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新年伊始,中國已邁入新常態下依法治國的新征程。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幅“法治中國”的路線圖上,國企、非公企業的改革路徑都更加具體化,中國的“依法治企”路徑越來越清晰。
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必然要積極承擔和履行法治責任,促進“依法治企”,為推進依法治國作出貢獻。“依法治企”沒有法治的保駕護航,國企改革就可能要多走不少彎路,當前改革的成果也可能得而復失,甚至讓改革淪為少數既得利益者牟取暴利的機會,繼而敗壞掉改革的名聲,進一步縮減改革的空間。“依法治企”雖然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不少挑戰,但其中的機遇更多,中國企業經營環境的改善便是值得期待的新紅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法治在規范市場秩序、調整利益關系中的作用將進一步突出。
“依法治企”中的“依”就是依據,即以法律作為企業運作的根本手段和經營管理的依據,讓“依法治企”成為企業的管理核心理念和總依據、總靠山,使企業管理的核心理念不因領導人想法和喜好的改變而轉變。“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國家法律法規來治理企業,使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制度。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礎。“依法治國”必然引領企業走向“依法治企”,為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管理注入正能量,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依法治企”是依法治國的必然內容和依據。
市場經濟首先是法治經濟。“依法治企”是企業走向市場的時代選擇與必由之路。企業要想走“依法治企”之路,企業領導人就要從根本上做好從“人治”到“法治”的自覺轉變,理清思路,及時轉入“人治”向“法治”的軌道。作為依法治國的延伸或基礎,全面深化企業改革,“依法治企”、依據管理已刻不容緩,并成為今后企業頂層設計的核心內容。
當前,有的企業領導對法治建設存在觀望情緒,趕著上路、被動前行,對“依法治企”的要求還停留在口頭上,一些企業仍然習慣于傳統的審批下文,忽視相關法律的程序性規定。更有甚者,有些企業領導缺乏對法治的信仰與敬畏,肆無忌憚地損公肥私,濫用公權,揮霍公款,侵蝕國有資產。一些國企的腐敗大案、要案、窩案的頻發并非偶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國企治理的制度漏洞,既歸結于當事人的品德瑕疵,也歸結于國企治理制度的缺陷,其中折射出的法律問題在國企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與代表性。這不僅不符合現代企業治理的要求,也拖了“依法治國”的后腿。
如何把國企相關法律、法規落到實處,加強對國企高管的法治約束,關系到當前反腐敗成果的維護,關系到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成敗。央企作為國有企業的“國家隊”,必須在法治國家建設中樹形象、作表率。打造“法治央企”,是央企做強、做優、做大的必由之路。要切實提升廣大干部員工的法治意識,同時利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企業,大力推動“依法治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在整個國企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法治企”,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這是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少走彎路、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對此,我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必須有充分的認識。
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更是推行依法治國的微觀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將“依法治企”真正落到實處,以法律規范舊有的企業經營管理的規章和政策,強化企業科學管理,依法管理企業的物財人事,以法律人、以法運營。重新梳理舊有的企業經營管理思維、模式、手段和制度、機制,要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融入企業框架和組織,成為企業行為和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使之更符合“依法治國”頂層設計的國家思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企”,不但有利于為企業創造外部的法治環境、為企業不但創造內部依法治理的動力,為企業法治創造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對培育整個社會的守法和誠信意識具有重要影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中國企業依法治企打開了無限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企業法治的春天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