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現合
摘要:《江格爾》是蒙古族遺產,是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之一。國內研究已卓有成就,包括推介、人物、政治、軍事、宗教、藝術等方面,但研究深度、廣度、層次還需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江格爾》;蒙古民族史詩;研究;藝術;衛拉特
蒙古族民族史詩《江格爾》(Jangar)是蒙古族衛拉特部的民族歷史遺產,與《瑪納斯》和《格薩爾》并稱中國三大英雄史詩。
一、《江格爾》國內文本版本
1. 1950邊垣編寫的《洪古爾》是中國第一次出版的《江格爾》部分漢文改寫本。色道爾吉如獲至寶,愛不釋手,產生了翻譯《江格爾》,介紹給各族兄弟姐妹的幻想。”[1] 525
2. 1958年在呼和浩特、1964年在烏魯木齊先后用蒙古文出版了《江格爾傳》,其中收有1910年以前在俄國出版的《江格爾》的13部作品。
3. 1958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十三章本舊蒙文的《江格爾》。色道爾吉反復閱讀,被書中不測的魔力帶到新奇的幸福世界中——那里沒有衰敗,沒有死亡。[1] 525
4. 1978至1982年,新疆蒙古族地區蒐集到的《江格爾》共有47部,長達7、8萬詩行。
5. 1980年出版的15部《江格爾》,如:阿拉譚策吉和薩納拉戰斗之部,洪古爾和薩布爾戰斗之部,洪古爾征服蟒古斯三兄弟之部,洪古爾擊敗庫爾勒占巴拉汗之子之部等。
6. 1982至1983年付印的17部(資料本)是:西克錫力克與孤兒江格爾相遇之部,江格爾接受西克錫力克的領地之部,烏瓊阿拉德爾可汗的孤兒命名為江格爾之部等。
7. 1983年8月,色道爾吉翻譯了《江格爾》,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15章,保持了史詩的原始形式。
8. 1988年7月,霍爾查把《江格爾》從蒙古文翻譯成漢文。全書共有十五章。因為“套語”,即程式化的描寫即重復太多,翻譯時把所有重復的地方都刪掉了。[2] 823
9 1993年4月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黑勒、丁師浩翻譯《江格爾》的第一和第二冊。全書共1177頁,分24章,第一冊為1到14章,第二冊為15到24章。[3] 577
10. 1999年3月,黑勒,丁師浩翻譯了《江格爾》的剩余部分,全書共四冊,以史詩的形式完整的展現給了讀者。
11. 2001年1月,廣州市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高有鵬的《少年英雄江格爾》,全書共分15章,以兒童文學風格面世,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活潑,能吸引少年兒童閱讀史詩的興趣。
12. 2006年3月,吉林攝影出版社出版了趙日紅編輯的《馬背英王江格爾》。該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了江格爾故事,向讀者展示出一幅天高地遠,馬快人勇的神奇生活畫面。
13. 2010年6月,賈木查先生編著了《江格爾》,由新疆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是以敘述而非史詩的形式。全書共計九萬六千字。并在書后總結了各種版本的發現和出版情況。
14. 2010年8月,賈木查先生編著了史詩形式的《江格爾》,由新疆大學出版社出版,同時編輯出版了英文譯本。
二、《江格爾》國內研究論文
《江格爾》研究在中國起步較晚,該史詩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離我們較遠,加之變體多,流傳地域廣的原因,《江格爾》研究還存在很多懸而未決的難題。
(一)史詩《江格爾》人物或女性研究。托忒蒙文古籍認為“精格爾汗”指成吉思汗。仁欽道爾吉認為《江格爾》產生于新疆衛拉特蒙古人民。金峰教授認為精格爾、江格爾與成吉思、強嘎斯是同義詞。王欣的“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中女性形象分析”和“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中女性職能研究”;王艷鳳的“被男性英雄世界邊緣化的女人——女性史學視野下的《江格爾》與《伊里亞特》女性形象比較”。
(二)史詩《江格爾》文化研究。陳崗龍的“《江格爾》史詩在蒙古國:從文學經典到國家文化資源”;寶音達的“《江格爾》所表現的英雄主義及其文化根源”;王穎超的“史詩《江格爾》中的馬及其文化闡釋”;韋仁忠的“童音與蒼狼——從政治學視角解讀史詩《江格爾》”;王穎超的“史詩《江格爾》中的馬及其文化闡釋”。
