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波
摘要:本文重點探尋了一種新型的能夠讓學生與社會進行零距離接觸的能力培養模式,旨在解決大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實踐鍛煉機會的問題,讓在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對自身專業有更深的了解,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
關鍵詞:培養模式;社會實踐;專業理論
一、調查背景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1],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引起世人關注,人才培養模式同樣成為熱點問題。和國外比較,我國高校畢業生實踐能力差的問題相當突出。由于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忽視,大學畢業生難以符合社會需求,出現了高分低能及就業難等一系列問題。
而就財務管理專業而言,財務管理對于整個企業而言,就相當于鏈條對于自行車,一旦鏈條失靈,整個自行車也就無法行動了。現代財務管理制度的建立迫切需要同時兼備管理、經濟、法律、理財和金融等方面知識和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而且,現在的行情是基礎人才太多,普通人才太多,優秀的財務人才需求還是很大。高校財務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要求很強的專業,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名預備級優秀財務人員,在學校首先要把基本功練扎實,其次是盡量多參加實習,最后有條件的話再接受專業培訓。那么社會實踐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它能改變同學們本身對會計的認識,從而使我們能有針對性地調整專業知識結構,增強自身的溝通能力。
從社會需求上看[2],許多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外企和跨國公司以及大型國有企業與高科技公司都需要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這樣需要學生在學成之后,具有深厚的語言文化基礎、系統的財務管理專業知識、能用專業知識熟練地進行公司財務管理的能力、豐富的工作經驗。專業能力過硬和綜合能力過強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會更受歡迎。因此,作為在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應該通過不同的模式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二、調查方式
(一)方式分類
1、問卷調查法
我們設計了杭州市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調研的在校生卷和企業卷,對抽樣樣本進行問卷調查。
2、訪談法
通過電話、網絡、直面三種形式對學生、學校老師、企業高層進行訪談,以征求他們對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意見。
(二)具體途徑
1、通過對全國部分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在校大學生業余時間所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的調查,基本了解其所涉及領域以及該領域對財務管理專業同學今后發展的前景。
2、通過與所選擇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在校大學生進行直面訪談,了解他們對實踐活動的看法和建議。
3、通過走訪校內為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社團,了解校內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概況。
4、通過走訪社會上能為學生提供業余實踐活動的機構,了解他們對財務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的要求,以及目前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所具有的優勢與劣勢。
5、通過連線網絡上能為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機構,了解新模式下財務管理專業網絡實踐概況。
6、通過走訪老師,全面了解財務管理專業在校生在實踐中所需要提高的能力以及在今后學習中所要不斷提升的素質。
三、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共調查五所學校,發放問卷175份,回收170份,其中有效問卷166份。
(一)調查對象整體情況
被調查者中男性有33人,占19.9%;女性有133人,占80.1%。女性的比重遠遠超過男性,這與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性別比例相符合,所以被調查者的性別比例符合分析要求。從性別比例這一角度來說,本次調查據有較高的科學合理性。
其次,被調查者中大二學生占45.78%,接近半數。大三學生占50.60%,略超過半數。而大一學生只占極小部分,這也符合分析的要求。大一學生經歷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多,對這方面的了解程度也不夠,真正有發言權的當屬大二和大三學生。由大二、大三學生的調查數據能夠較好地反映出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社會實踐的現狀,也可以反映出在這一關鍵的過渡期,學生心理及行為上發生的變化。這為最后給出可行性意見提供了較好的依據。
(二)問卷內容分析
1、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愿度
實踐是人類探索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活動,是人才成長的根本途徑。對于即將邁入社會的大學生,他們更加需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為其今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調查顯示,認為參加社會實踐非常必要的被調查者占43.6%, 認為必要的被調查占54.9%,兩者均在50%左右,而認為沒有必要的被調查者僅占1.5%。上述數據表明,在校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對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視程度較高,認為有必要參加此類活動。
針對已參加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表3-1顯示了學生參加此類活動的強度。
由表可知,每學期參加一二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占了極大的比例,其他三種情況所占比例均偏低。總體看來,絕大多數在校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都能夠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從而具有這方面的經歷和經驗。但是,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次數并不多,強度也不大,相對來說仍然缺少這方面的鍛煉機會。
2、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五所高校中以自主創業的形式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均占極少數,通過中介機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也相對較少。可見,學生能夠獲得的自主創業的機會較少。中介機構作為學生獲取有關社會實踐活動信息的橋梁,它的作用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學校、學院的自我組織和熟人介紹這兩條最常見的途徑起著主導的作用,不同的高校重點把握的參加社會實踐的途徑也有所不同。
調查顯示,青年志愿者活動、暑期社會實踐、各類比賽和勤工儉學是在校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首選方式,而其它的方式并不普遍。其中,男性更偏重于自主創業,女生更偏重于發傳單等兼職。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性別對于實踐方式的影響,學校、社會想要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需針對不同性別的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其中。
