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靈

魚鮮古村在粵北邊遠老區南雄市的南畝鎮,距縣城約30多公里。村內居住著348戶人家,1800多人口。2007年魚鮮村被列為廣東省首批古村落之一。近年來,當地政府對魚鮮古村采取了有效的搶救和保護措施,村民亦積極參與修繕和維護,使古村落的建筑及其附屬設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魚鮮古村就在重建的花林禪寺旁邊。漫步魚鮮,四處都能發現宋朝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古老殘缺的灰瓦青磚墻一幢連著一幢,蜿蜒的青石小路和碧綠的水塘又將它們分隔。深深的院落里,巨大的房梁、精美的雕花石柱、古拙的門廳、高高的門檻……叢生的荒草難掩數十座氣派古建筑曾經的華貴風采。
古 江左名家晉宋遺韻
據魚鮮村王氏族譜記載,該村建于南宋干道五年(1169年),村中可以見到的許多與“槐樹”有關的堂匾,源于村民都姓“王”,而“王祜手植三槐”的故事在宋朝時流傳一時,故此地民風以尊槐為榮。
循階而上直至祠堂正門,正門上方堂匾題“駟馬榮登”的下方,直接用雙龍拱珠浮雕,中間圓形珠匾,又直接雕刻先祖官服坐像。按理說這種大膽而明顯至尊的造型,在封建社會是算犯上的,若不經當朝皇帝特許,恐怕無人敢隨便使用龍形圖案的,可見當年魚鮮村王氏家族的顯赫非同尋常。先祖堂,其建筑結構之奇特,雕刻藝術之精美,文化內涵之深厚,直到現在仍然令人贊嘆不已。
這里有一間非同凡響的古祠堂——世盛堂,高高的祠堂門前方牌樓額匾上用紅粉石刻著“古晉名家”四個大字。“古晉名家”的含義如同“江左名家”一樣,都是因晉代的王導出名而得。世盛堂的牌樓建筑藝術堪稱一絕,人物、石窗、文字的雕刻都顯得特別的精細。石雕、亦稱“石刻”,是中國古代的石雕、陶雕、木雕、銅雕、泥雕等五大傳統雕塑之一,它與其他雕刻一樣,有著輝煌的歷史。
魚鮮村古建筑在古樸恢宏之外,又有著和當地傳統客家民居截然不同的風格。一幢用兩株秀雅鮮花雕刻所簇擁的“槐樹芬芳”清代古屋前,秀麗的女性筆跡、纖細的門樓,陰柔婉約的風格令人仿若置身于一個古時少女的閨房。對于崇尚含蓄與大氣的中國古代建筑而言,很少會直接將少女的閨房情思如此直接地在建筑上表現出來。
珍 村民家中都有寶
魚鮮村民家中珍藏著許多“傳家寶”。在一位村民家中,筆者看到被視作村中珍寶的兩塊清嘉慶年間木制雕版。它們是選用當地紋理細膩的硬木經過特殊處理后制成的,雖經數百年保存仍不裂不腐,通體幽黑發亮,加上油墨,仍可以印書印畫。
村民們說,這些雕版是2012年5月份在清理舊屋時從一間閣樓上發現的,當時共發現了28塊雕版。可惜由于當時保護意識不強,大部分都被人買走或遺失,目前僅留存有最后兩塊。
險 毛賊夜盜古鐘未果
盡管小村鮮為人知,但許多文物盜賊仍通過各種途徑獲悉了神秘的魚鮮村所在。在村中的花林禪寺,村民們指著一座巨大的明代古鐘告訴筆者,不久前曾有毛賊在深夜潛入廟中,爬上房梁割裂了鐘索試圖盜鐘。沉重的古鐘一頭扎向地面,將堅固的青磚地砸得四分五裂,被巨響驚醒的村民們蜂擁而至,使古鐘避過了一劫。
如今,這座600多斤重的銅鐘仍高懸于花林寺那自宋代建造以來便從未更換過的房梁上,音質優美,鐘聲悠揚可傳數里之外。
紅 令人驕傲的紅軍標語
1932年7月,紅軍與國民黨粵軍在魚鮮村附近的水口鎮開展了著名的水口戰役。戰役結束后,部分紅軍在魚鮮村駐扎休整,魚鮮村留下了的多處紅軍標語和漫畫:
在王瑞東家的住屋樓上,寫有多條標語:“粵軍弟兄是工農出身不要替軍閥屠殺工農”和“粵軍弟兄暴動起來拖槍來當紅軍”……標語的落款那里還署下了“紅軍I45甲A”的部隊名字。
在水樓西墻上,寫有“農民組織游擊隊,奪取地主武裝”、“收繳豪紳地主民團槍支”等標語。
在該村王瑞安屋的樓壁上,畫有一幅高1米、寬0.80米的漫畫,畫面內容是:一洋人左手拿鞭,右手拿繩牽著一條狗(寫著何應欽)。在畫面的右上方寫著“反對帝國主義軍閥何應欽、陳濟裳(棠)來進攻蘇區和紅軍”。
為搶救和保護這些標語、漫畫,讓幾十年來南雄革命老區人民保存下來的紅軍墨跡展示出來,1996年,南雄文化館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通過現代技術,將包括魚鮮村在內的南雄100多條紅軍標語和漫畫截取下來展出。
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于1999年4月到南雄視察時,對南雄的紅軍標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今的紅軍標語展館,已成為南雄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