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芝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 543000)
翻譯美學理論與研究動態
陳映芝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 543000)
翻譯美學理論在20世紀后期被引進中國,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青睞。文章從翻譯美學的定義、理論框架、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方面進行綜述,讓讀者對翻譯美學有一個全面的理解。
翻譯美學 理論 研究現狀 發展趨勢
什么叫翻譯美學?翻譯美學有哪些理論呢?國內外對翻譯美學的研究現狀怎樣?翻譯美學將向哪方面發展?文章將逐一解答這些問題。
學者方夢之認為翻譯美學研究的是如何把美學理論應用到翻譯活動中,從美學角度解決語際轉換中的問題。即翻譯美學是一門把翻譯跟美學結合起來的學科,用美學的觀點指導翻譯,在翻譯中揭示美,創造美。
“三美”:美學主客體;接受美學;格式搭美學。
2.1 三美
“三美”原則是由中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提出來的一種美學翻譯理論,許先生認為翻譯時應注重原文的意美、音美及形美,并將這“三美”在目標語中重現,特別是詩歌翻譯。
(1)意美。意境是作者通過對情景交融進行形象性的描寫,把讀者引入一個想象空間的藝術境界。意美即原作中作者用語言所創造的意境之美。(2)音美。音美即原文中帶有節奏和韻律的一些表達方式體現出來的語言美,特別是在詩歌及散文中的一些押韻詞語,比如說詩歌中的平仄,散文中的連綿詞,疊聲詞,還有擬聲詞語等等。(3)形美。奈達主張把風格展現與內容傳達兩者結合起來。形美即原作的風格之美,包括原作中的一些并列句、排比句、重復句式等,這些句型看起來較美觀,翻譯時應發現原作的風格之美,并在譯作中用目標語展現出來。
2.2 美學主客體
劉宓慶先生認為翻譯的審美主體就是譯者,譯者應具備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審美經驗及審美重現手段等要素,才能將原作的美翻譯出來。翻譯美學的客體指譯者所要加工的原文。
2.3 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強調文本與讀者的關系,改變了之前文學評論理論所關注的作者與作品的關系。接受美學理論認為翻譯時應考慮讀者的群體歸屬、社會經驗、審美傾向、接受能力等,使翻譯文本符合讀者的 “期待視野”。讀者影響了譯作的審美價值及審美再現,譯作所運用的語言、結構、風格都應符合目標語讀者的口味。
2.4 格式搭美學
格式塔翻譯美學主要分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文本產生的心理活動及這些心理活動對翻譯活動產生的影響,格式搭心理美學理論的應用,促進了翻譯文本中整體與部分的結合,因為格式搭心理學強調的就是整體與部分的有機聯系與結合。
3.1 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早期的翻譯理論中,都把哲學中的美學思想作為主要的理論支撐。泰特勒(A.F.Tyler)、費爾迪南、19世紀的譯論家阿諾德(Matthew Arnold)都強調翻譯時要發現原作之美,認為原作之美存在于原作的推理和情節安排、原作的語音、原作展現的真理等中,成功的譯作就該把原作的美學信息用通順的目標語文字表達出來,讓讀者體會到原作從語言到意境之美。從現有的資料判斷,較早以“翻譯美學”命名并從理論上對這一學科進行系統描述和研究的著作是Shirley Chew和Alistair Stead編著的Translating Life: Studies in Translational Aesthetics(1999)。
3.2 發展趨勢
從19世紀以來,西方翻譯美學逐漸從哲學思想系統分離出來,向專業化、系統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如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對審美主體譯者的要求及如何將原作之美轉化到譯作中等。不管如何變遷,對美的定義及本質的探討卻從未停止過。
3.2.1 國內研究現狀
1986 年,劉宓慶先生在《中國翻譯》第3期發表題為“翻譯美學基本理論構想”的文章,文中論述了翻譯美學的研究范圍、翻譯美學相關問題如主客體定義及關系等,翻譯美學被引進中國。1992年奚永吉發表著作《翻譯美學比較研究》,國內翻譯美學理論初步成形。1993年錢冠連出版的《美學語言學》為翻譯美學理論打下了奠基石。同年,傅仲選的《實用翻譯美學》一書出版,翻譯美學的相關問題在該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1995年劉宓慶所著的《翻譯美學導論》,系統研究了美學理論與翻譯實踐結合的運作機制,詳細探討了審美客體與主體的關系,并對審美心理結構和認知用圖表的方式進行研究解析,最終得出審美再現的一些策略,該書的發表搭建起了翻譯美學整個的理論框架。2005年,毛榮貴出版的專著《翻譯美學》,在借鑒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挖掘了接受美學與格式塔理論的互補及雙贏效應,加深了對翻譯美學主體與客體的研究。
中國美學與翻譯相結合的研究,一開始時,大多數學者都是專注于文學翻譯,特別是詩歌翻譯中的美學研究。他們把翻譯美學理論與詩歌翻譯案例實踐進行分析,研究原作中的意境及語言之美及轉換這些美到目標語中的策略、標準等。漸漸地有學者開始研究科技翻譯、廣告商標翻譯等體現出的美學信息。這些研究涉及的領域有:翻譯客體即原作中文字層面、作者創造的意境展現出來的美學信息;翻譯主體譯者的審美經驗、創造能力;讀者的期待視野、接受能力;以及美學信息在目標語中的再現策略等。
3.2.2 發展趨勢
研究者從中國古典美學的優良傳統出發,結合西方美學的某些觀點,進行中西“合璧”美學思想的研究。目前國內翻譯美學理論主要還是應用于文學翻譯研究,一些學者開始研究翻譯美學理論在旅游資料、廣告、食品等領域翻譯的應用。未來翻譯美學的走向應結合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西不同的價值觀對翻譯美學進行文化與語言的融合創新,使翻譯美學的研究更加富有生命力。
翻譯美學理論的發展促進了翻譯的發展和完善。在翻譯美學理論的指導下,很多作品的翻譯得以優化和美化,翻譯美學正向著越來越多領域的翻譯發展。
[1]Nida,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方夢之.《譯學辭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12.
[4]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陳映芝(1979—),女,漢族,廣西梧州市人,研究生學歷,講師,梧州學院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翻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