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宗凱
(永城市人民醫院,河南 商丘476600)
近年來,隨著抗腫瘤治療手段的改進和技術的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顯延長,在給患者帶來希望的同時,也增加了惡性腫瘤患者中晚期患者的比例,這需要臨床上更好處理惡性腫瘤晚期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大多數惡性腫瘤患者晚期會出現骨轉移,導致骨骼原有結構破壞,脆性增加,進而引發病理性骨折的風險明顯增加,而且四肢因其功能結構的特殊性,更成為病理性骨折的高發部位[1]。對于四肢骨轉移瘤并發的病理性骨折,以往大多采取截肢術處理,以解決患者疼痛癥狀,但這同時也造成了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下降。為探討四肢骨轉移瘤并發病理性骨折的個性化治療方案,盡量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保留患者的肢體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2]。作者回顧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鄭州市骨科醫院和永城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1 例四肢骨轉移瘤并發病理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骨折部位、手術方式、并發癥、處理原則等進行統計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組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鄭州市骨科醫院和永城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1 例四肢骨轉移瘤并發病理性骨折患者,男25 例,女26 例;年齡21 ~59 歲,中位年齡41 歲;原發惡性腫瘤:肺癌13 例,乳腺癌10 例,甲狀腺癌6 例,宮頸癌5例,肝癌5 例,前列腺癌4 例,直腸癌3 例,腎癌2 例,膀胱癌1 例,原發腫瘤未知2 例;骨折部位:肱骨外科頸骨折13 例,肱骨干骨折11 例,股骨干骨折11 例,股骨頸骨折9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7 例。
1.2 治療方法 1)手術前的基本情況評估:所有患者手術前均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原發病灶情況、手術耐受性以及患者自身意愿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2)手術方式:髓內釘閉合復位內固定20 例,腫瘤假體置換15 例,動力髖螺釘內固定9例,切開復位并骨水泥填充和鋼板固定7 例;3)術后處理和后續治療:術后給予營養對癥支持治療、抗血栓治療、抗感染治療、雙磷酸鹽藥物治療,同時選擇合適的方式控制原發腫瘤;術后根據手術部位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康復訓練方式進行肢體功能訓練。
1.3 療效評估 采用VAS 法評估手術前后患者疼痛程度,并依據疼痛程度的變化評估治療效果;采用Enneking 評分評估肢體功能,分為優、良、中、差,并以優+良計算優良率;對于隨訪期內存活3 個月以上的患者評估治療前后其KPS 評分的變化,并根據這種變化將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以顯效+有效計算總有效率[3-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進行數據處理,VAS 評分用±s 表示,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隨訪情況 隨訪截止至2014年12月,全組51例患者中,45 例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 ~40 個月,中位隨訪時間17.5 個月,其余6 例失訪。
2.2 生存情況 45 例獲得隨訪的患者中,隨訪期內11 例死于多器官轉移、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其他并發癥,其余34 例經過術后放療、化療、雙膦酸鹽治療、中醫治療等輔助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至今仍存活。
2.3 手術前后VAS 評分的變化 全組51 例患者術后VAS 評分為(3.56 ±1.45)分,遠低于術前的(8.57±1.0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提示手術治療能夠很好緩解四肢骨轉移瘤伴發病理性骨折患者的疼痛。
2.4 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 隨訪期內仍存活的34例患者中,術后根據Enneking 評分評估療效,結果顯示,優15 例,良13 例,中4 例,差2 例,優良率為82.4%(28/34)
2.5 術后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根據KPS 評分的變化進行療效評估,結果顯示,顯效16 例,有效11 例,無效7 例,總有效率為79.4%(27/34)。
