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若男
(鄭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河南鄭州 450044)
音樂類非遺項目的保護探究
韓若男
(鄭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河南鄭州 450044)
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專家訪談等對存在于音樂類非遺項目保護進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采取合理化建議來推動當前非遺項目的保護進程,為文化財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音樂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速及現代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一些極具地方及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形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物質條件和文化土壤,面臨著瀕臨滅絕或已經滅絕的境地。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保存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基于此我國分別于近些年分批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1218項及擴展項目名錄306項,其中音樂以及與之相關的舞蹈、戲曲、曲藝類項目就占了684項。與此同時在挖掘、保護、傳承這些寶貴文化遺產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急需我們有效的保護、傳承好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才能使那些慢慢淡出現代生活的民間音樂形式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
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萬方數據庫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獲取關于我國非遺保護的前沿資料,全面掌握當前我國非遺保護的發展動態。
1.2 訪談法
通過電話訪談等方式請教非遺保護的傳承人及參與者,就本研究的目的、意義等問題進行探討,獲取本研究所需的信息。
1.3 歸納總結法
在充分獲取本研究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歸納總結,深入探索非遺項目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找尋解決對策。
2.1 影響音樂類非遺項目保護進程的客觀不利因素分析
2.1.1 傳承人老齡化嚴重,音樂類“非遺”項目傳承出現斷層
傳承人對于整個非遺項目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很多音樂類“非遺”項目的技能技巧僅僅掌握在老一代的藝術家手中,能夠順利發展傳承中間力量的已屬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傳統音樂藝術面臨后繼無人的窘況。這并非是老一代音樂藝術家閉門自封,而是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很多年輕人看到傳統音樂藝術的市場空間很小,學習這些“文化古董”幾乎得不到任何經濟利益而產生望而卻步的想法,甚至是傳承人自己的子孫后代都不愿去涉足這些藝術領域,這無疑是我們時代的悲哀。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代的音樂家們在保護、傳承這些文化財富時顯得力不從心,很多音樂財富已隨傳承人的離去而不復存在。另外我國從事文化保護工作的群眾藝術館、文化館中,很多當年從事過民間文化搜集整理工作的人員大多也到了退休年齡,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影響,年輕人對于這項工作缺乏經驗,出現了從事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人才斷層。
2.1.2 音樂類“非遺”項目申報、傳承主體不清晰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流程為“個人申請、當地文化行政部門審核、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審核評議推薦”。在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中,政府的作用舉足輕重。這是由政府“裁判員”的地位所決定的。首先項目申報需由政府出面,能否申報成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申報成功還需后續資金與政策扶持,具體的傳承人在這個過程中和政府相比處于弱勢地位。這又是政府“運動員”的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傳承人的積極主動性。雖然各種“非遺”項目的申報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歸根到底熟悉“非遺”項目自身發展規律的應是該項目的具體傳承人、習練者,而不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政府“家庭式”的給予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傳承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勢必造成傳承主體的漠視和淡化,難以達到“非遺”項目“保護第一”的目的。
2.1.3 音樂類非遺項目保護政策制度滯后制約了非遺工作的開展
相比國際上其他國家來講,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起步較晚,同時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民族的風俗習慣、人文特質迥異,要想制定一個適用于各地區、各民族保護音樂類非遺項目的詳細規章制度是不現實的。政策制度的制定需要立足于本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現狀的基礎上,實事求是的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保障與支持。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地方文化部門在制定的過程中,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有些在并沒有全面考察自己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下,就匆匆制訂了相關政策制度,而政策制度的滯后性也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隨著時代發展,原先制定的保護政策或制度在運行中凸顯種種不適。而很多政府部門在政策制定中貪圖一勞永逸,無形中也降低了音樂類非遺保護工作的效果。
2.2 影響音樂類非遺項目保護進程的主觀不利因素分析
2.2.1 音樂類“非遺”項目保護意識淡薄,全民保護觀念尚未普及s
特別是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離開了自己的家園轉變為城鎮居民,社會匆忙前進的腳步導致民間習俗在人們觀念中已日益淡薄,使現在的年青人不知道當地的文化習俗而只會記得現在流行的文化元素,年長者已逐漸淡忘這些習俗。這種狀況在一些音樂類項目上同樣存在。很多極具地方及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藝術形式因此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物質條件和文化基礎。在世界音樂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各種音樂類民俗、“非遺”項目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人認識不到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認識不到這些音樂財富對于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認識不到它們當中的某些項目已經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瀕臨滅絕和變遷演化的現狀和趨勢,缺乏民間音樂文化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2.2.2 音樂類“非遺”項目保護經費缺乏,專業保護組織、人才缺位
阻礙音樂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最重要因素就是經費的缺乏。雖然政府部門是“非遺”保護的主體,但畢竟撥出的保護費用十分有限,要想全部顧及到整體還是比較吃力的。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音樂類非遺項目具備經濟屬性的很少,導致了地方政府對其的不重視。在整個項目申報過程中,地方政府不僅沒有經濟收入,而且申報及保護過程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投入到非遺保護的資金得不到回報,自然也就無法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同時我國相關非遺保護機構的建立相對較晚,而且是以行政命令為主的政府行為。于是很多地方的非遺保護機構倉促上馬,工作人員專業知識缺乏,不知道如何開展工作,其中一些人還兼任原先的工作崗位,屬于一班人馬兩塊牌子辦公,無形中拉大了傳統音樂文化與普通民眾的距離,無法發動民間力量保護音樂類“非遺”項目,不利于拓寬各種音樂類“非遺”項目的保護渠道,保護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3.1 結論
(1)傳承人老齡化嚴重,音樂類“非遺”項目傳承出現斷層,后續力量不足。
(2)音樂類“非遺”項目的申報、傳承主體不清晰,權責不明。
(3)音樂類“非遺”項目保護意識淡薄,全民保護觀念尚未普及。
(4)音樂類“非遺”項目保護經費缺乏,專業保護組織、人才缺位。
(5)音樂類非遺項目保護政策制度滯后制約了非遺工作的開展。
3.2 建議
(1)加快立法進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加大音樂類非遺項目的經費保障力度,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非遺的市場化運作。
(3)加大宣傳普及力度,增強民眾保護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4)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做好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遠規劃。
(5)發揮學校教育優勢,注重傳統音樂藝術傳承,積極推進音樂類非遺項目走進校園的活動。
[1]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EB/OL].2005—12—22.
[2]曹文利.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藏族歌舞藝術的保護與傳承[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9,(3):79.
[3]郭鵬飛.河南省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J].中州體育, 2010,11(11).
[4]許林田.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載體[M].浙江工藝美術,2006,4.
[5]馮驥才.守望民間[M].西苑出版社,2002,8.
韓若男(1984—),女,河南鄭州人,碩士,鄭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