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征 濟南社會科學院
讓特色經濟園區發展助推農村社區化建設
文|王征 濟南社會科學院
在建設農村新型社區的同時,同步建好特色經濟園區,是很多地方農村社區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有了特色園區產業的支撐,農村社區化才擁有底氣。農民入住社區后,愿意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可以逐步變成職業農民或一定規模的農場經營者;愿意從事二三產業的,可以就近就業創業,并將原承包土地通過租賃、入股等方式,獲得財產性收入,促進居住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轉變。新型農村社區的居民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做到了社區三次產業并舉。由此看出,以特色經濟園區發展促進農村社區化的建設,是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的有效途徑。
目前來看,特色經濟園區建設主要有村企合一、一村一品、社區聯合、村莊改造、資源開發、城鄉合作、遷村騰地7個模式。
村企合一模式。村莊以土地入股,支持企業發展,參與分紅,村民經培訓后到企業上班,使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得到有效整合。以當地龍頭企業、股份合作公司或通過吸引中心城區企業搬遷進入等途徑,整合村莊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農業、加工農業和品牌農業,也可規劃建設工業園區、配套發展服務業。最終使村莊與企業成為一體,實現生產現代化、管理企業化、村莊城市化,實現共同發展。優勢在于便于解決企業生產與農業、農村工作存在的種種矛盾。
一村一品模式。以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和特色農業或服務業為重點,形成產業主導型經濟,走專業化、規模化路子,形成一批特色工業專業村。農業資源優勢明顯的村莊,可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并輔之農業科技、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等必要手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以特色農產品以及專業批發市場等為主導的專業村,促進村莊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城市近郊村和鎮街周邊村可發揮地緣優勢,重點發展商貿流通業和服務業,提供面向城鎮和農村的生產生活服務,也發揮城郊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以休閑觀光和歷史文化旅游為特色,整合旅游資源,打造旅游名牌。
社區聯合模式。幾個社區聯合建設特色經濟園區,避免資源浪費。聯合與合并的目的在于實現土地節約、資源整合和集約發展。這一模式的主要實現途徑有:一是弱村并入強村,小村并入大村;二是村莊向鎮集中;三是改造城中村,村莊變社區,村民變市民。
村莊改造模式。根據城市農村自然分布狀況,尊重農民住房習慣,按中心城區、次中心區、中心小城鎮、中心村以及自然村的總體布局,因地制宜設計建設風格。按照“改出一片新居,改出一批產業,改出一片景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引導農民在規劃區內以拆遷新建、整理改造、保留治理等模式,有計劃規劃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和特色產業園。逐步實現“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的目標。
資源開發模式。以村莊自然資源開發為重點,以土地資源引進資本或企業集團,加快山、水、土地、礦產資源和“四荒”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強村莊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村資源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自然資源的集約開發。大力發展與村莊資源優勢相適宜的產業開發,帶動村莊經濟發展。
城鄉合作模式。尋找城市資本與農村生產要素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實現城鄉資源利用最大化。組建方式有:產業發展聯合式,就是選擇產業相同或相近的村居,以組織整合推動產業對接;優勢互補聯合式,就是將城區居委會的資本優勢與外圍村的資源優勢相對接;后進轉化聯合式,從城區選擇部分組織能力強、經驗豐富的基層工作者進駐部分后進村,幫助后進村轉化提高。
遷村騰地模式。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積極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將集體資產和土地以股份形式量化到人,以利于農村人口流動和增加農民資產性收入。農村宅基地復墾后的耕地要分配給農民,并適當增加村集體留用地。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遷村騰地過程中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利益,妥善解決其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才能在發揮土地整理潛力的同時,消除其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