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箭(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金星動物監督所 125000)
傳染性支原體肺炎在肉牛養殖中的診斷
何金箭(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金星動物監督所 125000)
為探究肉牛養殖中對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診斷方法,抽取本省多個肉牛養殖場的880例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病牛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患病特點及患病部位,分析其臨床診斷要點。表明:病牛的主要患病部位為肺部,多數呈現肉樣病變,嚴重者出現干酪樣或化膿性壞死,造成患病的主要原因為牛支原體,其敏感藥物依次為環丙沙星、左氟沙星和四環素。結論: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主要病原體為牛支原體,預防應加強牛群引進的管理和飼養管理,并進行疫苗注射。
傳染性支原體肺炎;肉牛養殖;診斷經驗
傳染性支原體肺炎是2008年在湖北省出現的大范圍新引進肉牛出現壞死性肺炎的呼吸道傳染疾病,臨床表現為咳嗽、食欲不振、消瘦等[1],還可引發關節炎、腹瀉風病癥,應用常規抗生素治療并不能取得滿意效果,死亡率較高,傳播范圍較廣,對肉牛的養殖造成了極大損傷[2],因此準確診斷此類病癥對肉牛養殖的收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為探究肉牛養殖中對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診斷方法,抽取本省多個肉牛養殖場的880例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病牛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取得滿意效果。現詳細報告如下:
抽取本省多個肉牛養殖場的880例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病牛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收集樣本并對其進行生化檢查。
對樣本進行支原體培養鑒定、種群鑒定、細菌分離鑒定、牛結核鑒定和藥敏試驗。參照標準操作進行檢驗,記錄所得結果并總結。
經比對,各養殖場的發病情況基本相同,發病牛群均為從外省引進的西門答爾牛和本地黃牛雜交的肉牛,年齡均在3月齡~1歲間,均在購進后一周內發病,甚至2d內發病。發病初期均表現發燒約42℃,持續時間約為4d左右,接著病牛食欲不振、消瘦、咳嗽、毛色不亮,出現泄瀉,糞便呈水樣帶血,繼而更有病牛引發關節炎、關節水腫等情況。不同年齡層肉牛均有發病,幼牛發病率更高。
病牛主要在胸腔和肺部出現病例變化,肺和胸出現粘連情況,胸腔有少許積液;心包有黃色澄清的積水[3],肺部的病變有個體差異,且與病程的發展相關:病情較輕的患者可以在肺尖葉、心葉及分膈葉可見紅色肉變或伴隨化膿灶的分布;病情較重的患者在肺部可觀察到干酪樣或化膿性壞死灶。
經支原體培養鑒定可知之源頭菌落為煎蛋樣,液體培養基從紅色變為黃色,較為透亮;經光學顯微鏡觀察血涂片,可發現在紅細胞中均存在數量不一的泰勒蟲體。
經藥敏試驗可知,細菌和支原體存在較大的耐藥性,細菌的敏感藥物依次[4]為:先鋒必、先鋒V、頭孢拉定、丁胺卡納、左氟沙星,這些藥物多細菌具有一定的療效;支原體的敏感藥物依次為環丙沙星、左氟沙星、四環素。
造成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主要病因為支原體感染,在1961年,支原體就被確定為導致乳腺炎的主要病源,1976年確定為呼吸道疾病的致病原[5]。在很多國家都引起過較為嚴重的流行。在現今的研究中,被認為是導致青年奶牛、犢牛和育肥牛關節炎的主要致病因素。牛支原體不僅可引起牛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還可造成持續感染和支氣管炎伴隨肺干酪樣或凝固性壞死病變。牛支原體與病毒、細菌等具有協同作用,在通風不良、運輸、過度擁擠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抗生素對牛支原體的抑制作用不明顯,不能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因此,需要對牛支原體進行深入研究以尋求解決的有效方法。
本文為探究肉牛養殖中對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診斷方法,抽取本省多個肉牛養殖場的880例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病牛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病牛的鼻腔分泌物是牛支原體排出的一種重要方法,健康的牛若與病牛近距離接觸將會造成感染,感染的牛也會對其他牛造成感染,從而形成擴散,因此防止其擴散需要進行綜合防治,要優化外來牛的引進檢查制度,在飼養的過程中要注重衛生的監護,對牛舍進行定時清掃,及時發現異常并處理,對于嚴重的病牛要及時向上層匯報并采取有效措施,為避免疫情的進一步發展可采取封鎖隔離措施。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可依次采用敏感性較強的藥物進行治療,尋求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在牛支原體肺炎中存在較高的泰勒蟲感染率,因此要及時應用貝尼爾或咪唑苯脲進行治療,降低泰勒蟲的感染率。
[1]郭曉新.肉牛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4(6):150.
[2]周偉,李能章,魏學良,等.重慶市某肉牛場牛支原體肺炎的診斷[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12,34(4):326-328.
[3]周秀玲,李知新,李忠,等.肉牛支原體肺炎的診斷[J].中國動物檢疫,2013(6):56-57.
[4]呂立滿,李雨來,等.牛傳染性支氣管肺炎的防治[J].養殖技術顧問,2013(12):105.
[5]戴屆全.調運肉牛謹防“爛肺病”[J].湖南農業,201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