近年來,隨著腫瘤相關學科的進展以及跨學科抗腫瘤手段的應用,加之原有放療、化療等治療技術的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顯延長,這在給患者帶來生存希望的同時,也增加了惡性腫瘤患者晚期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同時腫瘤也可能轉移至更多的部位。骨骼,特別是四肢長骨是惡性腫瘤晚期常見的轉移部位之一,大多數惡性腫瘤患者晚期會出現骨轉移,導致骨骼原有結構破壞,脆性增加,進而引發病理性骨折的風險明顯增加,一旦骨折發生,會造成患者劇烈疼痛,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隨之增加的并發癥是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1,5]。對于四肢骨轉移瘤伴發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減輕患者因骨折帶來的疼痛,恢復患者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在生存期內生活的有尊嚴,這是患者和醫生共同關注的重點。手術治療是改善病理性骨折患者疼痛癥狀,恢復肢體功能,延長生存期的重要手段[6]。
對于四肢骨轉移瘤伴發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首先應當于手術前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原發病灶情況、手術耐受性以及患者自身意愿選擇合理的治療手段,盡可能在恢復骨折肢體運動功能和清除病灶之間尋求平衡,以保證在延長患者生存期的同時提高其生存期內的生活質量。手術方式選擇影響因素包括患者的全身狀況、原發腫瘤部位、惡性程度、預期生存時間、骨質量、鄰近部位軟組織結構等[7]。
另外,由于伴發病理性骨折的骨轉移瘤患者的生存時間較未伴發病理性骨折的骨轉移瘤患者明顯縮短,且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所以,對于病理性骨折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必要時可采用Mirels 評分系統等評估方法評估四肢骨轉移瘤患者伴發病理性骨折的風險,從而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8]。
本研究對51 例四肢骨轉移瘤并發病理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肱骨外科頸骨折13 例,肱骨干骨折11 例,股骨干骨折11 例,股骨頸骨折9 例,股骨粗隆間骨折7 例,在對患者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后,采取了相應的手術方式,包括髓內釘閉合復位內固定20 例、腫瘤假體置換15 例、動力髖螺釘內固定9 例、切開復位并骨水泥填充和鋼板固定7 例,術后進行必要的術后處理和后續治療,包括術后給予營養對癥支持治療、抗血栓治療、抗感染治療、雙磷酸鹽藥物治療等,同時選擇合適的方式控制原發腫瘤。另外,術后根據手術部位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康復訓練方式進行肢體功能訓練。結果顯示,全組51 例患者中,45例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 ~40 個月,中位隨訪時間17.5個月,其余6 例失訪。45 例獲得隨訪的患者中,隨訪期內11 例死于多器官轉移、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其他并發癥,其余34 例經過術后放療、化療、雙膦酸鹽治療、中醫治療等輔助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至今仍存活。全組51 例患者術后VAS 評分為(3.56 ±1.45)分,遠低于術前的(8.57 ±1.09)分。存活的34 例中,術后根據Enneking 評分評估后優良率為82.4%,根據KPS 評分評估后總有效率為79.4%。
總之,對于四肢骨轉移瘤并發病理性骨折患者,采取恰當的手術方法進行處理,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1]劉洋,許新華.影像學檢查在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2013,34(21):3355-3357.
[2]姜文娟,程繼榮,邵國安.惡性腫瘤骨轉移治療的進展[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3,26(2):174-177.
[3]吳威,朱賢友,韓忠偉,等.上肢骨轉移瘤性病理性骨折19 例臨床分析[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3,26(6):526-527.
[4]羅實.四肢轉移性腫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治療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8):2086-2087,2090.
[5]田聰,王炯軼,劉峰,等. 合并病理性骨折對肢體骨肉瘤患者預后影響的Meta 分析[J].腫瘤,2015,35 (3):312-321.
[6]王曉希,姜小華,李瑞國.鎖定板在腫瘤晚期四肢病理性骨折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2,34(9):1350-1351.
[7]陳煜,陳偉高,余智華,等. 四肢骨轉移癌手術治療69 例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9):20-22.
[8]劉戰江.18 例四肢骨巨細胞瘤手術療效分析[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3,26(3):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