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泉 楊 婷 樊 榮 曹繼東 曾 明 徐志斌 陳 嵐云南省昭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昭通 657000
云南魯甸“8·03”地震災后衛生防疫新模式研究
劉仁泉 楊 婷 樊 榮 曹繼東 曾 明 徐志斌 陳 嵐
云南省昭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對魯甸“8·03”地震災情與疫情形勢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針對災后初期的疫情形勢,重點開展了十一個方面的防疫工作,同時研究災后防疫工作新模式。研究發現,各級政府通過強大的行政力量,保障了防疫技術措施的全面落實,這是本次地震災區衛生防疫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要經驗。文中還總結了八個成功經驗,歸納了具有魯甸特色的有效做法,旨在為各地今后應對此類自然災害予以借鑒和應用。
[關鍵詞]地震;衛生防疫;模式;創新
2014年8月3日16: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里氏6.5級地震,是云南省14年來發生的最大地震,也是滇東北40年來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烈度達Ⅸ度,地震能量在短時間內集中釋放,地表震動強烈、破壞力大,由于災區人口密集和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給災區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1-2]。
國家衛生計生委對魯甸災后衛生防疫工作的要求是“立足于魯甸,指導全國”[3],即立足于魯甸災后防疫的新實踐和新方法,致力于建立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災后防疫模式,用以指導全國各地災后衛生防疫工作。
在魯甸“8·03”地震災后衛生防疫工作中,國家疾控中心、云南省疾控中心等6個省級、7個州(市)級和8個縣級疾控機構,從8月3日~10 月14日,駐守災區兩個多月共73d,此次駐扎災區的工作時間最長,以往災后防疫時間不超過1個月;此次災后防疫工作最為科學規范,使我們積累了相當多的工作經驗;此次災后防疫工作與以往比較,在很多方面雖有相似,但防疫方法和措施又都是全新的,有它自身的特點和獨特的挑戰。現對魯甸“8·03”地震災后衛生防疫工作成功經驗和新模式進行闡述,予以全國其他地方借鑒和應用。
根據《云南魯甸6.5級地震災害評估報告》,地震主要造成昭通、曲靖兩市的魯甸、巧家、永善、昭陽、會澤5縣(區)受災,災區面積15914平方公里,受災人口達113.8萬人,其中災害損失主要集中在魯甸縣龍頭山鎮和火德紅鎮、巧家縣包谷垴鄉、會澤縣紙廠鄉等地。
據統計,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31.8萬人緊急轉移安置。17萬戶城鄉住房倒損,其中倒塌住房2.9萬戶、嚴重損壞住房4.2萬戶、一般損壞住房近10萬戶。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供排水、供電等市政設施受到不同程度損壞,農牧業、工礦企業部分受損。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災害嚴重,生態環境受到極大威脅。
2.1飲水、飲食衛生問題嚴重
地震造成城鎮飲用水供應系統和農村取水點的破壞,水源水質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原有的糧食、食品被掩埋,幸存者短時間內失去衣、食、住等起碼的物質生活條件,地震毀壞了交通道路,外援的食品和飲水運輸困難且時間長,從而導致安全飲水缺乏和食品衛生安全短期內得不到保障[4]。災區日間氣溫高達30~35℃,氣溫高、濕度大,細菌易于滋生,食品容易腐敗變質,食物易污染和霉變。此外,災區多雨,增加了水源污染的風險,如菌痢、甲肝、傷寒等腸道傳染病爆發的可能性比較大。
2.2環境衛生條件極差
地震造成衛生設施的大范圍破壞,震后數小時,災區下起了暴雨,正值8月夏季高溫,遇難者遺體和動物尸體在暴雨之后加速腐爛,使各種致病微生物迅速繁殖,疫情變得較為復雜。廁所以及垃圾箱等生活衛生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災區垃圾運輸和排污系統普遍破壞,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蚊、蠅、蟲、鼠等病媒生物大量繁殖孽生,居民安置點周邊環境衛生的惡化等因素都會對水源地造成影響。
2.3集中安置點災民居住條件簡陋、生活條件差
魯甸和巧家地震災區都是山區,平地少,搭建帳篷擁擠,帳篷居住人員多,空氣流通不暢,容易爆發呼吸道傳染病。集中安置點飲水、生活用水、衛生廁所和垃圾處理點缺乏;簡陋的居住條件及缺乏良好的御寒保溫措施等因素都容易導致災民抵抗力下降從而誘發疾病。災區集中安置點公用廁所和垃圾處理能力不足,蚊蠅密度較高,是腸道傳染病高發的危險因素;災區交通不便,災民安置點極為分散,給疾病監測和飲用水消毒造成較大困難。
2.4人群與病媒生物的接觸機會增多
