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小紅|文
行業協會、重點企業、知名咨詢機構的專家積極討論當前中國鋅工業的熱點,特別是在鋅冶煉技術、市場需求預測方面,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記者就此做一梳理。
“隨著技術發展與項目成熟,未來五年,中國鋅應用市場潛力平均每年將達65萬噸,其中以汽車用鋅、化肥用鋅、鍍鋅鋼板和熱鍍鋅等領域需求為主。”
“中國鉛鋅產量增速放緩,再生比例逐年提高,中國鉛鋅消費增速亦逐步趨緩。”
“采用清潔環保、節能降耗的先進工藝,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鉛鋅聯合冶煉,推動產業向循環、低碳、綠色轉型,將成為未來鉛鋅行業的發展方向。”
上述信息來自近日召開的“第二屆國際鋅冶煉與環保大會”,主辦方國際鋅協會邀請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重點企業、知名咨詢機構的專家參加會議及討論,會議反映了當前中國鋅工業的熱點,特別是在鋅冶煉技術、市場需求預測方面,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記者就此做一梳理。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設計師李若貴在報告中說,當前處理濕法浸出渣已經成為鋅冶煉的世界性難題,至今都沒有很好解決。

李若貴分析,鋅渣產生原因非常復雜,其存在形式完全由工藝流程所決定,而我國鋅冶煉行業工藝齊全,世界上無論哪種工藝流程在我國都有使用,堪稱“鉛鋅冶煉世界大全”。此外,我國目前鋅冶煉產量已占全世界總產量的44%,到“十三五”末,我們將面臨950萬噸的鋅產量規模,包括原生鋅產量750萬噸(鋅增長率5.5%),再生鋅200萬噸,由此產生的渣量,基本上與鋅產量成正比,如何處理這些渣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嚴峻問題。
李若貴指出,當前,我國的鋅冶煉技術貢獻與產能不相稱,尤其是對新工藝、核心設備的研發能力差,導致我們付出能源、環保代價遠高于得到的效益。傳統的鋅渣處理方法能耗高、回收率低、半成品再處理難度大,有些為了達到無害化處理的目的,經濟成本不理想,企業處理渣積極性不高,因此,尋求科學合理的渣處理方法刻不容緩,尤其是企業在嚴苛的環保標準面前沒有退路。
目前處理鋅渣的主要方式有奧斯麥特法、回轉窯揮發法、煙化爐揮發法、濕法洗滌法等。對工藝選擇和渣處理有機結合,能使不同工藝流程適宜不同的浸出渣處理,李若貴認為,目前真正較為成功的方法,且生產運行較為穩定、經濟效益較好,屬奧斯麥特法。該法在韓國溫山冶煉廠得到應用,其化學反應率比其他同類技術的化學反應率要快,所處理的浸出渣等爐料產出渣為無害渣,其特點主要是:鉛鋅回收率高、運行成本低、操作簡便、環境性能優良、工藝靈活、能適應不同原料和不同熔渣和浸出渣配比。據記者了解,該法在中國長期未能得以引進,直至2012年才解禁。
李若貴強調,鋅冶煉浸出渣處理主要表現在投入與產出,尋找最佳工藝技術仍是關鍵,不管是工藝主流程上,還是渣處理裝備技術都非常重要,但從工藝源頭上統籌考慮,會使處理浸出渣相對合理。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鉛鋅分會副秘書長婁永剛預測,2015年中國鋅產量640萬噸,將維持9.8%的增速。2012年中國鋅產量曾出現過負增長,但隨后每年以超過50萬噸的產量高速增長,再生鋅供應量逐步穩定并有快速增長勢頭。
英國CHR金屬有限公司西安代表處總經理梁冰瑩與婁永剛的觀點頗為一致:在合理的需求增長預期下,全球鋅礦供應不會出現明顯的短缺。她認為,只有在終端需求高增長時才會出現鋅礦供應缺口,而目前,全球下一個周期經濟減速以及中國經濟經歷調整,均表明未來3~5年全球需求增速預期減緩;此外,現有鋅精礦的過剩量將有助于彌補主要鋅礦山關閉時帶來的供應缺口。
梁冰瑩說,目前業內有一種廣為流傳的預期是鋅礦供應近年以內將出現顯著缺口,不過出現短缺的時間點一直被延后,目前的說法是最早出現在2018年或2019年,而2012~2016年間確認將會關閉的大型礦山支持了上述預期。但梁冰瑩認為,由于中國鋅礦產量預期進一步增長,礦山關閉不會造成全球大幅的供應短缺。
這幾年中國礦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已經今非昔比,鋅產能增加得益于淘汰落后小型冶煉廠成效明顯、綜合回收伴生品種產量增加、再生鋅原料的增加以及在嚴苛環保條件下的冶煉技術進一步改進提升。

供應穩增,而消費增速將繼續放緩。婁永剛預測,中國鋅消費將延續此前10年放緩節奏,增速將進一步降低,或繼續縮小至4.8%,預計消費量655萬噸。中國鋅消費主要集中在鍍鋅、壓鑄鋅合金、氧化鋅、黃銅、電池五大領域,其中鍍鋅行業中鋅消費占總消費量比例達到57%。
婁永剛表示,在2000~2015年十余年間,中國精鋅消費增速呈逐年放緩狀態,尤其是2010~2015年,精鋅消費年均遞增6%。其中,鍍鋅領域在鋅消費增速中增長較快,年均增長率為8.4%;壓鑄鋅合金行業年均增速1.4%;銅合金、氧化鋅及電池行業耗鋅量年均增長分別為5.6%、7.3%及3.9%。
上海有色網鉛鋅分析師劉偉潔表示,由于極具成本優勢,中國再生鋅行業將迎來快速發展期。據他統計,2015年中國再生鋅冶煉新擴建產能將達35萬噸,其中鍍鋅產銷量的快速增加是未來五年中國再生鋅供應增長的基礎。
目前中國再生鋅生產企業主要有云南祥云飛龍、江西寶海鋅業、山東濰坊龍達、湖南藍天冶化、云南紅河鋅聯、河北雙強金屬、湖南漣鋼振興、安徽泰龍鋅業、石家莊新日鋅業、云南奧宇、秦皇島宏赫再生等11家,它們的生產原料主要來自電弧爐煙塵、高爐瓦斯泥以及鍍鋅渣、灰、粉等。
劉偉潔在報告中說,我國再生鋅行業發展迅速,但產業發展水平較低,表現為原料來源較為分散,大部分再生鋅生產企業規模很小,分布散亂,能耗高,環保差,產品質量低;產業集中度較低,無論是和國內的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鉛產業相比,還是與國外的再生鋅產業相比,我國的廢鋅回收都存在較大差距;回收體系不成熟,鋅廢料管理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和強制性要求,地方執行隨意,使得行業管理混亂,來源范圍寬泛,廢料產出企業重視度不高,銷售隨意,缺乏系統的回收網絡;缺乏經營利潤的誘惑,鋅二次物料品位低,回收困難,在環保高標準的壓力下,固定資產投入大,低品位物料的回收吸引力不足;缺少政策強力扶持,行業準入條件尚需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