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雨岑
印度的公務員們或許將要面臨“風格轉型”的“陣痛”。
已上任數月的新總理莫迪對公務員隊伍的散漫做派越來越趨于“零容忍”——近期出臺的生物識別考勤系統(BAS)能夠記錄10萬政府官員的日常出入機關次數,使得所有考勤都有據可查。
而且,所有公務員的實時出勤情況再也不是部門內部的秘密,普通民眾都能在網站上任意查詢。
全國人民皆可緊盯公務員出勤
這個去年10月初正式出臺的考勤系統,面向的是首都新德里的全體中央機關公務員,無一例外。
無論部長還是基層公務員,現在每天都要在辦公機構入口處使用生物識別設備對指紋或者虹膜進行掃描。采集到的數據會被發送到印度唯一識別管理局(UIDAI)的服務器上,得到匹配驗證后才得以算作“打卡”成功。而生物識別設備輸入的信息,則被導入到一個數據庫中,被稱為考勤集中管理信息系統(MIS)。數據經各個部門確認無誤后,會被上傳到大眾網絡。
公眾則可以通過“attendance.gov.in”網站訪問系統。網站頁面類似于一個數字儀表盤,多個儀表、圖表、報表等內容都被整合在首頁上顯示。
網站雖然看起來簡潔,信息卻十分豐富。不僅可以實現站內自由搜索,甚至所有數據都可下載。公眾可以直觀地看到當天在崗的公務員總數,以及已經參與系統的機構數量——從上線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分散在149個部門的54753名公務員加入系統。接下來,還將有1萬 多名公務員于本月底全部加入。
點開網站首頁里的細節部分,可以看到每個部門的分別統計數據。再往下,則可以具體到辦公室,再到職員,甚至他們使用的生物識別設備是哪種類型都有所呈現。
綜合這些數據,網站還做了各式統計圖表。比如可以實時顯示某一分鐘在辦公大樓的公務員數量;每天都有關于平均上班時刻、平均下班時刻以及平均應答時間的統計;每天使用平板電腦和臺式電腦驗證的人數也一目了然。而上午出勤幾個時間段人數分別所占的比重以及每分鐘出勤人數的線性趨勢圖,則使得公務員的整體表現非常清楚。
通過強大的搜索功能,注冊用戶可以查詢到任意一個部門某個具體職員的姓名、職務,以及上下班的確切時間。同時,也可以獲取他的電子郵件或其他聯系方式。
過程聽起來似乎有些復雜,但這一系統的操作實際非常快速。在有無線網的地方,整個過程只需要2秒。如果通過SIM卡連接移動電話網絡,則認證將在5秒到6秒之內完成。
為了使生物識別系統有效,必須要有持續穩定、足夠快速的網絡認證速度作保證,印度政府正在著力讓無線網和SIM卡連接網絡覆蓋所有辦公室。
地方“示范”中央
許多普通印度人對官僚幾無好感——官僚集團被廣泛認為普遍懶惰、混亂甚至腐敗。總理莫迪在競選期間的政綱核心之一就是對反腐敗的強硬承諾。
不過,這一考勤系統的誕生則早于莫迪政府的組建。2013年,賈坎德邦就開始謀劃試點。“attendance.jharkhand.gov.in”于2014年1月推出,覆蓋了近34000名員工,橫跨69個部門和24個區。
而賈坎德邦能第一個“吃螃蟹”要歸功于拉姆·塞瓦克·夏爾馬。
夏爾馬是印度身份認證工程Aadhaar的主管人之一,2013年離開Aadhaar項目后,開始擔任賈坎德邦的首席部長。
從商人轉型為高級公務員后,夏爾馬決定解決幾乎困擾印度所有政府部門的管理問題。“市民總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政府機構里,”夏爾馬說,“但總是有一些公務員幾乎不怎么在辦公室上班。”
夏爾馬的解決辦法是,要建立一個以Aadhaar為基礎的“傻瓜型”生物識別考勤系統。
他邀請了兩位UIDAI員工參與編程,一切從零開始開發。
當時的想法是簡單的:公務員們都已經有自己專屬的Aadhaar號碼,每人都有相應匹配的指紋數據,利用這些就可以實現出勤登記。
“Aadhaar是關鍵,”夏爾馬說,“Aadhaar早已開始推進,整個系統已經被我們分解開來,因而所需的基礎設施是非常小的。”
Aadhaar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生物識別程序。在印度,這是一套以新的身份證號碼為基準的系統,可被用來在8秒內在全國任何地方核對任意一個印度人的身份,且只需憑借同移動電話網絡相連的廉價手持設備即可。自2009年開始,Aadhaar就開始著手納入12億印度人的生物識別數據。
2014年5月,夏爾馬回到新德里,擔任信息技術通信部部長。
6月下旬,莫迪成為新任總理后,夏爾馬和其他通信部官員將賈坎德邦的考勤系統介紹給了他。巧合的是,賈坎德邦的系統原型與新政府的“數字印度”計劃相適應。
7月20日,夏爾馬從總理辦公室接到了新的正式通知——2014年10月要在新德里所有中央機構引入生物識別考勤系統。
夏爾馬立即提出了他的方案。他首先要確保148個中央部門的全體公務員報名進入系統,并訂制了3000臺生物識別設備,網站則采取了多線程搭載,以保證能夠訪問每個部門的數據。
這個最終成形的系統,花費了大約49萬美元。
“目前仍然還處于試驗階段,”夏爾馬說,“我們希望得到更多反饋。”
用處不止考勤
雖然該系統目前無法追蹤那些中途離開崗位、不務正業的公務員,也無法體現他們的工作狀態和效率,但毫無疑問,網站的上線、實時更新的中央政府公務員信息,帶來了更多的透明度。同時,數據的公開還帶來了壓力,使公務員得到監督。
“我的叔叔是政府官員,我能看到他今天是11點到辦公室的,”一名叫蒂瓦里的研究生說,“在沒有絲毫自律的前提下,他們會做什么工作呢?正因如此,所有的‘紳士們要做的就只是傳遞文件罷了,”他補充說,“但至少他們應該做到守時。”
也有保守者反對的聲音。印度政治分析家普拉塔普巴努·梅塔寫道,生物識別跟蹤可能會變成是適得其反,“可能會導致比起真正工作表現,玩轉這個系統顯得更加重要。”
“認為監督可以取代對于信任的需要是錯誤的,”他寫道,“即使它可以取代信任,但它會衍生猜疑,使得不信任變成常態的文化。”
但梅塔的警告顯然沒有使得普通民眾信服,一些人在網絡上發表評論表達對于系統的支持,“先生,你以前去過政府辦公室嗎?”一個讀者寫道,“如果你去過哪怕一次,我敢肯定,你一定會在這個問題上持截然相反的觀點。”
而生物考勤系統只是印度政府雄心壯志的一小步。
這一系統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共享源代碼覆蓋印度全境,不同的機構可以選擇在不同的層次來利用該平臺。夏爾馬解釋說,在賈坎德邦,它可能會擴大到公辦醫院和學校。例如,在得到午餐補貼的公立學校確認吃飯的具體人數后,將實際支出與補貼進行比較,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貪污。而現在網站上已經有了專門供事務性機構注冊使用的版塊。
遍及這個廣袤而雜亂的國度,無論是考勤系統,還是Aadhaar,都代表印度的未來趨勢——通過數字化連接,讓國家不斷壯大的發展成果惠及印度國民中的每一個個體,以此搗碎那種腐蝕印度經濟成長的不平等。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