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 胡穎 尚楠
淺析兒童急診常見感染的護理措施
胡楠 胡穎 尚楠
目的探討兒童急診常見感染的有效護理措施。方法80例急診救治后需留院觀察的患兒,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輔以綜合護理, 觀察分析兩組患兒住院時間及感染率。結果觀察組患兒在住院時間﹑感染率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必須高度重視兒童急診常見感染因素, 采用綜合護理措施能降低患兒感染率,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兒童急診;感染;護理
兒科急診患兒病情兇險, 在搶救和治療過程中, 護理人員通常僅重視協同醫生對患兒進行搶救, 卻忽略其可能出現的感染問題[1]。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 如何采取積極護理措施, 降低患兒急診感染率, 進而有效控制其致殘率與死亡率就顯得至關重要。本研究分析本院兒童急診收治的80例患兒的臨床資料, 分析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降低兒童急診感染率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兒科急診收治的80例急診救治后需留院觀察的患兒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患兒中,男28例, 女12例;年齡在50 d~12歲, 平均年齡(4.3±2.2)歲;18例上呼吸道感染, 6例下呼吸道感染, 7例消化系統感染, 9例外傷傷口感染。對照組患兒中, 男26例, 女14例;年齡在52 d~12歲, 平均年齡(4.5±2.3)歲;20例上呼吸道感染, 5例下呼吸道感染, 7例消化系統感染, 8例外傷傷口感染。實驗前所有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兒經急診科救治后均需留院觀察。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包括用藥護理﹑換藥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綜合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
1.2.1 兒科診室消毒 護理人員應給予兒科診室經常開窗換氣, 確保其空氣流通順暢, 降低患兒感染幾率;根據兒科診室實際空氣質量, 必要時護理人員可利用空氣消毒機消毒處理空氣;若患兒產生排泄物, 影響診室環境, 護理人員應及時清除污染物, 并利用消毒劑進行消毒, 確保兒科診室干凈整潔, 為患兒營造良好診治環境。
1.2.2 醫療器械消毒 護理人員必須確保兒科急診用醫療器械干凈清潔, 做好醫療器械的消毒處理工作;根據醫療器械本身材質, 為其選擇恰當的消毒處理措施, 比如高壓蒸汽滅菌﹑等離子滅菌﹑消毒試劑擦拭﹑浸泡處理等;針對結構較為復雜的醫療儀器, 應送至專門機構進行消毒處理;針對使用頻繁的搶救物品, 如床單﹑被褥等也應該進行及時消毒。
1.2.3 護理人員自身消毒 護理人員手部攜帶的各類病菌會造成患兒感染, 所以必須加強對護理人員自身的消毒處理,提升洗手意識, 規范洗手行為, 并做到長期堅持, 形成良好洗手習慣;醫院應在洗手臺上配備專門洗手消毒液, 定期對醫護人員開展手衛生培訓與考核, 提升醫護人員責任感及無菌操作意識;一旦醫護人員本身出現感染疾病, 應主動保持與住院患兒及其日常用品的距離, 避免出現感染。
1.2.4 患兒病房消毒 保證患兒病房經常開窗通風, 確保空氣清新, 病房環境干凈整潔, 降低患兒感染率;定期清理患兒病房, 盡可能做到每日清理, 每日消毒, 及時處理患兒的代謝廢棄物, 更換被褥及床單;合理分工, 明確每位護理人員的責任, 一旦出現問題, 追究負責人的責任, 形成制度化規范及要求。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感染率對比 治療結束以后, 觀察組有5例出現感染, 感染率為12.5%。對照組有19例出現感染, 感染率為47.5%。觀察組患兒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對比 觀察組﹑對照組患兒的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3.6±1.2)﹑(7.4±1.4)d, 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感染在急診患者中屬于多發癥狀之一, 導致患者病情更為復雜, 增加治療難度, 給患者帶來嚴重身心壓力, 是急診科室一直存在的難題[2]。尤其是在兒科急診科室中, 基于每日兒科急診數量大﹑人員密集﹑病源繁多﹑患兒免疫力低等特征, 加上部分護理人員僅重視協助醫生進行搶救工作, 忽視兒科急診感染的護理, 導致兒科急診科室感染率居高不下,需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本院兒童急診收治的80例需留院觀察治療的患兒的臨床資料, 探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降低兒童急診感染率上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所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內容涉及兒科診室消毒﹑醫療器械消毒﹑護理人員自身消毒﹑患兒病房消毒等, 并強調提升護理人員責任意識, 嚴格認真落實這些護理干預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患兒感染率。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結束以后, 采用綜合護理模式的觀察組有5例出現感染, 感染率為12.5%。而采用常規護理模式的對照組有19例出現感染, 感染率為47.5%。觀察組患兒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綜合護理的應用能極大降低兒科急診患兒的感染率。觀察組﹑對照組患兒的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3.6±1.2)d﹑(7.4±1.4)d, 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綜合護理的應用能縮短兒科急診患兒的住院時間, 減輕患兒身心痛苦及家庭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 在治療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兒童急診常見感染問題, 采取綜合護理措施能降低患兒感染率, 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1]李虹蘭.兒童急診常見感染護理措施.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15):132-134.
[2]方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護理研究.醫學信息(中旬刊), 2011, 24(9):4923-4924.
[3] 楊芬芬.兒科急診常見感染的護理療效觀察.北方藥學, 2014, 11(9):185-1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141
2015-07-21]
475000 開封市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