地震災害可能造成動物和病媒生物棲息環境的變化,蚊蠅等生物媒介容易孳生;加上災區群眾缺乏防止媒介生物叮咬的設備和措施,增加了人群與病媒生物接觸的機會。
2.5災區衛生防疫體系癱瘓
地震導致17萬戶城鄉住房倒損,2.9萬戶住房倒塌。重災區衛生院及村衛生室垮塌造成部分醫務人員與防疫人員傷亡,醫療設施損壞,電腦等工作設備毀壞,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系統癱瘓,常規免疫接種工作中斷,不能開展實驗室檢驗工作,常規衛生服務系統嚴重受損和破壞,正常的醫療衛生服務活動受到影響,傳染病病例的發現和處置能力下降,容易造成疾病傳播風險增加。
2.6受災面積分布較廣且分散
魯甸“8·03”地震波及范圍最廣,地震造成魯甸、巧家、永善、昭陽、會澤5縣(區)受災,共涉及兩市五縣,大多都是國家級貧困縣,地形復雜、地質結構脆弱。部分災區分散在山勢險峻山區,山路崎嶇,邊遠村社交通不便,運送藥品、器械困難,面臨的疫情形勢比較嚴峻。
2.7災區人口密度大與流動人口大量增加
魯甸地震災區人口約180萬人,人口密度為293人/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平均人口密度的2.5倍,受災人口達113.8萬人[5]。全國各行各業救援人員涌入地震災區,安全食品及衛生飲用水緊缺,供不應求會造成饑不擇食,防疫工作面臨嚴峻挑戰。
地震發生當天,迅速成立魯甸“8·03”地震災后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指揮部,廳級領導負責制,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同時建立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機制,明確市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衛生防疫職責和市縣鄉村責任領導及災區各衛生防疫點聯系人,并向社會公示。防疫隊伍分為綜合協調與宣傳組、疫情信息組、流調及現場處置組、實驗室檢測組、消毒殺蟲組、健康教育組、后勤保障組和專家組共8個組,全面負責災后衛生防疫工作。
國家疾控中心、云南省疾控中心等6個省級、7個州(市)級和11個縣級疾控機構的1304名專業防疫人員和部隊800余名官兵投入到災區災后衛生防疫工作。省、市、縣各級疾控機構專業人員和志愿者根據防疫工作任務被分配到不同片區,遵循統一指揮、統一管理、統一要求、統一信息、統一方案的原則駐點開展衛生防疫工作。各個片區衛生防疫工作負責人定期參加指揮部例會,災后各部門加強聯動,成立聯合督導組對災區現場進行督導檢查。
此次災后衛生防疫實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管理,即每個行政村都有一支專業防疫工作隊駐點防控,100人以上或15頂帳篷以上的集中安置點都指定專人駐點,并進行公示,確保到位;每支衛生防疫隊對轄區受災群眾實行入戶全覆蓋,做到“三個一”,即入戶開展一次衛生宣傳、發放一張宣傳單、發放一瓶消毒片;群專結合,吸納和組織了151名衛生防疫志愿者參加到衛生防疫工作中;充分發揮“包保”干部的作用,把“包環境衛生,保疫情防控”貫穿于整個恢復重建過程。
災后衛生防疫工作進行了73d,借鑒和運用了汶川、玉樹、彝良等地抗震救災技術與經驗[6-10],并加以創新和應用。
4.1地震災區重點傳染病風險評估
重點關注地震災區傳染病風險評估,根據災區既往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情況,結合受災地區災情信息和現狀,開展震后災區公共衛生風險評估[11]。
8月5日對災區重點傳染病開展第一輪風險評估[12]。通過查詢文獻和專家組意見,定性總結地震災害可能對各類傳染病的發生、傳播造成的影響,形成風險評估框架。從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采集2004~2014年魯甸縣及巧家縣的甲乙丙類傳染病的報告信息,從信息中可見,魯甸縣和巧家縣主要報告病種以肺結核、乙型病毒性肝炎和細菌性痢疾為主,三病種合計報告病例數歷年均占報告病例總數的60%左右。歷史疫情分析顯示,地震災區需重視甲型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其他感染性腹瀉病、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手足口病、食物中毒事件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第一輪風險評估報告成為災區衛生防疫工作指南,并根據災情變化調整工作。
9月5日對災區重點傳染病開展第二輪風險評估。分析地震災害對災區傳染病發生、傳播可能產生的影響;對災區重點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劃分風險等級,并提供防控建議[13]。結合歷史疫情分析和危險因素分析結果,對魯甸地震災區重點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風險進行了逐一評估,結果顯示,甲肝、傷寒/副傷寒、細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瀉、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和手足口病等傳染病事件為高風險級別,意味著這些疾病的發生風險和災前相比有較大提高,需要給予重點關注;麻疹、肺結核、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水痘、乙型腦炎、炭疽、狂犬病和破傷風等傳染病事件為中等風險級別,意味著這些疾病的發生風險與災前有一定增高,需要根據災區情況變化持續評估;而鼠疫、霍亂等傳染病事件為低風險級別,表明這兩種疾病的發生風險與災前相比無明顯變化。
