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張志
“三多并存”呼吁中國農業“走出去”
文|本刊特約評論員 張志
產量多、進口多、庫存多“三多并存”現象,已成為中國糧食面臨的新問題,亟須關注。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夏糧總產量為14106.6萬噸(2821.3億斤),較2014年增長3.3%。至此,我國夏糧實現了“十二連豐”。
糧食連年增產后,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繃緊,單純依靠拼資源、拼環境、拼投入的粗放經營已難以為繼,轉方式勢在必行,同時絕不能放松糧食生產,糧食產量必須保證。這就需要不斷創新思路、技術和方式,確保高產高效并舉、生產生態并重,既要不欠新賬又要還舊賬,絕非易事。因此各級農業部門、糧食主產區、農業專家、科技人員共同努力,最終實現糧食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下良田沃土。
“十二連豐”成績喜人,在連年豐收的同時,進口糧食總量卻在連年增加,去年我國糧食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
與之相關的糧食庫存升至近年來的歷史高點。據國家糧食局統計,過去10年國內糧食產量年均增長率不到3%,但庫存增長率則超過8%。一些糧食主產區面臨巨大的收儲壓力,部分品種出現了階段性過剩的情況。因此,產量多、進口多、庫存多,“三多并存”已成為中國糧食面臨的新問題,亟須關注。
究其原因,并不是中國糧食緊張,而是因為中國農產品價格過高。如今我國全品類進口農產品,從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到豬肉、牛肉、牛奶、奶粉無所不包。有數據表明,國內農產品的平均價格比國外高出20%~100%。
導致中國農產品價格過高的原因在于農業生產成本持續增加,一家一戶的小農作業,無法適用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在經濟快速上漲,人們收入快速提高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生產成本上漲不可避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農業勞動力成本價格、農村土地租金的價格都在快速上漲,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購價也同時增長——都是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決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使其具有國際競爭力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努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勞動生產率,向現代農業轉變才是硬道理。在中央確定的口糧基本自給的基礎上,更多地采取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創新農業經營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耕地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等措施降低生產成本,才能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
但僅僅照搬發達國家規模化經營,顯然不全面。農業問題事關民生,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考慮。對于農業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農業政策絕不是一個單純的產業政策,如何在制定農業政策時考慮到數目龐大的農民人口,以及他們未來的生存、生計和發展,也同等重要。
早在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了把農業“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大力提升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推動規模經營的同時,讓農業走出去,把中國的技術和人才帶到土地相對便宜的國家,利用其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生產,與當地合作共贏。我國應抓緊制定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鼓勵中國的農民和企業走出去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