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江
(甘肅省核地質二一二大隊,甘肅武威 733040)
鈾礦地質退役設施整治環境安全問題的思考
孔令江
(甘肅省核地質二一二大隊,甘肅武威 733040)
我國西北地區具有廣闊的地域和豐富的鈾礦資源,屬于我國最早實施軍工鈾礦地質勘探的一個重點。基于此,主要探究了鈾礦地質退役整治前、整治過程中和整治后的環境安全問題,有效的確保了施工人員和公眾的健康,維持了正常的生活和生產。
鈾礦地質 退役設施 環境安全
鈾礦地質勘探工作推動了我國核工業的發展,獲得了良好的成果,可是也嚴重危害了環境,打破了當地的生態平衡,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西北地區軍工鈾礦地質勘探工作為我國核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需要的鈾礦資源,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是鈾礦地質勘探工作在獲得一定成就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環境安全問題。從1986年開始,國家不斷對政策進行調整,原來的勘探設施不斷退役,這些遺留的地質勘探設施以及放射性物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的環境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也危害了公眾的安全。因此需要對幾十年累積的退役設施以及放射性物質進行安全處理,這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鈾礦地質勘探設施退役整治的最終目標是無限制或者有限制開放利用設施和場地。
當前受到治理費用、項目敏感程度、我國國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些鈾礦勘探設施和場地退役之后不能無限制供地方使用,只能實現相當于IAEA的Ⅱ級退役程度,同時依據退役設施或者場地的使用方式對管理限值進行確定。為了實現鈾礦地質勘探設施的退役整治目標,我國一般將能夠回填處理的廢礦石進行回填處理,而對于其他廢礦石就要集中堆放并建筑擋土墻穩定存放,然后用黃土覆蓋和植物綠化,這樣對222Rn的析出有抑制作用,也對貫穿輻射有屏蔽作用。盡量選擇遠離居民生活區和水源的埋存地,同時埋存地也不能被雨水沖刷。
2.1 放射性的危害
以西北地區軍工鈾礦地質及林礦點為例,該礦點有4個廢石場,廢石總量39116噸;總裸露面積8968M2。經其表面的氡析出率超過0.74Bq/m2·S的管理限值;貫穿輻射劑量率最小值為3.1×10-8GY/h,最大值為145.0×10-8GY/h,平均值為58.8×10-8GY/h,高出環境本底4倍多;給當地的環境和居民帶來了輻射安全的危害。為了滿足最終的治理目標,該整治工程對坑口、井口、平巷無水平硐口、豎井井口采取廢石回填,毛石墻封堵,井口覆蓋黃土整治。對廢礦石采取集中堆放并建擋土墻穩定存放。然后覆蓋砂礫石、黃土,植被綠化,以抑制222Rn析出,屏蔽貫穿輻射。集中埋存地點遠離居民區、河溝,不易被雨水沖刷,地下水系不發育地方。
2.2 危害生態環境
勘探設施在不同程度上危害了勘探區的生態環境,對地表植被有剝離作用,對地質結構有改變作用,進而引發了各種各樣的地質災害,包括最常見的泥石流,坑道破壞了鈾礦所在的生態平衡,導致水層發生改變,同時也引發地下水運動匯聚點的改變,大大降低了水體質量。
2.3 其他安全問題
有待治理的剝土、較深的探槽、沒有封閉的淺井,這些大部分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比如墜入。洪水在沖刷廢礦石或者雨水侵蝕廢礦石之后,導致廢礦石有害物質分散或者流到外部的安全環境中,嚴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3.1 水土流失
坑井口被封閉、剝土和淺井的覆土植被、探槽的邊坡放緩、挖去廢礦石堆的土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植被造成破壞,引發一定的水土流失現象。因此,在完成施工之后,要用植被綠化施工方案有覆蓋土的部位和開挖取土的地表,同時綠化時選擇的植被最好是在該地取土之前所種的植物,更好的恢復和維持該地的生態平衡。這是整治實踐中需要注意和重視的一個問題。
3.2 施工方面的污染
在裝卸運輸施工所需的水泥砂石等材料時無可避免的會灑落一定數量的材料,所以在進行施工時一定要加強管理和監督現場施工,確保當地的水土環境得以維持和保護,避免鈾礦地質整治施工導致環境被破壞。此外,嚴格控制勘探設施的施工時間,特別是針對勘探點附近有居民居住的地點,這是嚴禁晚上施工的,為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3.3 放射性核素內外照射施工人員
施工人員主要在廢礦石堆治理過程中接受核素的照射。例如江西片區“十一五”退役整治工程量最大的265隊641礦床,其含有28個廢礦石堆,總共194010噸,占53742m2的地,工作時間長達708個小時。可是經過有效計算,即使施工人員在一年內完成施工,其接受的核素照射也遠遠低于工作人員個人管限。同時,廢礦石堆具有較弱的放射性,此外,在大大降低施工時間的同時,也降低了施工人員受到的內外照射,甚至在施工完成之后,放射性核素的危害影響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失。
及林礦點退役整治工程采用分筑擋土墻、排水溝、雙墻封堵、廢石充填、放緩邊坡、封閉坑、井口、覆蓋黃土、植被覆蓋等綜合治理措施,使各單項指標符合管理限值要求。廢石堆氡析出率由治理前0.62-1.17Bg/m2·S降至整治后的0.20-0.35Bg/m2·S;廢石堆γ貫穿輻射劑量率由整治前311-1450nGY/h,降至整治后的109.3-115.8nGY/h,大大降低或者消除了氡析出等放射性的危害,對恢復當地的自然地理面貌、水土的情況有良好的作用,也提高了當地的安全水平,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有良好的改善。同時也要在整治后的區域樹立警示牌,注明此區域可以進行和嚴禁進行的活動等。
鈾礦地質勘探設施的退役整治是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盡量少流失有害物質和流出各種物質,通過各個部門和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提供安全良好的環境。
[1]張洪.鈾礦地質勘探設施退役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若干問題的討論[J].鈾礦地質,2006(06).
[2]張金帶.中國鈾資源的潛力與前景[J].中國核工業,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