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丙杰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河南 鄭州450052)
皮膚惡性腫瘤是皮膚科常見疾病,主要累及表皮、皮膚附屬器或黑色素細胞等,多發生在頭面部等長期暴露部位。臨床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隨之提高[1],老年人成為此類疾病的高危人群,且惡性腫瘤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易引起漏診和誤診?,F將我科收治的80 例老年頭面部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經病理學確診的80例老年頭面部惡性腫瘤患者,其中男49 例,女31 例,男女比例1.58∶1;年齡61 ~86 歲,中位年齡68 歲。病程1 個月~2 a,中位數0.85 a。腫瘤發生部位:頭皮16 例,面頰19 例,前額19 例,鼻翼14 例,眼瞼12例?;准毎?2 例(52. 5%),鱗狀細胞癌33 例(41.2%),Bowen 病5 例(6.2%)。
1.2 治療及愈后 80 例老年頭面部惡性腫瘤患者中,49 例采用外科手術治療,21 例采用外科手術配合光動力治療,10 例單獨使用光動力治療。治療后1 a隨訪期內,5 例死于心腦血管疾病,2 例死于急性胰腺炎,其余患者均未復發。
皮膚位于人體表面,是人體抵抗外界刺激的第一道防線。老年人頭面部由于長期機械性刺激、日光照射、毒物污染等原因,加之皮膚生理的特殊性導致皮膚免疫力下降,成為惡性腫瘤的好發部位[2]。故研究老年頭面部惡性腫瘤的臨床特征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在皮膚惡性腫瘤中最常見,其發生率占皮膚惡性腫瘤的78.0% ~90.9%[3],兩者均與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密切相關。本組80 例患者中,基底細胞癌42 例,占52.5%;鱗狀細胞癌33例,占41.2%,且年齡均在60 歲以上。所有患者就診前皮損部位多無特殊臨床表現或僅有輕微瘙癢、疼痛等,不易引起足夠重視,故病程一般較長,平均0.85 a。80 例患者中,發生于頭皮16 例,面頰19 例,前額19例,鼻翼14 例,眼瞼12 例,這些部位一方面長期直接受日光照射,另一方面直接與外界有害物質接觸,故為腫瘤的好發部位。
手術切除是皮膚惡性腫瘤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優點在于能夠一次性徹底切除腫瘤及其周邊可能累及組織,大大降低了復發的可能。但目前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提高,加之老年患者手術耐受性差、手術切口愈合緩慢等特點,使得手術治療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鹽酸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具有療效確切、復發率低、創面不留瘢痕等優點,成為目前用于皮膚腫瘤治療較好的方法[4]。本組80 例患者中,49 例采用外科手術治療,21 例采用外科手術配合光動力治療,10 例單獨使用光動力治療,1 a 隨訪期均未復發。
頭面部是皮膚惡性腫瘤的好發部位,皮損不僅造成局部及全身癥狀,同時也影響外觀,因此臨床醫生要提高對頭面部腫瘤的警惕性,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1]倪通,潘士勇,黃方.老年人皮膚腫瘤臨床特征研究[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2,14(4):280-282.
[2]王勇炫,曾赤佳,張雄,等.老年人皮膚腫瘤20 例臨床病理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25):9-10.
[3]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3 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l:1106-1110.
[4]Hasegawa T,Suga Y,Mizuno Y,et al. Efficacy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with topical 5-aminolevulinic acid using intense pulsed light for Bowen's disease[J].J Dermatol,2010,37(7):62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