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民
國有國法,企有企規。所謂“依法治企”,就是依照規章制度來治理企業,這是一個成熟企業、成功企業的治企之道、強企之基、興企之本、健企之策,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和長青不敗的根本。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靠“熟人”關系式的管理,難以支撐現代化的運行架構,在這種情況下,重視制度建設、用制度管人就是必然的選擇。許多中小企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脫離不了人情關系羈絆,從而步入“近親繁殖”“富不過三代”的窠臼。
那么,如何落實“依法治企”的要求呢?筆者以為至少要從以下四方面著力:
建章立制,有法可依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要推進依法治企,首先須有法可依,即抓好制度建設是前提。在此要注意規章制度的制訂過程,須廣泛征求民意、突出針對性,充分體現出本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要求,努力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絕不可做表面文章。公之于眾的制度條款要切合企業實際,界面清晰、職責明確、獎懲具體,實現“靠制度管理、以規則辦事、按流程執行、憑標準獎懲”,便于員工“對號入座”,有益于形成決策科學、管理高效、執行有力、運轉協調的工作秩序,不可大而化之,含糊其辭,真正實現“管理制度化、制度標準化、標準流程化、流程信息化”。
沒有制度,工作搞不起來;有了制度不執行,工作同樣也搞不起來。“法律(制度)的效力在于言出必行”,制度只有在被執行的時候才能發揮作用、形成威懾,否則就是廢話幾句、廢紙一張。
嚴格管理,言出必行
在從嚴治企中,要真正體現“嚴”與“公”,首先是企業領導者要做到嚴字當頭、敢于負責。古人云“慈不掌兵”。很多人都熟知“孫武殺妃練女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為了帶出一支過硬的隊伍,就必須嚴格堅持制度。因為企業的“法”,本身應當是在法律法規和政策指導下,從企業的實際和大多數員工的利益出發,并經法定程序而制定形成的,體現的是對企業所有成員公平、公正的原則,保護的是企業與員工的整體利益,是懸在所有員工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個企業要建立良好的秩序,確保各項工作規范、有序、高效地運作,必須堅決貫徹“依法管理”的思想。
在嚴字當頭與敢于負責的關系上,首先要突出“敢”。沒有“敢”,就無從談“嚴”。對國企領導干部而言,“敢”字精神,是黨性原則的要求,是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的表現,更是求“嚴”求“公”的前提和保證。教育專家強調“沒有懲罰就沒有教育”,筆者則認為“沒有懲罰就沒有管理”。制度其實就是一個公司成員間的“信用”,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隨意破壞制度,那么公司的領導層在員工的心目中就沒有了“信用”。面對一些違反制度的人和事,如果領導干部陷于人情的羈絆而心慈手軟,或顧及私利,怕得罪人,結果必將導致紀律松弛、人心渙散。
剛柔相濟,以“公”為先
管理說到底就是理順人與人的對應關系,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達到和諧統一。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1+1>2”的效果,眾人一心,思想一致、目標一致、行動一致,最終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謀事必成,所以說高明的管理是一門藝術和智慧。
制度是靠人制訂的,也要靠具體的人來落實。我們需要認識到:規章制度的制訂與實施,對員工不僅是“管”(規范和約束),也是一種“引”(導向),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生產經營秩序和氛圍。因此,我們在制度建設中,要堅持“思圓行方”的原則,即出臺制度前,對其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能產生的影響要思考周密,在實施中要注意方法、及時反饋效果,體現“圓”的柔性;但一旦思考成熟形成定制,則應堅決實施,說了就要算、定了就要干,體現“方”的剛性,這一點尤為重要。
注重界限,厘清利益
推進“依法治企”,要注意厘清企業利益和員工個人利益的界限,尤其是在“法”和“理”產生矛盾時,要分清“大道理”和“小道理”的是非;要致力于推動“三駕馬車”(剛性的制度、堅持原則的領導、遵章守紀的群眾)齊舉,全面構筑一個“靠人去落實制度,靠制度來管人”的順暢的法治環境。當“制度”與“人情”二者兼得時,和諧氛圍即成,企業何愁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