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娜
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應用價值
徐麗娜
目的探討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應用價值。方法5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 按照是否入住ICU分為ICU組16例和非ICU組36例, 并根據痰液顏色將非ICU組患者分為膿痰組20例和非膿痰組16例, 比較各組PCT和CRP變化情況及用藥情況。結果ICU組和非ICU組患者治療后PCT和CRP水平均有所降低, 其中非ICU組降幅更為明顯,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膿痰組用藥比例為80.0%(16/20), 用藥時間為(6.4±2.4)d, 非膿痰組用藥比例為56.3%(9/16), 用藥時間為(4.5±1.5)d, 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 在治療前后聯合檢測PCT和CRP水平, 有助于提高重癥感染病例的診斷率, 且能夠為臨床用藥提供必要的指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
COPD是一種以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屬于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 該病病程長, 致殘率和致死率均非常高, 特別是在急性加重期, 常表現為呼吸困難加重﹑痰量增多﹑膿性痰等, 危險隱患較大, 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COPD急性加重主要是由支氣管-肺部感染引起, 對細菌感染進行早期監測尤為必要。本研究選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5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PCT﹑CRP測定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 男33例, 女19例;年齡55~78歲, 平均年齡(69.8±4.3)歲。所有患者經影像學及痰細菌培養檢查并確診, 均符合COPD急性加重期的相關診斷標準, 對于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患有感染性疾病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予以排除。根據是否入住ICU將其分為ICU組16例和非ICU組36例;根據痰液顏色, 將非ICU組患者分為膿痰組20例和非膿痰組16例。各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定期接受PCT和CRP檢測, 前者采用化學發光法, 以羅氏全自動生化儀測定, 后者采用免疫比濁法, 以羅氏免疫分析儀測定[2]。給予ICU組患者建立人工氣道, 采用常規對癥治療, 并以呼吸機輔助呼吸;給予非ICU組患者給予抗生素藥物治療, 用藥期間定時監測患者PCT水平。
1.3 觀察指標 記錄治療前后所有患者的PCT和CRP測定結果, 包括非ICU患者的用藥比例和用藥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ICU組和非ICU組治療前后PCT和CRP水平比較 ICU組患者治療前PCT和CRP分別為(3.4±2.4)μg/L﹑(29.2±13.9)mg/L,治療后為(2.7±1.3)μg/L﹑(18.2±6.9)mg/L;非ICU組患者治療前PCT和CRP分別為(3.4±2.5)μg/L﹑(28.2±13.9)mg/L,治療后為(1.9±1.3)μg/L﹑(11.2±7.9)mg/L。兩組患者治療后PCT和CRP水平均有所降低, 其中非ICU組降幅更為明顯,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膿痰組和非膿痰組用藥比例和用藥時間比較 膿痰組使用抗生素患者16例, 用藥比例為80.0%(16/20), 用藥時間為(6.4±2.4)d;非膿痰組使用抗生素患者9例, 用藥比例為56.3%(9/16), 用藥時間為(4.5±1.5)d。膿痰組用藥比例和用藥時間均高于非膿痰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的出現是由多種因素感染所致,根據患者痰量增加﹑呼吸困難加重以及白細胞計數等指標很難快速判斷患者的細菌感染情況, 且檢查結果的準確性也并不能得到充分保證, 這也是造成抗生素應用頻率較高﹑用藥時間較長的主要原因之一[3]。在這種情況下, 選取一種簡單易行且準確性較高的指標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 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 成為當下關注的重點, PCT和CRP同屬于預警指標, 且均是細菌感染的敏感指標, 在臨床檢驗中越來越受到重視[4]。本組研究共選取52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是否入住ICU將其分為ICU組16例和非ICU組36例, 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治療后PCT和CRP水平均有所降低, 其中非ICU組降幅更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痰液顏色將非ICU組患者分為膿痰組20例和非膿痰組16例, 結果顯示, 膿痰組用藥比例為80.0%(16/20), 用藥時間為(6.4±2.4)d, 非膿痰組用藥比例為56.3%(9/16), 用藥時間為(4.5±1.5)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PCT和CRP在COPD急性加重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有助于提高重癥感染病例的診斷率, 且能夠為臨床用藥提供必要的指導, 防止出現濫用抗菌藥物的情況以及耐藥菌株的產生, 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
[1]劉玉玲, 趙小慧, 張克武.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臨床意義.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2, 18(9):1384-1385.
[2]賴連娣, 鄧宏偉, 陳怡.降鈣素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應用研究.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12(4):9-10.
[3]鄧睿, 廖軍紅, 李世澤,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測定的臨床意義.中國現代醫生, 2014, 28(7):69-71.
[4]劉金花, 徐吟亞, 付波.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及白細胞介素6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3, 18(5):2381-238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23
2015-07-13]
117000 遼寧省本溪中心醫院呼吸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