4.2環境消毒和無害化處理
消毒環境,消毒處理尸體、動物尸體等。對災區環境、帳篷、廁所、飲用水消殺,累計消毒廁所360106座次、垃圾158101堆次、環境43760249平方米、水源點100925個次、安置點/集中就餐點2876個次、殺蟲噴灑房間(帳篷)1045576個次、畜圈458920間次,消殺總面積4659.88萬平方米。
4.3建立傳染病監測系統
迅速建立災區傳染病監測系統,確保災區傳染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控制。國家疾控中心向災區捐贈60套筆記本電腦和網卡,在對安置點的防疫人員培訓后,把電腦配發防疫人員,恢復災區網絡直報。災區一旦發現傳染病疫情,防疫人員可以第一時間將疫情通過網絡系統上報。不斷完善災區傳染病監測體系,提供傳染病監測的敏感性、針對性和準確性。魯甸震區上百個監測點緊盯傳染病疫情,并實行疫情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災區三縣共建185個監測點,加強災后癥狀監測和個案調查,對所有符合癥狀監測的病例均按要求開展了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和追蹤。
4.4駐點防控
累計投入1304名專業衛生防疫人員在災區開展災后衛生防疫工作,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原則,實現專業防疫工作隊駐點防控。充分認識到災后衛生防疫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做到“三個不減”,即人員不減、措施不減、力度不減。
4.5建立前方工作平臺
將國家衛生應急隊 P2+微生物檢測車等專業車輛前移至震中龍頭山鎮,在現場開展包括飲用水、食物中毒、常見傳染病五大癥狀群病原檢測等59項檢測,極大的提高了衛生防疫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時效性。
4.6開展災區飲用水檢測
具有專業檢測能力的防疫車輛直接到達災區現場開展工作,使得監測手段和檢測能力明顯提高。對災區所有集中安置點、所有學校和所有集中供水點實現了監測、檢測全覆蓋,災區供水點水質合格率穩步提高。加強災區學校、集中安置點飲用水的衛生防疫工作,突出重點和關鍵環節。災區三縣累計采集檢測水樣1194份,對不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水源進行明確標識,指定專人落實水源消毒工作,及時協調解決臨時替代水源問題,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加強水源的保護。
4.7健康教育、健康宣傳
通過走村入戶、廣播、電視、宣傳畫(折頁)、布標條幅等多形式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向災區群眾開展災后衛生防病宣傳,努力提高災區防病意識,累計健康教育506742人次,累計發放宣傳材料296494份。
4.8開展應急免疫
先開展接種評估,對災區1~14歲兒童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免費”的原則,對災區兒童進行了免費接種,可有效預防甲肝、腮腺炎、風疹和麻疹4種疾病對兒童的危害。在魯甸、巧家災區接種甲肝疫苗70760份,麻腮風疫苗70680份,有效降低了地震災區發生傳染病疫情的風險。
4.9開展對災區基層衛生防疫的培訓
加強對地方衛生防疫人員的培訓和現場指導,恢復衛生防疫基礎工作能力。編制下發了《災區鄉村醫生衛生防疫簡明手冊》,對災區干部、鄉村醫生、學校衛生防疫負責人進行衛生防疫全員培訓,提升災區衛生防疫人員的業務能力,為災區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隊伍。
4.10開展衛生監督
省市縣共投入衛生監督人員2726人次,對災區飲用水、非法行醫和醫用垃圾處理開展衛生執法監督,對不合格飲用水逐一標識,督促災區集中供水的消毒管理工作。10月3日,通過對災后衛生監督應急工作評估數據的匯總分析,災區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學校、集中安置點及醫療機構的傳染病防治工作較地震前有明顯改善和加強。根據《魯甸6.5級地震抗震救災衛生監督應急工作效果評估方案》的判定標準,整個災區災后衛生監督應急工作成效顯著。
4.11防疫隊伍撤離災區前的風險評估
撤離前必須做好災區現場衛生防疫工作效果評估,根據評估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撤離災區。2014年9月底,在魯甸縣與巧家縣地震災區,通過現場資料查閱、調查問卷和知情人訪談等方式,對災區災后衛生防疫工作傳染病控制效果、衛生防疫能力恢復、衛生防疫覆蓋及工作規范化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評估內容涵蓋災區衛生防疫組織體系,人員派遣情況和災區衛生防疫力量覆蓋情況;災區集中安置點、生活飲用水、學校衛生、食品安全、環境衛生、健康教育以及災區建立長效機制情況;災區基層衛生機構和人員恢復情況,包括傳染病監測和報告系統、實驗室診斷能力、免疫規劃、結核病防治等恢復情況以及基層防疫人員工作能力;災區傳染病發病情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情況;災區衛生防疫工作規范化情況。
