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娥 陳小燕
維生素B6減輕阿奇霉素胃腸道反應的臨床療效觀察
黃冬娥 陳小燕
目的 探討維生素B6減輕阿奇霉素胃腸道反應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靜脈滴注阿奇霉素的呼吸道感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不做其他處理, 而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維生素B6對患者進行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胃腸道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對患者的治療過程進行對比, 并由結果可知, 觀察組患者的胃腸道反應發生率為6.7%;對照組患者的胃腸道反應發生率為20.0%, 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患者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時, 可聯合使用維生素B6, 以降低患者的胃腸道反應發生率, 提高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治療的安全性。該種方法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 以幫助更多患者受益。
阿奇霉素;維生素B6;副作用;臨床觀察
小兒支原體肺炎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該病主要主要臨床癥狀為咳嗽、咳痰、氣短等, 尤其在夜間至凌晨期間病癥易加重, 影響患者的睡眠。若不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損害患者臟器, 并可反復發作[1]。阿奇霉素作為臨床上治療小兒支原體的常用藥物, 治療效果受到肯定[2,3]。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治療過程中因患者耐受性原因常出現一系列胃腸道反應, 如惡心、嘔吐等, 部分患者甚至嚴重到無法繼續接受治療, 阻礙患者的恢復。為此, 臨床上一直十分重視如何減少小兒患者用藥的不良反應, 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在本次調查中, 本科在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治療基礎上聯合維生素B6對患者進行治療, 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對象選取2014年1~8月在本科接受治療的60例小兒支原體肺炎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0例, 男14例, 女16例, 患者年齡1.5~10.0歲, 平均年齡(5.8±1.5)歲;對照組30例, 男10例, 女20例,患者年齡2.0~10.0歲, 平均年齡(6.4±1.0)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以阿奇霉素進行治療,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阿奇霉素與葡萄糖混合液, 調節濃度至1 mg/ml,滴注2次/d, 視患者病癥治療5~7 d。
觀察組在阿奇霉素溶液中加入維生素B6100 mg, 其他治療方法與治療療程與對照組相同。
1.3 護理觀察及干預措施 輸液前1 h內交代患兒及其家屬, 讓患者少量進食, 避免空腹靜脈滴注。所治療的藥物需現配現用, 以阿奇霉素葡萄糖溶液相混合, 控制阿奇霉素最終給藥濃度為0.1%即可, 滴注速度控制在30滴/min為宜,交代患者在治療期間減少攝入零食及過冷的飲料等, 并鼓勵患兒多飲用白開水。治療過程中需由家屬或醫護人員進行觀察陪護, 當患者出現明顯胃腸道反應時需及時聯合護理人員或醫師進行處理。
1.4 不良反應判斷標準 本次不良反應的觀察指標為患者出現胃腸道反應的時間與程度。其中, 以無連續性出現腹部不適等不良反應為輕度;以出現明顯的腹部不適等反應時為中度;以患者因不良反應而無法繼續接受治療為重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χ-±s)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觀察患者的治療過程得知,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其中觀察組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共2例, 發生率為6.7%, 包括腹痛1例, 惡心1例。在對患者進行相關處理后不適癥狀消除, 并無暫停或終止治療事件發生。而對照組患者共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6例, 發生率為20.0%, 包括腹痛4例, 腹脹、惡心、嘔吐2例。在對患者進行相關處理后不適癥狀緩解4例, 另2例患者被迫暫停治療,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支原體肺炎作為兒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長發育。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發生多于患者感染肺炎支原體所致, 具有病程長、發作反復等臨床特征。而肺炎支原體既不屬于細菌, 又不屬于病毒, 其作為中間物質, 青霉素與頭孢類藥物治療效果欠佳。但值得注意的是, 肺炎支原體對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敏感性極高, 并已廣泛運用至臨床治療。
阿奇霉素則是即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代表性藥物, 其主要作用機制為通過阻礙細菌轉肽過程, 從而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 抗菌譜較廣, 增加了對革蘭陰性菌的抗菌作用,對某些細菌表現為快速殺菌作用[4]。但在治療過程中許多醫學者發現, 阿奇霉素所引發的消化道反應十分嚴重。目前,已有報道對阿奇霉素引發胃腸道反應的原因:①阿奇霉素為胃動素受體激動劑, 刺激胃竇、小腸產生類似生理性收縮,使胃腸運動紊亂致惡心、嘔吐、腹部不適。②通過刺激胃腸神經叢中乙酰膽堿的釋放, 使胃腸運動增加, 致腹痛、腹瀉、稀便。而患者因年齡小、耐受性較弱, 因此在以阿奇霉素治療過程中, 常常因副作用較為明顯而被迫暫停或終止治療,降低的臨床治療效果。
在本次調查中, 本院以維生素B6減輕阿奇霉素所帶來的不良胃腸道反應, 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其主要作用機制為在紅細胞內轉化為磷酸吡哆醛, 作為輔酶能催化谷氨酸(谷氨酸系中樞神經遞質之一)。可作用嘔吐中樞,從而起到清除或減輕胃腸反應的作用[5]。此外, 維生素B6參與了色胺酸轉化成煙酸或5-羥色胺的過程, 對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進而緩解患者的不良癥狀。同時, 維生素B6可抑制乙酰膽堿的釋放, 不會刺激胃腸道的蠕動, 緩解胃腸道平滑肌痙攣。在此次調查中,本院對觀察組患者聯合維生素B6進行治療, 并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由此次調查結果可知, 在聯合維生素B6后, 觀察組患者的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下降, 與對照組患者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可有效說明, 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時可加入維生素B6以減輕胃腸道反應, 提高治療安全性[6]。
綜上所述, 在臨床上應用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時加維生素B6可以減輕胃腸道反應, 提高阿奇霉素靜脈滴注治療的安全性。該種方法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 以幫助更多患者受益。
[1] 何永忠.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研究進展.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 6(19):178-180.
[2] 馮慶國,陳建明,方平援,等.阿奇霉素序貫療法與單純口服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療效分析.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07, 6(1):53-54.
[3] 馬姝艷,劉曉紅.阿奇霉素序貫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臨床觀察與護理.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18):225-226.
[4] 李園白.中醫婦科常見病醫案數據挖掘方法研究.中國中醫科學院, 2006.
[5] 陸小兒.5%葡萄糖注射液中注射用阿奇霉素與維生素B6穩定性研究.中國藥業, 2007, 16(7):5.
[6] 陳文彬,潘祥林.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15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080
2014-12-30]
528000 佛山第四人民醫院兒科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