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靜縣鞏乃斯鎮畜牧獸醫站841300)
鞏乃斯草原畜牧業發展問題及對策
紅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靜縣鞏乃斯鎮畜牧獸醫站841300)
和靜縣鞏乃斯鎮草原畜牧業總體發展速度同全國水平有較大差距,草原畜牧業發展明顯滯后于其他各產業發展,而且還存在草原承載力過重,草原建設資金投入少,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低,畜產品流通不暢,科學養畜水平低,草原經營機制與其發展不匹配等制約其發展的原因。
全鎮行政總面積2277km2,其中草原面積8.29萬公頃,森林面積7.9萬公頃。鞏乃斯鎮地處高寒山區,屬于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山地氣候特點明顯,逆溫持續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h,年均氣溫5~9.5℃,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和靜縣重要的飼料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生產基地,為牧民們發展畜牧業奠定良好的基礎。該鄉依靠天然草場發展畜牧業,牲畜主要以自然放牧為主,基本上都是地方品種。
生態環境惡化是草原畜牧業發展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干旱和雪災是自然因素方面,人為因素方面,長期以來,牲畜無節制放牧為自然散養情況,不能科學地按照草場的承載力來確定放牧牲畜數量,牲畜數量大幅增長,其中牲畜增長最快能達到4倍以上,草畜矛盾尖銳突出,草場嚴重超載,草場載畜負荷力越來越重,對草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限制作用。同時鞏乃斯草原存在季節不平衡現象,春秋草場載畜量明顯低于夏冬季節,成為限制草原畜牧業發展制約因素之一。
1996年中央對新疆畜牧業投資2300萬元,占農業總投資的0.01%,而1992年占農業投資的5%,甚至國家對畜牧業專項資金挪用、擠占的情況常發生,投入少,資金入不敷出,草原赤字存在,草原建設的速度趕不上其退化速度,生物多樣性減少,過多放牧不及時建設開發,昔日的美麗草原已經消失了。
目前鞏乃斯草原畜牧業依然處于逐草而牧逐水而居的天然養畜階段,牲畜嚴格遵循春乏,夏壯,秋肥,冬瘦的自然規律。牧區經濟風調雨順就增產,一旦出現干熱風、大風、雪災、霜凍、冰雹等此類自然災害,大災大減產,小災小減產,一年的損失,幾年內都難以恢復,人為無法干預和控制這種損失,還屬于靠天養畜的狀態,抵抗自然災害能力比較差。
鞏乃斯草原地處偏遠山區,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地理上的阻隔,使畜產品處于低級發展階段,市場很不發達,交通運輸不方便,地方限制性政策,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求,市場問題日漸突出,畜產品囤積賣難問題出現,稍一增產就無法及時銷售出去,給牧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市場和資金約束兩大難點并存成為制約畜牧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據牧區調查,15~50歲的勞動力,不識字占30%,小學文化占51%,初中以上占19%,牧區的教育基礎比較差,勞動力素質比較低,促進草原畜牧業發展的因素中科技比重低,與國內其他地區先進水平差距大,技術推廣應用不普遍。
目前鞏乃斯草原經營機制主要是牲畜散養放牧一起吃草原 “大鍋飯”,草原公共資源共享,多數牧民為獲得較大利益而大量增加牲畜數量,牲畜相互爭奪草原,草原資源日漸枯竭,這種形式極大地降低了牧民養畜的積極性,在草場上養畜多的戶主會吃掉養畜少的戶主的草場資源,草原資源被一部分牧民無償占有。
針對鞏乃斯草原畜牧業發展出現的諸多制約問題。首先要更新觀念,確立草原畜牧業在新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草原畜牧業和農區畜牧業要共同發展,二者是一個緊密相連,優勢互補的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互相促進。然后,通過較大的市場主體,提高草原畜牧業參與市場競爭能力,推進草原產業化進程,新建和改造現代化肉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乳制品,羊絨加工企業,皮革制品廠,把牧民組織到產業鏈來。然后提高草原自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對草原采取施肥,灌溉,防蟲,保護等技術措施,促進草原的恢復和再生能力。最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含量越高,草原畜牧業生產發展水平越高,加大科技含量,牲畜科學飼養,提高生產效率,向高效高質的集約化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使他們學會一門實用技術,逐步提高鞏乃斯的整體科技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