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平 賈煥成
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70例臨床療效觀察
胡新平 賈煥成
目的觀察通過靜脈及動脈兩種途徑應用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5例。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溶栓治療, 溶栓24 h后給予抗血小板治療。對照組給予尿激酶靜脈滴注溶栓治療;觀察組給予尿激酶局部泵入動脈溶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溶栓治療是臨床急性腦梗死的較有效治療方法之一, 在溶栓藥物的給藥途徑上, 通過介入局部泵入動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明顯優于靜脈給藥, 患者功能恢復好, 值得在有條件的醫院進一步深入開展。
急性腦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療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 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腦梗死患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而腦梗死后遺留的功能障礙導致患者殘疾, 成為影響人們工作及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回顧分析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住院的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比較分析通過動脈與靜脈兩種不同途徑溶栓治療臨床療效的差異。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選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為本院神經內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住院的患者, 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急診頭顱CT或MRI等檢查, 均明確為急性腦梗死,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均符合急性腦梗死[1]診斷標準。患者入院時日常生活行為能力量表(ADL)評分為20~45分[2]?;颊哂胁煌潭戎w活動障礙﹑言語障礙﹑吞咽困難﹑口角歪斜﹑Homer征﹑復視等。70例患者中, 男47例, 女23例, 年齡53~76歲, 平均年齡63歲。排除發病6 h以上﹑伴有腦出血﹑或原有顱內動脈瘤﹑身體其他部位的活動性出血﹑對尿激酶過敏以及伴有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等全身并發癥的患者?;颊呷朐汉蟀凑兆≡喉樞螂S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 對照組男24例, 女11例, 年齡54~76歲, 平均年齡63.5歲;觀察組男23例, 女12例, 年齡53~75歲, 平均年齡62.5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輕重﹑發病部位﹑伴發癥狀﹑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完善相關檢查明確急性腦梗死診斷后, 均給予綜合抗血栓治療措施, 維持生命體征, 處理并發癥, 吸氧, 血壓較高者控制收縮壓<185 mm Hg(1 mm Hg= 0.133 kPa)﹑舒張壓<110 mm Hg, 血糖較高者將血糖控制在7.8~10.0 mmol/L, 血脂較高者應用降脂藥,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療, 應用腦保護劑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尿激酶100萬U加入0.9%氯化鈉150 ml中靜脈滴注30 min;觀察組患者先行主動脈弓+全腦血管造影, 找到責任血管,將微導管置于責任血管或者血栓內, 給予尿激酶50~100萬U,局部泵入相應動脈血管內溶栓治療。治療結束后定期檢測患者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酶原時間及CT。注意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日常生活行為能力評分情況。
1.3 療效評價標準 按照患者溶栓后72 h日常生活行為能力評分情況評定療效。顯效:溶栓治療后患者日常生活行為能力評分>60分;有效:溶栓治療后患者, 日常生活行為能力評分較治療前提高10~19分;無效:未達到以上療效者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溶栓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顯效11例,有效8例, 無效16例, 總有效率54.29%;觀察組顯效14例,有效10例, 無效11例, 總有效率68.57%。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是指由于各種病因造成腦部血液供應障礙, 引起血液供應障礙的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 導致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 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一類綜合征。隨著近年來腦梗死發病率的提高, 腦梗死已成為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與日常生活的常見疾病之一。在腦缺血性病變的超早期(即腦梗死病變1~6 h內), 病變腦組織變化不明顯,病理下可見部分血管內皮細胞﹑星形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腫脹﹑線粒體腫脹空化。如果在此期病變的短時間內, 迅速恢復缺血區的血液供應, 腦缺血損傷是可逆的, 神經細胞存活且恢復功能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在治療時間窗內使栓塞的血管再通尤為關鍵, 故而對超早期患者的治療上, 要力爭在發病后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及時再通血管, 挽救缺血半暗帶。溶栓治療能再通閉塞的血管, 及時恢復缺血區的血液供應[3]。動脈溶栓治療時采用超選擇性接觸溶栓, 溶栓藥物用量小,而血栓處的藥物濃度較高, 具有全身不良反應少﹑溶栓血管再通率高的優點??滦袐频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動脈溶栓30例和靜脈溶栓32例對照研究其臨床療效, 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0%和53.13%, 動脈溶栓治療效果明顯高于靜脈溶栓治療者。
本組研究發現, 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中積極選擇動脈溶栓治療可將治療的總有效率由54.29%提高至68.57%,溶栓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明顯, 患者日常生活行為能力評分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 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時, 對適宜病例積極進行動脈溶栓治療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 值得在有條件的醫院進一步深入開展。
[1]賈建平, 陳生弟.神經病學. 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176-178.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6):379-380.
[3]韋聯星.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溶栓治療.廣西醫學, 2003, 25(3): 403-404.
[4]柯行嬈, 廖小平, 歐陽鋒, 等.超選擇性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對照研究.北京醫學, 2001, 23(3):15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107
2015-07-28]
132013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胡新平);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雙吉街93062部隊(賈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