通過對魯甸地震災區現場衛生防疫工作效果評估[14],發現災區因地震所導致的傳染病流行因素基本得到控制;災區衛生防病體系和服務能力基本得到恢復;災區法定傳染病報告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沒有明顯增加,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同時災區還建立了長效工作機制,因此可以初步確定災區已經階段性地實現了大災之后無大疫的目標。通過國家級專家評估和省級專家考核驗收,經請示省衛生計生委同意和抗震救災指揮部批準,災區外來衛生防疫隊伍達到了撤離的條件。
10月14日,外援衛生防疫力量陸續撤離災區,在撤離災區前做好工作交接,確保災區衛生防疫工作持續有效開展[15]。撤離災區后,建立定期回訪制度,繼續發揮省級疾控機構的技術指導作用,定期組織專家對災區衛生防疫工作進行回訪和專業衛生防疫知識培訓,及時了解災區公共衛生現狀,開展風險評估,為災區衛生防疫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總結這次災后衛生防疫的成功經驗,歸納具有魯甸特色的有效做法,旨在今后類似突發事件中予以借鑒和應用,主要有八個方面。
5.1落實政府主體在災后衛生防疫工作中的主體責任是開展災區衛生防疫工作的重要保障
通過強大的政府行政力量保證各項技術措施的全面落實是魯甸地震災區衛生防疫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要經驗[16]。黨和政府強大的執政能力與疾控機構防疫機制全面覆蓋災區工作的各個環節,成為魯甸“8·03”地震災后防疫新模式。
5.2統一指揮、科學規范
統一指揮、科學規范是確保災區衛生防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有度的核心內容。
5.3駐點防控
衛生防疫工作覆蓋率達100%,實現災區衛生防疫工作的全覆蓋是保證大災之后無大疫的基本前提。繼續落實災后衛生防疫工作的全覆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5.4專業防疫
專業防疫隊伍的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分片包干、駐點防控是保障各項防疫措施全面落實的關鍵環節。
5.5全面結合
群專結合、軍地結合、上下結合是本次災后防疫工作的重要經驗。
5.6 問題、隱患、風險排查是災區衛生防疫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繼續落實災區衛生防疫問題、隱患和風險排查,把各項防控工作做精、做準、做細、做實。
5.7衛生防疫人員的無私奉獻、敬業堅守、精益求精是災區衛生防疫重要的能力保障
駐扎在魯甸災區的衛生應急組隊伍,把災區當作了自己的新崗位,每天開展健康教育知識宣傳、環境消毒、垃圾消殺、癥狀監測、入戶調查,挨家入戶,走村竄巷,足跡踏遍了社里、村里的每一個角落,認真、細致、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務實的作風現成了“營盤模式”。
5.8外援防疫隊伍撤離災區前的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和效果評估是防疫隊伍撤離的依據。運用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參照國際通用的災害現場評估工具內容,采用調查問卷和知情者訪談等方式,在災害應急響應期結束這一特殊時間點,對災區災后開展的衛生防疫措施效果進行科學、系統地評估。對完善中國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框架體系,總結災后衛生防疫工作經驗以及指導全國自然災害救災防病都是一次有益嘗試。
不斷完善的衛生應急機制和衛生防疫新模式在魯甸地震中經受住了考驗,確保了“大災之后無大疫”。截至2014年9月27日,通過對云南省魯甸地震災區現場衛生防疫工作效果評估,確證災區因地震所導致的傳染病流行因素基本得到控制;災區衛生防病體系和服務能力基本得到恢復;災區法定傳染病報告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沒有明顯增加,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同時災區還建立了長效工作機制,因此可以確定災區已經階段性地實現了大災之后無大疫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廣偉,雷建設,粱姍姍,等.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Ms6.5級地震序列重定位與震源機制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4,57(9):3018-3021.
