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曉 王慧娟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商丘 476000)
發展老年護理的重要性
徐曉曉 王慧娟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商丘 476000)
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為應對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老年服務機構,需要大量的護理專業人才.開設老年護理專業教育是社會所需.
老齡化 老年護理 社會需求 前景預測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年12月12日發表了《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20世紀末,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0%,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2005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近1.44億,占總人口比例達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長,2051年將達到4.37億最大值。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l1月1日,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人,占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人,占總人口的8.87%。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指出,2011年-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平均每年增加860萬.老年人的養護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被關注,這一問題處理不好,不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健康狀況,更重要的是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2.1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老年人從外觀到內在生理代謝、器官功能都有相應變化,主要表現在:(1)代謝功能的改變,基礎代謝率下降、合成代謝降低、分解代謝增高。(2)體內成分改變,細胞量下降、體內水分減少、骨組織礦物質減少。(3)器官機能減退,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謝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環功能減退,如不適當加以調整,將會進一步促進衰老過程的發展。
2.2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1)認知能力低下。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大腦功能發生改變,中樞神經系統遞質的合成和代謝減弱,導致感覺能力降低,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2)孤獨和依賴、易怒和恐懼。孤獨心理最易產生憂郁感,會焦慮不安,心神不定。依賴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動順從,猶豫不決,畏縮不前等,會導致情緒不穩。老年人易傷感,易激怒。恐懼也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當恐懼感嚴重時,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等癥狀。(3)睡眠障礙。老年人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
3.1 家庭對老年照顧功能將會減少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庭結構由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逐漸改變。我國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逐漸步入老年,兩個由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照顧4個以上的老年人,將力不從心。我國出現大量的空巢和獨居老人家庭,家庭規模逐漸變小。家庭結構的高齡化、小型化趨勢,家庭對老人的養老功能減弱。加上居住上的分離,導致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照料產生許多困難。
3.2 老年護理的需求增加
在老年人口迅速增長的同時,老化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減退、慢性病率高和生活自理障礙。還有部分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和自尊低下。現在的家庭結構不能滿足老年人在身體、心理方面的需求,這就需要得到社會服務事業的支持,以補充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 。傳統觀念認為老年護理是盡善盡美地服侍老人直至死亡 。隨著老年醫學的發展,1991年第46屆聯大提出老年人“獨立、照顧、自我實現、尊嚴”四大原則。明確指出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符合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環境中得到保護和康復,老年人有權利自己選擇照顧的方式和生活質量,并且應當享有人道關懷、遠離歧視的生活。老年護理是重新燃起老年人對生活的熱愛,訓練老年人獨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重返家庭。老年護理是以老年人為主體,從老年人身心、社會文化的需要發展,去考慮他們的健康問題及護理措施,解決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家庭式養老模式日漸萎縮,醫院的臨床醫療難以適應社會的醫療需要,老年護理從社會需要而產生并逐步發展,滿足基本的衛生服務。
4.1 國內現狀
1985年天津市成立了第一所臨終關懷醫院,1988年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護理醫院,1996年5月中華護理學會倡導要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社區老年護理,1997年上海成立老人護理院,隨后深圳、天津等地相繼成立了社區護理服務機構。目前,我國老年護理模式是家庭護理與基層醫療保健機構護理(包括養老院),服務范圍比較局限、質量低下、效果差,不能滿足老年人的保健需求。同時家庭人口結構的改變,家庭養老功能逐漸減弱,使老年人更多地依賴社會,服務模式逐漸社會化,護理保健服務需求進一步提高。而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大,經濟不發達,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養老機構明顯不足,再加上老年護理教育發展緩慢,使得專業型、技能型護理人才嚴重匱乏。
4.2 發展趨勢
(1)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 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可以建立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并行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并根據地區經濟情況因地制宜。
(2)建立和完善系統的老年護理模式,大力發展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養老機構。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統的老年護理模式,建成醫院-社區-家庭護理連續服務機構。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癥下藥。身體狀況較好的老年人可以選擇供養型養老機構。患有慢性病或疾病纏身的老年人則可以選擇養護型和醫護型養老機構,以此不斷提高老年護理質量,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求。
(3)加強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強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希望活的長,更希望活得好,滿足老年人身心、社會各方面的需要,不僅需要對疾病的護理,更需要對疾病的預防及促進健康,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
(4)將老齡人的預防保健作為醫療體系的基礎工作納入政府衛生事業的發展規劃中,提高國家對護理工作者的重視。減少護理人才的大量流失,加強媒介宣傳,加強人們敬老意識和對老年護理工作的認識,改變對護理工作者的歧視。加強老年護理人才的培養,選擇適合我國老年護理的先進護理觀點和技術,拓寬老年服務的思路。積極開展老年護理研究,促進我國老年護理事業的開拓與發展。
總之,人口的老齡化是對我國老年護理事業的巨大挑戰,是我國政府的有關部門和研究機構應當積極關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如何維護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提供全面、系統、規范的服務是我國護理人員研究的主要課題。相信有了政策、法律法規和完善的保障體系的建立,我國的老年護理事業必將有著美好的前景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1]國家統計局.2011年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告.2011,4.
[2]李希科,黃學英.《老年護理學》.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第2版 2011.
[3]鄭翠紅,姜小鷹,肖惠敏.人口老齡化問題與老年護理.莆田學院學報,2005,12(1):33-35.
[4]陳雪萍,許虹,王先益.養老機構護理管理現狀及建議[J].中華護理雜志,2010,(05):454-455.
[5]胡英.老年護理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徐曉曉(1986—),女,河南商丘人,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助教,研究方向為內科護理、老年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