3、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
調查顯示,在校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實踐能力,增加社會經驗。這表明大學生們已經普遍意識到了自身在實踐方面的不足,希望通過大學四年的時間不斷累積實踐方面的經驗,成功實現從學生到職業者的過渡。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大學生們希望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并通過參與這些活動來擴大交際面,積累人脈資源。
如下表所示,獲取物質報酬是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之一,可見有償勞動對大學生們有一定的吸引力。
薪資人數比例50元以下6063.851-100元1414.9101元以上2021.3總計94100.0
39.74%的被調查者愿意參加無償勞動,少于半數。可見有償勞動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如果學校、社會能夠更多地提供有償勞動的崗位,那么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將大大提高,對增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由表3-2可知,參加有償勞動的被調查者中,有63.80%的人期望薪酬在50元以下,14.90%的人期望薪酬在51-100元之間,21.30%的人期望薪酬在101元以上。經計算,薪酬的加權平均數是53.72元。可見,過半數的人期望的薪酬是較低的,而且薪酬的一般水平為50元左右。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如果學校、社會能夠積極組建提供有償勞動的平臺,并且一般情況下薪酬定在50元左右,將極大的改善目前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的現狀。
4、專業知識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扮演的角色
數據顯示,所有大二大三的被調查者中,沒有一人認為所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與所學習的財務管理專業知識非常相關。這反映了現階段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沒有為財務管理專業學生量身定做的內容,絕大多數的社會實踐只是與財務管理專業知識有一定的相關性,甚至與財務管理專業知識無關。所以學校、社會有必要提供一些特別針對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他們對本專業的信心。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現實社會中專門針對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崗位是比較少的。這也提醒在校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應該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
對于高校而言,高校應盡可能地提供能使財務管理專業學生運用專業知識的平臺,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大三同學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運用財務管理的頻率高于大二學生。這可能與學校的教學計劃有關,學校引導大三同學參加與所學專業相關性大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力度大于大二學生。
5、社會實踐活動對在校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影響分析
53.3%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在學好本專業的同時,了解其它專業知識,從而彌補自身的劣勢。而其它三種方法并沒有被大多數人采用。說明在校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意識到了本專業知識的局限性,從而更加重視本專業知識與其它專業知識相結合這一方法,以達到顯示本專業優勢的目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相比之下,選擇其他選項的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并不多。說明他們在意識到本專業知識的局限性后,并沒有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實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上,而是通過努力吸取本專業和其它專業的知識,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從而達到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四、對于建立實踐能力培養新模式的要求和建議
(一)完善高校實踐體系
社會對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認識的主要誤區是只有專業技巧優勢[3]、實踐能力弱、專業知識更新不及時和思維死板,這些誤區的存在使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不能得到足夠的社會實踐機會,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和自我完善。
根據調查發現,五所學校都被各自的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具備幫助在校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體系,但是該體系并不夠完整。這表明高校普遍存在這種體系,但還是有所缺陷,間接地說明學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力度不夠。
在社會對財務管理專業大學生存在種種誤區以及學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推行制度并不完善的情況下,高校積極組建能夠為廣大在校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平臺,建立全新的、可行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應努力完善幫助在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體系。
(二)構建新型高校教育模式
實踐離不開理論,理論應運用于實踐。在校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對理論應運用于實踐的呼聲很高。同時,對于壓縮課時,發展個性的呼聲偏低,可見用壓縮課時來增加社會實踐活動時間的做法并不是十分可取。
學校、學院應改進財務管理專業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模式朝著學生所要求的方向發展,使學生真正地做到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高校應加強實踐教學,突出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與社會零距離接觸。
學校可以建立能夠提供及時、有效、涉及范圍廣的實踐信息網站,這給實踐能力培養新模式提供了一個方向。高校應以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和后勤助學指導中心為輔助力量,為學生提供快捷、方便、有效的服務,在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拓寬社會實踐活動渠道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財務與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田晨光.當代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與思考.河南教育中旬刊, 2007年第12期
[2]李玉新.李海紅.需求導向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許宏艷.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現代企業教育,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