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愉樂
經傷椎與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比較分析
白愉樂
目的比較分析經傷椎與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胸腰椎單節段骨折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4例。對照組應用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術治療,觀察組應用經傷椎短節段內固定術治療, 術后隨訪12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數﹑Cobb角﹑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對照組與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Cobb角小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大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7.65%高于觀察組8.82%,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傷椎與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治療效果相近, 而經傷椎短節段內固定術對椎體高度的重建﹑后凸畸形的矯正以及矯正效果的維持具有明顯的優勢, 能夠顯著的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是一種比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術更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
經傷椎手術;跨傷椎手術;內固定;胸腰椎骨折
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見的脊柱損傷, 以T10~L2最為多見[1]。由于其容易引起椎管內骨折塊的占位和脊柱的后凸畸形, 經傷椎和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治療成為公認的治療手段[2]。本文對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單節段骨折患者采用經傷椎內固定與跨傷椎內固定治療進行比較研究, 現歸納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單節段骨折患者68例, 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4例。對照組中男19例, 女15例, 年齡29~54歲, 平均年齡(35.4±11.2)歲, 致傷原因:墜落傷8例﹑車禍傷14例﹑壓砸傷12例;損傷節段:T106例﹑T117例﹑T125例﹑L19例﹑L27例。觀察組中男21例, 女13例, 年齡27~58歲, 平均年齡(36.2±11.4)歲, 致傷原因:墜落傷7例﹑車禍傷13例﹑壓砸傷14例;損傷節段:T107例﹑T116例﹑T126例﹑L15例﹑L21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致傷原因﹑損傷節段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取俯臥位, 均采用后正中切口, 分離顯露椎板和關節突。對照組在傷椎上﹑下位椎體的椎弓根置入螺釘并安裝連接桿, 先將下位椎體螺釘鎖緊, 再將上位椎體螺釘提拉, 縱向撐開后鎖緊。觀察組在傷椎上﹑下位椎體和傷椎的椎弓根置入螺釘, 傷椎保留1~2圈螺紋, 螺釘釘尾略高于正常椎體釘尾, 安裝合適的連接桿, 鎖緊下位螺釘﹑適度撐開傷椎后鎖緊, 將上位椎體螺釘提拉, 適度撐開后鎖緊。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術中出血量(132.5±12.6)ml, 觀察組(136.2±13.1)ml,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平均住院天數(13.1±2.5)d, 觀察組(12.7±2.3)d,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Cobb角(14.1±2.0)°﹑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83.3±9.3)%, 觀察組術后Cobb角(9.3±1.2)°﹑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91.2±11.4)%, 觀察組術后Cobb角小于對照組, 術后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大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出現螺釘松動3例﹑螺釘脫落1例﹑螺釘斷裂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7.65%, 觀察組出現螺釘松動1例﹑螺釘脫落1例﹑螺釘斷裂1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8.82%,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胸腰段作為軀體活動應力的主要集中部位, 是脊柱骨折最常見的發生部位[3]。胸腰段骨折治療的原則在于使脊柱解剖結構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使脊柱的穩定性得到重建﹑使受壓迫的椎管內脊神經得到有效的解除[4]。后路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術雖可以提供對傷椎的三維固定作用, 但由于矯正度的丟失和內固定的失效將會引起遲發性癱瘓, 需要二次手術治療[5]。同時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治療發生后凸畸形﹑螺釘松動﹑脫落和斷裂以及椎體塌陷等不良反應的幾率顯著增高。而動物模型試驗表明, 經傷椎固定能夠提升16%的軸向承載力﹑提升48%的抗屈力以及提升38%的抗扭轉力, 有助于提高生物力學穩定性和預防傷椎高度的丟失[6]。國內相關研究發現[7], 經傷椎短節段固定術能夠有效的對抗懸掛效應來提升固定及復位的效果;通過在傷椎螺釘的支點, 對韌帶和纖維環的牽拉力有助于骨折的復位, 有效的分散骨折產生的應力, 防止螺釘出現松動和斷裂。本組臨床研究中,應用跨傷椎內固定治療的對照組與應用經傷椎內固定治療的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患者術后Cobb角小于對照組患者, 觀察組患者術后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比大于對照組患者,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8.82%顯著低于對照組17.65%,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周連軍[8]研究報道結論相符合, 表明兩種療法的療效相近, 而經傷椎較跨傷椎內固定在遠期療效和預防不良反應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
綜上所述, 經傷椎與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治療效果相近, 而經傷椎短節段內固定術對椎體高度的重建﹑后凸畸形的矯正以及矯正效果的維持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顯著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是一種比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術更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
[1]俞陽, 范海泉, 陳銘, 等.經傷椎和跨傷椎椎弓根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脊柱外科雜志, 2012, 10(4):228-231.
[2]梁文清, 徐國建, 周國芳, 等.后路經傷椎椎弓根釘短節段固定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4, 29(1): 6-8.
[3]郝斌, 楊亞軍, 馬寧, 等.經傷椎椎弓根螺釘系統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寧夏醫學雜志, 2013, 35(5):393-395.
[4]林楚標, 黃海安, 葉育強, 等.傷椎置釘與跨節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比較研究.醫學綜述, 2013, 19(11): 2077-2080.
[5]殷海東, 陳偉, 黃明光, 等.跨傷椎和經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33):71-72.
[6]曾忠友.經傷椎固定胸腰椎骨折的治療進展.脊柱外科雜志, 2013, 11(1):57-60.
[7]程偉.經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中國當代醫藥, 2014, 21(21):65-66.
[8]周連軍.經傷椎與跨傷椎短節段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療效.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 25(8):1707-170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18
2015-07-06]
110031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骨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