟效率。例如,《社會保險法》就是“防范社會未來不確定性和風險,調整社會收入分配關系,使公民對未來有一個穩定預期的法律制度”[8]。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規范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法律法規應當提供符合激勵相容原則的激勵機制,以減少對經濟效率的影響。
第三,從監管層面看,通過基于法律規則或法律制度的監管,構建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通過作為監管者、公共產品提供者和社會整體利益代表者,政府需要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調整收入分配的作用,構造更加公平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具體包括在初次分配中保障就業、消除壟斷、改革壟斷行業與國家公職人員的工資或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在二次分配中完善財政制度、稅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個人財產申報與監測制度,等等[1]。
結語
收入倍增計劃與分配制度改革的完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三個主要方面的收入分配比例失衡意味著資源未得到最優配置,并主要以微觀市場失靈和宏觀經濟風險表現出來。對此,法律經濟學為政府通過什么路徑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2012年《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國發〔2012〕12號)已經明確要求各政府部門、機構,抓緊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但執行與實施情況并不容樂觀。因此,方案如何制定與落實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 席濤,徐光東.理解金融危機下中國的經濟風險與經濟穩定[J].國際經濟評論,2009,(4):46-50.
[2] A 米切爾·波林斯基.法和經濟學導論[M].鄭戈,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 Howard F.Chang.A Liberal Theory of Social Welfare:Fairness,Utility,and the Pareto Principle.The Yale Law Journal,2000,(110):
173-235.
[4] 羅伯特 D 考特,托馬斯 S 尤倫.法和經濟學[M].史晉川,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 斯蒂文·沙維爾.法律經濟分析的基礎理論[M].趙海怡,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 凱斯 R 孫斯坦.自由市場與社會正義[M].金朝武,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7] 理查德 A 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8] 席濤.立法評估:評估什么和如何評估(下)——以中國立法評估為例[J].政法論壇,2013,(1):22.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