[2] 冀昆,溫瑞智,崔建文,等.魯甸Ms6.5級地震強震動記錄及震害分析[J].震災防御技術,2014,9(3):325-339.
[3] 陳二厚.受習近平總書記委派李克強率工作組趕赴魯甸地震災區實地察看災情指揮抗震救災工作[N].人民日報,2014-08-05(1).
[4] 孫宇,邱志剛,張珂,等.魯甸地震災區衛生防疫保障措施與啟示[J].解放軍預防醫學志,2015,33(1):83-84.
[5] 侯建盛,李洋,宋立軍,等.2014年云南景谷6.6級地震與云南魯甸6.5級地震致災因素分析[J].災害學,2015,30(2):100-101,143.
[6] 陳竺,沈驥,康均行,等.特大地震應急醫學救援:來自汶川的經驗[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12(4):383-392.
[7] 代娟,張定梅,陸家海,等.地震后預防傳染病流行的策略[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8,29(5):506-511.
[8] 王育兵,夏本立,馬靜,等.汶川、玉樹地震救援對衛生防疫應急準備的啟示[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1,28 (6):383-385.
[9] 曾義虎,楊維忠,陸林,等.山區地震災后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模式探索[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4,30(3):333-335.
[10] 梁秀敏.彝良“9·7”地震中衛生防疫工作的開展及體會[J].中國醫藥科學,2013,3(6):165-167.
[11] 涂文校,向妮娟,李昱,等.2014年8月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需關注的傳染病風險評估[J].傳染病監測,2014,29(8):596-599.
[12] 王哲,任婧寰,李樹萍,等.云南省魯甸地震災區重點傳染病風險評估[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5,31(2):182-184.
[13] 熊瑋儀,倪大新,殷文武,等.青海省玉樹縣地震災區重點傳染病風險初步評估[J].疾病監測,2010,6(25):432-435.
[14] 王哲,雷蘇文,馬超,等.云南省魯甸地震災區現場衛生防疫工作效果評估[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5,31 (1):18-20.
[15] 張旭,保進.云南魯甸“8·03”地震災區衛生防疫總結會舉行[N].昭通日報,2014-10-15(1).
[16] 胡培,楊軍,趙世文,等.云南魯甸“8·03”地震災后衛生防疫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5,31(3):303-304.
[中圖分類號]R1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5)23-171-05
收稿日期:(2015-06-23)
Investigation of a new working model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fter the “8·03”Ludian Yunnan earthquake
LIU Renquan YANG Ting FAN Rong CAO Jidong ZENG Ming XU Zhibin CHEN L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Zhaotong City Yunnan Province,Zhaotong 657000,China
[Abstract]Retrospectively analyze situation of the“8·03”earthquake disaster and epidemic in Ludian.Based on the early post-disaster epidemic situation, we focus on 11 aspects of prevention work while researching a new model of post-disaster epidemic prevention.The study finds that through a strong executive power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we guaranteed a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echnical epidemic prevention measures,which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and important experience for health and epidemic prevention in the earthquake stricken areas.The paper also summarizes eight other successful examples with effective practices intended for Ludian,some of which could be used as future references and applications to deal with such natural disasters in other regions.
[Key words]Earthquake;Health and epidemic prevention;Model;Innov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