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琴
1例馬雷費氏綜合征患兒在病程各階段的護理體會
王桂琴
格林-巴利綜合征又稱急性炎癥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 以周圍神經和神經根的脫髓鞘及小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的炎性反應為病理特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馬雷費氏綜合征是格林-巴利綜合征的變異型, 除具有格林-巴利綜合征的癥狀外, 還伴有共濟失調、眼外肌麻痹癥狀。
格林-巴利綜合征;馬雷費氏綜合征;護理體會
格林-巴利綜合征發病率為1/10萬~1/萬, 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腸道疾病史、疫苗接種史等。馬雷費氏綜合征是格林-巴利綜合征的變異型, 除具有格林-巴利綜合征的癥狀外, 還伴有共濟失調、眼外肌麻痹癥狀[1]。此征發病原因不明, 臨床無特殊有效的治療方法?,F將此征患兒各階段的護理問題、護理計劃及措施的體會介紹如下。
患兒, 男, 2歲, 因“漸進性全身弛緩性癱瘓”入院, 入院前2周曾患上呼吸道感染, 癥狀為咳嗽、發熱, 經對癥治療后痊愈。1周后, 此患兒復種百白破疫苗, 間隔2 d又接種了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 疫苗接種3 d后, 發現患兒出現雙下肢不自主顫抖, 以后愈發加重, 15 d后達高峰。顫抖首先由雙下肢開始, 逐漸延及軀干、上肢、頭部, 最后整個身體全部癱瘓:患兒不能抬頭、不能坐、不能站;進食易嗆咳、灑漏;發音不清、說話聲音變??;下樓梯或抱在懷里快步走時,患兒顯得特別害怕, 緊緊抱住大人且不由自主把頭偏向一側;眼睛向外上斜視;皮膚潮紅易出汗;目光呆滯、表情淡漠;無意識障礙, 無大小便失禁。患兒出生時因產程過長致青紫窒息, 經搶救治療后緩解。此后發育如常, 無家族遺傳史。體格檢查:痛溫覺存在;踝反射消失, 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減弱;肌力二級。輔助檢查:頭顱CT及MRI無異常;腦脊液檢查為蛋白質75 g/L, 細胞數正常;肌電圖有失神經電位。初步診斷為格林-巴利綜合征。經過20 d住院治療及護理,病情未再進一步發展。5個月后復查, 發現此患兒還伴有共濟失調, 走路步態蹣跚, 狀如醉漢;平衡差, 易于摔倒;指鼻試驗陽性;有意向性震顫。經專家會診, 診斷為馬雷費氏綜合征。
通過住院及隨訪, 對患兒整個病程進行觀察, 收集主觀、客觀資料, 分析判斷患兒的病因、發展階段、疾病特點, 找出存在的護理問題, 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與措施, 與患兒、家屬及其他醫務人員共同努力, 促進患兒康復[2]。
2.1 急性期(發病-住院25 d) 此期因整個身體癱瘓, 存在的問題有:窒息, 由于延髓麻痹可能發生;潛在的肺部感染與癱瘓有關;營養失調與攝入不足有關。此期的護理計劃與措施有:①密切觀察意識狀態及生命體征;②保持呼吸道通暢, 加強翻身拍背, 使痰易于咳出;③遵醫囑給予強的松30 mg口服, 頭孢曲松鈉1 g, 1次/d稀釋靜脈滴注, 病毒唑0.2 g稀釋后1次/d 靜脈滴注;④根據中醫理論, 循經絡, 辯穴位,采用捏、捻、揉、叩等法按摩全身, 刺激神經、活動關節防止肌肉萎縮[3];⑤堅持高壓氧療, 10 d為1個療程;⑥調適飲食, 加強營養, 使患兒食欲增加且易于消化;⑦保持患兒大小便通暢, 不污及床單、被褥, 保持床單元干凈整潔。通過細心護理, 急性期部分目標實現, 患兒無并發感染、無窒息、無肌肉萎縮。
2.2 康復前期(出院-出院后1年) 患兒經過積極治療和護理, 病情穩定, 但仍無法坐、立、行, 神經系統受損顯著。此期存在的問題有:運動障礙;語言障礙;精細動作協調能力差;自理能力缺陷。制定的護理計劃與措施有:①堅持高壓氧療;②中醫針灸治療, 取百會、風池、委中、昆侖等,10 d為1個療程[4];③運用中醫按摩療法, 按經絡循行, 每日按摩2次;④每日扶患兒站立、走路, 行步態訓練;⑤反復教患兒正確發音, 認識日常用物, 聽錄音, 看光盤, 行語言訓練, 加強聽覺、視覺刺激;⑥每日拾小豆, 穿珠子, 鍛煉精細動作;⑦每日煎中藥1劑, 分服。