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國 陳強 曹先行先星光 劉漢軍
(1.四川省犍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四川樂山 614400;2.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四川溫江 611130)
紫色丘陵區優質嫩姜生產技術研究
楊玉國1陳強2曹先行1先星光1劉漢軍2
(1.四川省犍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四川樂山 614400;2.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四川溫江 611130)
本文旨在解決四川省盆地紫色丘陵區粘重土壤種植優質嫩姜困難的問題。筆者根據生姜的生物學特性、生長發育規律及蔬菜軟化栽培原理,結合實踐經驗,集成創新了“稻田種姜,深溝高廂,專用抱鉗打深孔,‘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體系,系統地解決了紫色丘陵區較粘重土壤不能生產優質嫩姜的重大技術難題。
抱鉗;蜂窩式栽培;優質嫩姜;集成種植技術
生姜為食藥兩用植物,既可作為調味品、保健食品,又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一直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四川省犍為縣種植生姜歷史悠久,據記載已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唐代《新修本草》也有記載;明代的《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明確記載“生姜,生犍為川谷,九月采之,處處有之”。由于生姜藥用和食用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生姜種植已成為犍為縣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犍為縣政府把發展生姜產業作為特色農業強縣的“重中之中”來抓,在多年的生姜生產實踐中,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積累了豐富的生姜種植經驗。
嫩姜又稱為仔姜、菜姜,是犍為縣生姜的主要種植作物,在實際生產中嫩姜的品質和產量受土壤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筆者認真分析了犍為縣的土壤理化性狀,按照生姜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發育規律及蔬菜軟化栽培原理,結合了自己20多年指導生姜生產的實際經驗,通過試驗、示范,集成創新了“稻田種姜,深溝高廂,專用抱鉗打深孔,‘蜂窩’式栽培,地膜覆蓋,合理輪作”的優質嫩姜種植技術體系。該技術突破了“深栽芋頭淺栽姜”的傳統生姜種植模式和方法,很好地解決了紫色丘陵區粘重土壤(中壤或重壤)不能生產優質嫩姜的重大技術難題,促進了犍為縣生姜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農村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1.1 稻田種姜,深溝高廂,合理輪作
選擇2~3年未種過生姜和茄科作物、上溯2~3年內沒有姜腐爛病(姜瘟病)發病的田塊,要求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水方便。8月上旬水稻乳熟時排水曬田,水稻收割后開深溝排濕。按2m或4m寬開廂,廂溝、四邊溝深70cm以上,做到溝深廂高,溝溝相通,排水暢通。10~12月前后,田間無積水、泥不粘鋤時,深挖炕田,將稻樁、雜草翻入土中蓋嚴,挖田深度必須達到40~50cm,深淺一致。田水落干遲的也可適當遲些開溝排濕和深翻炕田。次年種植生姜前10~20d,以有機肥主,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作基肥,施肥宜在晴天進行;翻挖欠細或旋耕入土層并整細土塊,整平廂面,清理四邊溝和廂溝,保證排水暢通、廂面平整不漬水,待打孔種姜。稻田種姜一般間隔1~2年,可實行“姜-稻-姜”“姜-稻-稻”等模式輪作,以提高產量,保證品質。生產環境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環境條件要求。
1.2 選用良種,姜種殺菌,培育壯芽
1.2.1 選用良種
品種選用高產優質的地方良種——犍為白姜,選擇姜塊肥壯、無病蟲害的姜塊作種,每667m2備種400~500kg。
姜種需在催芽前進行選種,每個姜種塊30~50g左右,每個姜塊上至少有一個飽滿芽孢,超過50g的姜種塊用手掰去多余姜塊(稱為姜種掰排),發現斷口有褐變的應及時剔出,掰開的生姜立即用新鮮草木灰抹傷口,以利傷口愈合和消毒。姜種掰排過程中嚴格選種,健康姜塊標準為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干縮、質地硬。嚴格淘汰瘦弱干癟、肉質變褐及發軟的姜塊。
1.2.2 姜種殺菌
姜種掰排好后,使用農用鏈霉素、甲基托布津適量兌水攪勻后噴在姜種上,并翻動姜種,噴勻噴足后用地膜蓋嚴姜堆,悶種2~3h以殺死病原菌,隨后攤晾姜種至表皮水分晾干為止,即可進行催芽。
1.2.3 培育壯芽
采用釀熱物溫床催芽法催芽,控制床內溫度22~28℃,相對濕度85%~90%為佳。經常檢查床內溫濕度,防止過高過低影響催芽質量。催芽25~30d,以姜芽長0.5~1.0cm、粗1cm左右,芽基部有根的突起和白根伸長為適播壯芽標準。當30%姜塊達到壯芽標準時,即可分期分批選擇播種。
