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建蓬(山東省鄒平縣畜牧獸醫局 256200)
常見豬傳染病的防治體會
時建蓬(山東省鄒平縣畜牧獸醫局 256200)
近年來,我國養豬業的發展速度很快,養殖規模日益擴大,飼養密度較大,加之生豬及其產品的流通十分頻繁、流通渠道較多,導致生豬疫病的發生率升高,傳播速度加快,其中豬傳染性疾病的感染和傳播給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做好上述疾病的防治工作,有效防控疫病,降低其發病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介紹了幾種常見豬傳染病的防治方法,以供參考。
豬瘟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該病由豬瘟病毒引起,可見于任何性別、年齡和品種的豬,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從癥狀上來看,病豬體溫可升至41℃,胸腹部、四肢皮膚及皮下出血,淋巴結腫大,心房外膜呈彌漫性出血。
本病目前以預防為主,非疫區50~60日齡的育肥豬可按2~4頭份/每只的劑量給與一次性預防注射豬瘟疫苗,種公豬和母豬每年按2~4頭份/每只的劑量免疫注射一次。疫區發病頻繁的豬場應于仔豬出生時按1~2頭份注射豬瘟疫苗,之后供給初乳,通常20日齡時按2頭份/只初免,60日齡時按4頭份/只2免,發生豬瘟后可按超劑量緊急注射,并給予對癥治療,預防繼發感染。此外,及時淘汰病豬,妥善處理病死豬、污水及廢棄物。
本病多見于1~4月齡仔豬,四季皆可發生,其中陰雨潮濕時發病率較高,主要傳染源為病豬與帶菌豬,多經消化道感染,易導致內源性感染。急性豬副傷寒病多見于斷乳前后仔豬,體溫可升至41~42℃,出現呼吸困難、腹瀉、下痢等癥狀,胸前及腹下皮膚可見紫斑,直至病死。亞急性與慢性型病豬主要有體溫升高、眼結膜發炎、便秘后腹瀉、消瘦、排黃綠色或灰白色惡臭糞便等表現,其病程較長,可導致其病死或成為僵豬。
預防措施:可投喂副傷寒苗或重視防疫注射,嚴格控制豬源,堅持自繁自養,改善飼養環境,提高仔豬機體抵抗力。豬舍應保持清潔干燥,及時清除糞尿,清洗食槽及用具。
治療措施:可肌注氯霉素與慶大霉素,喂服土霉素片或肌注恩諾沙星與鹽酸環丙沙星,喂服土霉素片。
本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以急性發熱為主要特征,大小豬皆可發病,其中哺乳豬的死亡率較高。病豬患病初期其體溫可升至40~41℃,有食欲下降、精神不振、流口水等癥狀。隨后在蹄踵、趾間、口腔粘膜、鼻鏡及乳頭等處可形成黃豆(蠶豆)大小、充滿淡黃色液體的水泡,破裂后可形成出血性糜爛,患病后的仔豬可因進行胃腸炎或心肌炎死亡。
嚴禁在疫區購入種畜及其產品,嚴格檢疫并對引種隔離觀察。對易感動物進行免疫接種,嚴密封鎖疫點,對病豬及同群豬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飼料、相關用具、場地等進行嚴格消毒。使用3%臭藥水洗凈病豬患部,之后擦干并涂魚石脂軟膏、甘油、碘酊等防腐消毒劑。仔豬患病時可靜注5%葡萄糖鹽水20ml、維生素C50mg。
本病病原為胸膜肺炎放線桿菌,不同齡豬均易感,其中6周~6月齡豬感染率較高,主要傳染源為病豬及帶菌豬,感染途徑以呼吸道氣流為主。本病按病程長短可分為最急性型(病豬可突然死亡,死亡率可達80%以上)、急性型(病豬食欲明顯下降或廢絕,體溫升至41℃左右,呼吸困難,可于24h內窒息死亡)、亞急性型和慢性型4種,后兩種體溫基本正常或略高,食欲下降,有咳喘癥狀,病體消瘦,病情可進一步惡化。
應加強防疫,嚴格控制豬源,加強飼養管理,嚴格消毒,保持豬舍干燥、清潔且通風良好,提倡全進全出,發病后及時隔離治療。發病后應在早期給予及時治療,可靜脈注射磺胺嘧啶鈉并肌注長效土霉素、恩諾沙星,同時加用維生素C與地米。
本病由豬丹毒桿菌所引起,夏秋及梅雨季節多發,2月齡以上豬較易感染,病豬潛伏期短則3~5d,長則15d左右。病豬主要有口渴、體溫上升、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廢絕、大便干燥等癥狀,其耳根、胸腹部及大腿上可見紫紅色疹快。
在預防方面,應定期注射豬丹毒苗,嚴格消毒,營造良好的豬舍環境,嚴格控制豬源,購入豬應隔離飼養并觀察1周,確系健康豬方可入圈飼養。在治療方面,可靜注磺胺嘧啶鈉,使用10~20ml復方氨基比林稀釋青霉素后肌注,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