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萍
惡性心律失常預見性護理分析
任艷萍
目的 分析惡性心律失常的預見性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46例惡性心律失常患者, 隨機分為甲組與乙組, 各23例。甲組接受預見性護理, 乙組接受常規護理。觀察兩組的護理效果, 并分析比較。結果 甲組護理有效率、護理滿意度均高于乙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惡性心律失常預見性護理效果較好, 有效率及滿意度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惡性心律失常;預見性護理;效果
惡性心律失常包括多形性室早、室速、室顫、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等, 短時間內血流動力學障礙引起昏厥或猝死。研究發現, 該病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首位原因, 嚴重影響患者健康水平, 間接危及生命安全, 臨床應加強對該病的重視程度, 積極給予患者急救與護理。現搜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惡性心律失常46例患者, 對其預見性護理方法及應用效果進行總結性分析, 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惡性心律失常46例患者, 隨機分為甲組與乙組, 各23例。甲組中男13例, 女10例, 年齡最大83歲, 最小26歲, 平均年齡(52.33±10.33)歲, 其中11例激動傳導異常性失常, 12例激動起源異常性失常。乙組中男14例, 女9例, 年齡最大82歲,最小27歲, 平均年齡(52.45±10.01)歲, 其中12例激動傳導異常性失常, 11例激動起源異常性失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乙組接受常規護理;甲組在此基礎上接受預見性護理, 具體如下。
1.2.1 心電監護 增加病房巡視次數, 每日記錄心電圖, 并根據監護示波器觀察有無異常波形, 做好記錄。一旦患者有異常情況發生, 則立即向主治醫生報告, 并配合處理。
1.2.2 靜脈通道建立 使用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 保證急救時藥物能迅速輸入體內, 避免因血管穿刺耽誤救治時間。
1.2.3 實施持續吸氧 血流動力學對病情有一定影響, 大多數患者處于心肌缺氧狀態, 應給予患者持續吸氧。為了保證預后, 應給予患者中流量, 約3~4 L/min。
1.2.4 備好急救藥品、器材及除顫器 準備與急救工作有關的各種藥品、器材等, 并保證藥品、器材數量充足。將急救用品置于固定位置, 并由專人管理, 每日檢查, 并及時消毒、更新、補充、整理, 備用;定時維修、保養急救用品,保證急救車車況良好。備好除顫器, 并保持性能良好, 固定位置, 不得隨意挪動, 將電池充電, 備好導電糊, 備用。
1.2.5 制訂應急預案 若患者為室顫、室速, 則及時給予患者非同步電除顫;若患者為房室傳導阻滯Ⅲ度和Ⅱ度Ⅱ型、竇性停搏, 則給予患者阿托品以加強心率, 為患者安裝臨時性起搏器;根據病情情況安裝永久性起搏器;若患者為阿斯綜合征, 則叩擊心前區, 心臟按壓, 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患者電除顫。
1.3 觀察指標 觀察甲組與乙組的護理效果, 采用問卷方式調查兩組滿意度, 并比較。
1.4 療效判定標準 無效:患者經相應護理后, 癥狀較護理前無改善, 或患者死亡;有效:患者經相應護理后, 癥狀明顯改善, 搶救成功。將滿意程度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非常滿意三項。滿意度=(基本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χ-±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甲組23例患者中, 無效2例
(8.70%), 有效21例(91.30%), 護理有效率91.30%;乙組23例患者中, 無效5例(21.74%), 有效18例(78.26%), 護理有效率78.26%。甲組護理有效率高于乙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甲組不滿意1例(4.35%),基本滿意7例(30.43%), 非常滿意15例(65.22%), 護理滿意度95.65%;乙組不滿意4例(17.39%), 基本滿意9例(39.13%),非常滿意10例(43.48%), 護理滿意度82.61%。甲組護理滿意度高于乙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律失常對血流動力學造成嚴重影響, 或各種因素導致的心電不穩定, 誘發心律失常惡化, 從而導致惡性心律失常。傳統護理的工作模式為常規護理, 由于大多數護理人員缺乏預見意識, 缺乏整體護理的綜合操作能力及實踐能力, 導致護理效果欠佳, 作用不顯著[1]。
預見性護理的理論基礎為超前護理, 臨床工作時根據患者病情變化特點、發生規律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潛在問題進行預料, 并作出準確判斷, 給予患者可行、有效的護理措施加以干預。臨床顯示, 預見性護理在該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意義較大, 護理作用顯著, 可針對性的展開護理活動, 減少猝死, 促進預后。在護理工作中, 將疾病臨床表現、發展規律、生理變化等作為理論依據, 并對患者健康情況進行評估,指導臨床有預見性、針對性的進行護理, 降低風險。
與常規護理相比, 預見性護理能預見風險, 措施具有針對性, 護理質量較高。實施預見性護理時, 要求護理人員掌握過硬的專科知識和理論知識, 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 保持細致作風及高度責任心, 提高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積極性, 增強護理能力, 充分發揮護理作用, 提高工作質量及水平[2]。預見性護理具體包括心電監護、靜脈通道建立、實施持續吸氧、備好搶救藥品和器械、備好除顫器、制訂應急預案等內容。有臨床實踐顯示, 該病具有發病急、進展快等特點, 在預見性護理下, 爭分奪秒, 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縮短急救時間, 提高急救成功率, 減少猝死發生幾率, 改善預后。國內相關資料報道, 預見性護理在該病患者急救中應用意義較大, 效果顯著, 有效率可達90%以上。在本研究中, 甲組實施預見性護理, 乙組實施常規護理, 結果顯示, 甲組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乙組, 兩組分別為91.30%、78.26%,表明預見性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 護理作用明顯。甲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乙組, 兩組分別為95.65%、82.61%, 表明預見性護理的護理質量高, 患者比較滿意。本結果與相關資料報道基本一致, 說明預見性護理是一種應用效果佳、滿意度高的護理模式[2]。
綜上所述, 預見性護理在惡性心律失常護理中應用意義較大, 效果顯著、可靠, 值得臨床推廣。
[1] 孫美君.惡性心律失常41例的預見性護理.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4, 8(9):286-287.
[2] 羅淑霞.預見性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3):63-6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132
2015-02-10]
475300 河南省蘭考縣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