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坤 周文華
護理干預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觀察
張鳳坤 周文華
目的 探究護理干預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方法 59例精神分裂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9例)。兩組患者均進行傳統藥物治療,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進行恢復認知行為為主的護理干預工作。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SCL-90)對兩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經過護理干預后, 治療組SCL-90量表評分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恢復認知行為為主的和護理干預方式治療, 能夠提升患者社會認知能力, 幫助其盡早回歸社會, 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使用。
精神分裂癥;恢復期;護理干預
從當前情況來看, 精神分裂癥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大部分患者可最終出現精神衰退和精神疾患。住院患者長期處于單調生活環境中, 會出現社會功能退化現象, 為了在根本上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本院利用以恢復認知行為為主的和護理干預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 取得滿意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住院部59例精神分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2例, 女27例,文化程度均為初中以上, 平均年齡(45.6±10.5)歲。入選條件:①其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②病情均為恢復期。③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現將59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9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傳統藥物治療,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式。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之上, 進行以恢復認知行為為主的和護理干預工作, 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要通過有效方式, 將患者的不良情緒從根本上加以緩解, 盡可能的多接觸患者, 并在觀察其病情發展的同時, 觀察其情緒變化。利用有效方式, 讓患者主動說出自己內心感受, 依照患者不同情況, 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幫助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并努力爭取家屬的配合[1]。②糾正患者不正確的認知行為, 通過利用健康教育最佳時間點, 利用各種有效方式, 對患者傳授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 并對其講述病因、發病機制、轉歸等內容。并告知其合理用藥的重要性, 針對患者自身情況, 醫護人員要幫助其糾正錯誤的認知行為。通過反復教育的方式, 令患者消除疑慮, 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2]。令患者能夠主動的配合相關治療工作, 促進其心理實現良性轉歸。③相關技能訓練工作在對患者進行相關技能訓練中, 首先應該培養其時間觀念, 比如:按時起床,按時吃飯, 讀報等。訓練患者不管是參加技能訓練還是集體學習中, 都要坐得住, 并鼓勵其在學習過程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在生活技能方面, 應該著重對其簡單勞動能力進行全面訓練。比如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訓練以及保證個人衛生情況等。及時糾正患者隨地大小便、隨地吐痰的不良習慣, 利用敦促的強化手段將患者的自理能力加以全面提升, 并采用有效方式獎勵表現良好的患者。④強化患者康復信心。可以召開一場座談會, 將精神疾病長期服藥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家屬, 并向其闡明相關藥物的不良作用。強化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提升患者對住院的依從性。⑤創建良好護患關系。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工作中, 要在根本上為患者給予體貼和關心, 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
1.3 評定標準 治療3個月后, 采用SCL-90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SCL-90量表內容包括:強迫、偏執、人際關系、抑郁、恐懼、神經病性。強迫:總分40分, 20分以上的患者可視為強迫癥明顯, 10分以下強迫癥狀不明顯。偏執:總分24分, 12分以上偏執癥狀明顯, 6分以下為不明顯。人際關系:總分36分, 18分以上人際關系相對敏感,9分以下為不敏感。抑郁:總分52分, 26分以上抑郁程度較強,嚴重者可能出現自殺的念頭, 13分以下為不明顯, 生活態度較為樂觀。恐懼:總分28分, 14分以上恐怖癥狀較為明顯,7以下為不明顯。神經病性:總分40分, 20分以上神經病癥狀顯著, 10分以下者不顯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干預后, 治療組的強迫(7.25±0.11)分、偏執(4.28±0.18)分、 恐懼 (2.23±0.21)分、抑郁 (12.80±0.10)分、人際關系(12.13±0.23)分、神經病性(7.23±0.15)分,均優于對照組的 (12.53±0.29)、(8.46±0.29)、(6.41±0.29)、(20.49±0.16)、(21.65±0.28)、(12.26±0.28)分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不管是典型還是非典型抗精神藥物, 都能有效的將患者的慢性癥狀加以改善。但相關文獻表明, 僅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并不能有效的將其精神殘疾和社會功能缺損情況加以改善[3]。本研究中, 經過護理干預后, 治療組SCL-90量表評分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 利用恢復認知行為為主的護理干預方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 能夠令其神志長期保證在清醒狀態, 減輕患者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提升患者社會認知能力, 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使用。
[1]齊鋼橋, 鮑文卿, 姜義彬.綜合干預對社區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6, 4(21):356-357.
[2]楊長虹, 賈金鼎, 張艷麗.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家庭
環境的影響.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6, 14(5):521-522.
[3]孫學禮.精神病學.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5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143
136000 吉林省腦科醫院
201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