1.3 專用抱鉗(機器)打深孔,蜂窩式栽培
姜種催芽期中,應著手打孔準備。用專用抱鉗(機器)打深孔,孔深35~40cm,孔徑12~13cm,大致呈橢圓形、上下大小一致。根據土壤肥力狀況,按行、窩距23~25cm打孔,“錯窩”成丁字型排列,使栽培孔呈“蜂窩”狀勻均分布在田間廂面,每667m2打孔數量為0.8~0.9萬個為宜。延時栽培的可適當稀植,每667m2打孔數量控制在0.8萬個左右。打孔時,邊打孔邊用腳踩緊打孔提出的土壤,使廂面上實下松。全田打孔完成后,清理廂溝,保證廂溝排水暢通,同時要保持窩內濕度。如采用大棚栽培,在打孔完成后隨即扣棚保特孔內濕度。
1.4 適期早播,覆蓋地膜
根據生姜的生長起點溫度、市場情況、栽培模式,選擇適宜播種期,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采用專用抱鉗打深孔、蜂窩式大田種植地膜覆蓋方式栽培的,播種期宜安排在3月上中旬至4月中下旬。采用抱鉗打深孔、蜂窩式大棚栽培的,播期可安排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播種時,每個姜塊上只留1個壯芽,每窩播1個姜塊。姜種平放,用干牛糞或土雜肥蓋種3~5cm左右。種完一廂或全田后,以廂為單位覆蓋地膜,四周壓緊蓋嚴,保溫保濕,防止雜草。大棚種植的,要注意對溫度、濕度的管理。
1.5 基肥為主,平衡施肥
根據土壤養分含量、生姜需肥規律和產量目標,確定施肥的種類、數量、時間和次數。經多年研究和試驗示范,在高產優質栽培條件下全生育期667m2施純氮10~20kg,五氧化二磷8~10kg,氧化鉀8~15kg,適當補充鋅肥、硼肥,有利于生產高產優質的姜。
在施肥上,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一般基肥占全生育期施肥量的60%,追肥占40%。追肥中提苗肥占10%、攻枝肥及攻產肥各占20%、壯姜肥占10%。基肥在整地時每667m2施入1000~1500kg農家肥,100kg油枯(油菜籽餅)加過磷酸鈣50~60kg或磷胺15~20kg、聚肽鉀鋅硼尿素20~25kg(含總氮≥46%、聚肽鉀≥800mg/kg,螯合鋅≥1400mg/kg,絡合硼≥1600mg/kg),全層施用,并旋耕入土層。也可用生物商品有機肥等作基肥。以后視姜苗長勢及天氣情況,施好追肥。注重提苗肥、攻枝肥、壯姜肥的施用。所用肥料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肥準則,并作好生產記錄。特別是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更應嚴格農業投入品的管理。
1.6 科學管理,綜合防治
1.6.1 適時揭膜,施好提苗肥
當姜苗觸頂地膜時,應及時破膜引苗,有2/3的姜苗出膜時,選陰天或晴天下午揭去地膜,查苗補缺,清除田間雜草雜物。窩施一次清淡腐熟沼液肥加適量化學氮肥提苗。1.6.2科學追肥,“覆土”填窩
當姜主莖達4~5片葉時,每667m2用1000~1500kg腐熟沼液肥施好攻枝肥,用專用“覆土鏟”復土回填姜窩的1/2。當主莖達到6~8葉時,每667m2用1000kg左右沼液肥施壯姜肥,并“覆土”回填滿(平)姜窩。當生姜二次分枝出土60%~80%左右時,施攻產肥。以后視姜苗長勢,適當澆施腐熟農家肥加適量氮肥淋施1~2次,上市前30~40d停止施肥。
1.6.3 嚴格水分管理
生姜喜濕怕澇也怕旱。春末夏初干旱頻繁,應注意適時灌水,防旱保墑。進入6月后雨水增多,應隨時清理廂溝和四邊溝,做到雨停水干,防止姜田積水,影響生姜生長。同時做好雜草的防除,主張人工除草,不提倡用化學方法除草。
1.6.4 綜合防治病蟲害
1)姜腐爛病防治
生姜種植重點應防治姜腐爛病(俗稱姜瘟)。姜瘟屬細菌性的病害,主要致病菌為青枯假單孢桿菌。一般采用水旱輪作、深溝高廂、選用無病姜種、保持田間排水暢通、增施磷鉀肥等綜合防治措施,預防和減少姜瘟危害。關鍵是抓好姜種消毒殺菌和土壤處理及水分管理。如發生姜瘟危害,應立即撥除病株、病團,以及在病株周圍1m2范圍內撒施1~2次生石灰。同時用64%的殺毒釩500倍液3kg/m2灌窩,間隔10~15d施一次;也可全田用其他防治姜瘟的生物農藥、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及時適量防治。
2)姜斑點病及炭疽病
這兩種疾病是危害生姜葉片的常見病害,一般要在綜合預防的基礎上,發病初期用多菌靈、百菌清、可殺得等藥劑,間隔10~15d,噴施2~3次,能有效地防止這兩種疾病的蔓延危害。
3)小地老虎
該蟲常咬食姜苗基部,尤其是幼苗期,造成缺苗。清除田間及周圍雜草,破壞其產卵場所,人工捕捉幼蟲。用炒香的麥麩、稻谷各5kg加敵百蟲200g加水拌勻,每667m2用1~2kg左右,夜間撒施田間,誘殺幼蟲,或用90%敵百蟲或2.5%溴氰菊脂于苗期噴殺。
4)姜螟(鉆心蟲、旋心蟲)
根據蟲情測報,在各代幼蟲孵化盛期前,用銳勁特等藥劑防治。
其它病蟲害一般也是在農技、植保部門的指導下進行,提倡綠色防控,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生姜商品。
1.7 適時收獲,保證質量
采用專用抱鉗打深孔,蜂窩式種植,地膜覆蓋栽培嫩姜技術,在丘陵區較粘重土壤栽培嫩姜,全生育期應控制在150~180d以內。時間過長,根莖組織老化,纖維增多,口感變差,品質降低,影響銷售和價格。應根據市場供求變化情況,適時采收。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第3~4次分枝齊苗后即可逐步采收上市。
