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建,李 強,王金山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醫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015000)
螺釘聯合后路抗滑鋼板固定治療股骨髁冠狀面骨折的臨床效果研究
劉 建,李 強,王金山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醫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015000)
目的:探究和分析螺釘聯合后路抗滑鋼板固定治療股骨髁冠狀面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 2014-01/2014-10收治的股骨踝狀面骨折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給予螺釘聯合后路抗滑鋼板固定進行治療,觀察和分析患者的治療情況.結果:隨訪結果顯示,50例患者均愈合,平均愈合時間為(17.3±3.4)周.患者無血管神經感染等并發癥,不存在內固定松動以及不愈合的情況.膝關節功能顯示,術后優良率比術前優良率高,差異顯著,P<0.05,提示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股骨髁冠狀面骨折患者給予螺釘聯合后路抗滑鋼板固定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可實現早期不負重活動,療效理想.
螺釘;后路抗滑鋼板固定;股骨髁冠狀面骨折;臨床效果
股骨髁冠狀面骨折是一種不常見的骨折類型,多因交通事故、墜落等高能量作用所致.由于關節內骨折容易存在移位,且穩定性不高,因此保守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在臨床上,切開復位內固定是常見的治療手段,然而螺釘固定屈曲抗滑能力存在局限性[1].本院對收治的 50例股骨踝狀面骨折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旨在總結螺釘聯合后路抗滑鋼板固定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01/2014-10收治的股骨髁狀面骨折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男性 37例,女性13例.年齡21~69(中位45.3±3.4)歲.其中27例患者為外髁骨折,23例患者為內髁骨折.Letennrur分型顯示,I型患者 17例,II型 20例,III型 13例.
1.2 方法 術前給予患者 CT檢查以及三維重建,確定患者骨折的情況,包括形態以及分型.對于移位嚴重的患者需要實施下肢血管彩超檢查,確認是否存在血管受損.術前半小時采用一代頭孢抗生素給予患者感染預防治療.術前實施插管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選擇俯臥位,準備消毒止血帶,以確保暴露理想.外髁骨折患者由后外側入路,并從髂脛束、股二頭肌之間進入,對患者腓總神經進行保護,防止牽拉過度.內髁骨折患者從后內側入路,并從股內側肌后間隙剝離骨膜而入,近端收肌管盡可能不打開.合并脛骨平臺粉碎骨折以及腘血管受損的患者由后方作一 S切口入路,并對血管進行探查和修復,對股骨后髁進行固定.采用一枚斯氏針對旋轉控制進行輔助,直視下對患者骨折進行復位,并修整關節面,采用2.0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要有1枚或者1枚以上的克氏針垂直骨折線,透視后實施鉆孔,對深度進行檢測,并將1~2枚6.5松質骨螺釘或者空心釘擰入,選擇直徑為3.5 mm的鋼板,塑形并置入后側,并固定.鋼板嚴禁超出股骨髁軟骨面,遠端骨塊要求有1枚或者1枚以上的螺釘.采用 C臂透視對復位固定情況進行復查,沖洗后置入引流管,關閉切口.
術后給予患者3~5 d的抗生素治療,引流管在24~48 h后拔除.術后第3天實施膝關節 CPM機鍛煉,并指導患者濕濕碎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以及膝關節背伸屈曲活動,防止出現血栓.4周扶拐進行不負重下床運動,并結合患者骨折愈合情況逐漸增加負重.
1.3 觀察指標 術后對50例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為6個月 ~2年,平均(13.2±1.2)個月.觀察和分析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并結合 Letenneur等關于股骨髁冠狀面骨折術后功能恢復評估系統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關節功能,療效評估標準如下:①優:患者治療后,膝關節活動范圍在 120°以上,關節功能穩定,活動無疼痛感,可自行行走.②良:患者治療后,膝關節活動范圍為 90°到120°,關節穩定性為(+/-),活動偶爾有疼痛感,可自行行走.③差:患者治療后,膝關節活動范圍在 90°以下,關節穩定性為(+),活動伴有疼痛感,行走需要扶拐.優良率 =[(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涉及數據采用 SPSS14.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表示為率(%),組間數據比較采用 χ2檢驗,以 P<0.05時認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手術后50例患者傷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不存在相關并發癥,包括感染、骨筋膜室綜合癥、血栓等.正側位 X線復查顯示骨折復位固定情況理想.隨訪顯示,術后12~24周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時間為(17.3±3.4)周.在關節功能情況比較上,干預后患者的優良率比干預前高,差異明顯,提示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R683
A
2095-6894(2015)03-131-02
2015-01-12;接受日期:2015-01-30
劉 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創傷骨科.Tel:0478-8411629 E-mail:liujian0308@126.com2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