方用鹿角霜、龍骨、牡蠣、牛膝、黃芪等[5];⑧遵醫囑給予腦活素10 ml, 丹參6 m l, 胞二磷膽堿0.25 g, 分組靜脈滴注, 10 d為1個療程;⑨合理膳食,保證營養和水分的攝入;⑩鼓勵患兒密切接觸人群, 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效果評價:1個月后患兒能抬頭, 2個月后能坐穩, 4個月后能獨自站立片刻, 說話能連貫5個字左右, 逐漸能記憶簡單的兒歌, 能記住日常生活用品, 眼神變得靈活,并對小朋友的游戲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3 康復后期(1年以后) 隨著病情的好轉, 患兒有了強烈的主動運動的愿望, 但患兒肌力差, 平衡功能欠佳, 易摔倒;主動運動受限, 精細動作協調性差;有語言障礙, 發音不清。護理計劃與措施有:① 堅持對患兒行中醫針灸、按摩治療;② 堅持語言、步態、精細動作訓練;③對癥口服中藥湯劑;④遵醫囑口服康腦靈、ATP、維生素B6、維生素B12;⑤鼓勵患兒參與小朋友的游戲活動;⑥繼續堅持拾小豆、穿珠子、折紙、剪紙、畫畫;⑦進行穿衣、脫衣、洗臉、吃飯、上衛生間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⑧蹬腳踏車, 鍛煉雙下肢。效果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 患兒逐漸能站穩, 能獨立行走, 從幾步到幾十步再到幾百步;能和別人交流;能寫10以內的數字, 并具體應用;能在紙上畫簡單的圖畫;4歲后隨著同齡兒童一起上了幼兒園。
馬雷費氏綜合征屬疑難雜癥, 本病例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 中西醫結合。采用針灸療法, 因針灸療法是一種強刺激,通過刺激人體經絡、腧穴而起到疏通經絡, 調和氣血的作用從而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 使興奮和抑制過程趨于平衡;按摩是一種弱刺激, 針對不同的部位, 運用不同的按摩手法, 調整失調的機能, 改善血液循環, 促進神經反射重建;高壓氧療能增加血液中的彌散氧, 使毛細血管內的氧容易向細胞內彌散, 糾正和改善細胞的缺氧狀態;中藥主治四肢微軟無力不能步履, 健腦益智;口服強的松可提高機體對有害刺激的耐受能力, 降低致病因子的反應性表現, 使抗體的產生減少減輕對細胞的損害;應用神經細胞活化劑, 促進神經細胞代謝[5];丹參為我國傳統中藥, 具有抗生物膜氧化, 清除自由基, 改善微循環, 保持內環境穩定[6];運動、語言、精細動作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均循序漸進, 持之以恒, 幫助患兒充分發揮神經系統的代償機制, 發揮儲備和休眠狀態的神經功能調整神經的興奮性, 重建網絡功能, 實現功能重組、功能重塑減輕疾病和損傷所致的殘疾程度, 提高患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質量[7], 并取得行之有效的結果。
[1]王維治, 羅祖明.神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6.
[2]夏海英.1例外傷危重病人在病程各階段的護理體會.現代護理, 2002, 8(3):184.
[3]曹錫珍.中醫按摩療法.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9:57.
[4]韓貴清,任啟瑞.中醫學.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1:338.
[5]張家銓,吳景時, 程鵬.常用藥物手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142.
[6]張桂芹,劉偉東.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療效觀察.中國社區醫師, 2002(8):35.
[7]王維治,羅祖明.神經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0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137
734300 高臺縣中醫醫院
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