犍為縣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試驗研究,到示范推廣,采用該技術種植嫩姜面積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完善,效益不斷提高。目前犍為縣采用該技術種植嫩姜3200hm2,占四川省生姜種植面積22.5%。年總產鮮姜16萬t左右,年產值達12億元以上。犍為縣紫色土丘陵區農民種植生姜已成為增收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生姜生產已形成農村經濟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
采用該技術生產的嫩姜,姜莖細長如“手指”,莖粗1.5~3.0cm,可食姜莖長10~20cm左右,表皮潔白,莖尖淡紫紅色,肉質脆嫩,纖維含量低,姜辣味適中。一般每667m2產量3~5t,高產田塊可達6t以上,商品性好,市場競爭力強。采用該技術生產的嫩姜,可作拌(涼)菜、炒菜、泡菜、醬菜等調味品。采用該技術生產的嫩姜,2002年9月注冊“麻柳”牌商標,同年10月獲四川省優質農產品稱號,曾評為樂山市知名農產品商標,2007年獲四川省知名農產品品牌稱號,2010年4月獲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產品認證,2012年“麻柳”牌商標獲集體證明商標注冊,2013年“麻柳”牌姜獲四川省著名商標稱號。
蜂窩式種植嫩姜技術不僅突破了“深栽芋頭淺栽姜”的傳統生姜種植模式和方法,很好地解決了紫色丘陵區粘重土壤(中壤或重壤)不能生產優質嫩姜的重大技術難題,而且操作簡便,易于掌握。目前,該技術已輻射到宜賓市、重慶市江津區、閬中市、自貢市、內江市部分區、市、縣示范種植,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犍為縣生姜產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農村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1]李學全.蜂窩式軟化姜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02, (09):15-16.
[2]楊玉國,胡平,王君柱.早市嫩姜豐產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03,(10):18.
[3]楊玉國,李學全.四川省犍為縣蜂窩式軟化姜栽培技術要點[OL].2010-4-29.http://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 ArticleID=49568.
[4]劉德馨.川南地區生姜蜂窩式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1, (01):20-21.
Planting Technology of High Quality Tender Ginger in Sichuan Purple Hilly Region
YANG Yu-guo1CHEN Qiang2CAO Xian-xing1XIAN Xing-guang1LIU Han-jun2
(1.Agricultural Bureau of Jianwei County,Jianwei 614400,China;2.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enjiang 611130,China)
This paper was aimed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that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tender ginger was difficult in clayey soil in the purple hilly regions of Sichuan province.Based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gularity of ginger and vegetables soften the cultivation principle,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the author integrated the innovation of high-quality tender ginger cultivation technology system,i.e."ginger planting in rice field; deep groove and high restbalk;deep hole digged by special holding clamps;'honeycomb' cultivation technology;plastic film mulching;reasonable rotation",which solved the major technical problems that high quality tender ginger couldn't be planted in clayey soil in the purple hilly regions of Sichuan.
Holding clamps;"honeycomb"cultivation;high quality tender ginger;integrated planting technology
S359.9
A
1008-1038(2015)08-0056-04
2015-03-15
四川省科技支撐資助項目(2012ZN0039)
楊玉國,男,研究員,主要從事生姜生產研究和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