(三)史詩《江格爾》宗教研究。馬華祥的“《江格爾》的民族外在審美特征”;平措的“淺析苯教文化在《格薩爾》中的遺跡”;仁欽道爾吉的“薩滿教與蒙古英雄史詩”;烏云其木格的“史詩《江格爾》中人物行動的薩滿教原則”。
(四)史詩《江格爾》藝術研究。紅戈的“《江格爾》生命美學思想探微”;張越的“說唱的藝術詩化的敘述《江格爾藝術論》之五——敘事論”和“瑕瑜互見多版互補《江格爾》三種漢譯本的比較”;哈森的“論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的比喻”;孟慧英的“史詩藝術的一般特點”;18屆世譯會論文《史詩江格爾校勘新譯》漢譯文的評析。
(五)《江格爾》主人公形象生活原型與《江格爾》名稱的關系研究
1.在《蒙古秘史》和《黃金史》中也有世界主宰成吉思汗統轄了所有臣民等詞句。《江格爾》中將江格爾可汗稱頌為“達賴江格爾汗” ,意為“大海般的江格爾汗”。
2.毛拉·木沙·賽拉木在《伊米德史》說蒙兀兒指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汗及其后裔諸汗。
3.《黃金史》(Altan Tobchi ) 中說成吉思汗是“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地”的大皇帝。
4.著名歷史學家韓儒林在《論成吉思汗》一文中說:成吉思汗一生滅國40,“他所滅的西域各國,當然也在這個數目之內。”
5.《世界征服者史》、《安寧史》稱成吉思汗為“扎罕格爾成吉思汗”,藏文古籍中將成吉思汗稱為“江格爾扎勒布”(藏語意為皇帝),《蒙古秘史》稱成吉思汗為“世界主人成吉思汗”。
6.賈木查在“江格爾名稱由來與史詩主人公生活原型的關系”探討了江格爾的名稱由來。
三、《江格爾》國內研究專著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關于《江格爾》的研究專著開始逐漸增多起來。從史詩內容到形式的研究都層出不窮。如人物、宗教、語言、詩學研究等。
1.1988年2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會,并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江格爾》論文集 <一>,內含5篇講話,15篇發言稿,專家講述了《江格爾》研究歷史。
2.1990年8月第一版,1995年3月第二版,仁欽道吉著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英雄史詩<江格爾>》, 從神秘的宗教,到情節結構,再到藝術研究等,內容豐富。
3.1998年7月,薩仁格日樂從史詩的文化角度對《江格爾》進行深入研究。
4.1999年8月,斯欽巴圖認為,歷史上蒙古人主要信仰薩滿教和佛教,學術界習慣上將蒙古人皈依佛教以前的時代叫蒙古薩滿教時代,之后的時代叫做蒙古佛教時代。[4]12
5.2000年11月,朝金戈出版了《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闡述蒙古史詩《江格爾》的口頭傳統特征——程式化風格,進而探討口傳史詩的詩學特質。[5]1
6.2007年4月,仁欽道爾吉出版了《<江格爾>論》一書,從各個角度對史詩進行分析。
7.同年10月,王衛華在昆侖出版社出版了《<江格爾>與<荷馬史詩>的比較研究》。梳理了文本形成歷史,對中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2000年之間的研究成果全面總結。
四、結語
作為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江格爾》的研究正在全世界掀起一股研究熱潮,在新疆各地,也出現了《江格爾》的表演與傳唱的民間藝人,以及政府組織的大型舞臺演出表演,說明了國家對這一民族遺產的重視,使得《江格爾》這種藝術形式得以傳承與發展。《江格爾》史詩的研究雖然已經付出了很大努力,但要想使遺產的作用發揚光大,對它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從更多層面、更深層次、更大范圍、更多領域進行研究。(作者單位:新疆教育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色道爾吉. 江格爾[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霍爾查. 江格爾[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3]黑勒,丁師浩. 《江格爾》(第一、二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4]斯欽巴圖.《江格爾》與蒙古族宗教文化[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
[5]朝戈金. 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