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繼蘭
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心理護理的效果觀察
于繼蘭
目的 探討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護理的方法和臨床效果。方法 4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 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2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護理,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護理干預后的各項評分均優于干預前, 且兩組干預后組間評分值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的護理中加強心理護理, 臨床價值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精神分裂癥;康復期;常規護理;心理護理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病因尚未明確闡明的精神疾?。?], 其主要特征為基本個性發生改變, 思維、情感以及行為上的分裂, 其精神活動與環境不相符。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表現癥狀各異, 病程遷延、容易反復、加重或者惡化, 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可保持痊愈或者處于基本痊愈的狀態, 但部分患者隨著自知力的逐漸恢復, 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2], 并出現認知障礙、精神衰退和精神殘疾等嚴重后果,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產生威脅。據調查, 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存在的心理問題非常多, 并且由于社會生活條件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占了很大的比例[3]。本研究將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加強心理護理, 對其護理方法和護理效果進行探討分析, 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8例精神分裂癥患者, 將其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24例。實驗組男13例, 女11例, 年齡17~49歲, 平均年齡(32.6±5.5)歲, 病程1個月~16年, 平均病程(7.4±2.7)年;對照組男15例, 女9例, 年齡18~51歲, 平均年齡(33.4±5.8)歲, 病程3個月~17年, 平均病程(8.1±2.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 如遵照醫囑對患者進行用藥, 觀察患者身體狀態以及精神狀態的變化情況, 并及時對相關醫生進行反饋;幫助并指導患者的日常生活, 對患者的飲食、口腔、皮膚等方面進行護理, 保持病房干凈整潔,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環境;指導患者進行適量運動, 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樹立良好的心態, 以真誠的態度對待患者, 并對患者給予尊重,對患者稱呼恰當, 進行交流時談話態度要誠懇, 堅持以患者為中心, 貫徹“微笑服務”, 減少患者焦躁、緊張、自卑等不良情緒的產生,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減少患者對醫院的抗拒感, 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 促進護患和諧相處;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和知識培訓,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及生動形象的畫面, 向患者講解有關于疾病的相關知識, 強調心理力量的作用, 鼓勵患者之間進行討論, 讓患者暢所欲言, 并對其疑問及時進行解答;幫助并指導患者融入社會, 消除患者因疾病產生的自卑心理, 樹立戰勝疾病信心, 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克服性格缺陷, 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規范作息時間, 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保持規律的生活, 適當進行腦力和體力鍛煉, 防止患者出現認知障礙, 身體產生其他疾病等不良反應;適當給予患者一些特權, 如不穿病服、自由外出等, 對其社交和行為進行規范性指導, 使患者能夠正常與人交流, 同時也能夠自理生活。
1.3 療效判定標準 在兩組患者入組時及出院后得第12個月末利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對其護理效果進行判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不同護理干預方法, 發現實驗組護理干預前的BPRS、NOSIE、IRPOS評分分別為(36.85±9.46)分、(36.98±4.31)分、(55.19±13.44)分, 護理干預后分別為 (25.81±4.52)分、(54.81±8.72)分、(37.40±5.95)分對照組護理干預前的BPRS、NOSIE、IRPOS評分分別為(38.27±10.60)分、(35.92±7.83)分、(53.94±9.84)分 , 護理干預后分別為(29.45±7.38)分、(43.9±9.10)分、(44.45±7.23)分。通過數據對比可知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BPRS、NOSIE IRPOS評分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患者各評分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有外界環境順應的一面, 還保留著一部分正常的大腦活動, 可以學習和教育, 這是醫務人員心理護理的生物學基礎[4]。在醫療模式不斷轉變的過程中心理護理方法作為新興的護理干預手段, 逐漸被人們所認可護理人員也越來越普遍的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運用到護理工作中, 日漸成為護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心理護理方法, 不僅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服務質量, 更能夠提升患者和家屬對護理效果的滿意程度, 增加患者的舒適度使患者能夠享受更為優質的服務, 同時對促進護理工作適應現代社會和醫療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通過對48例患者進行不同護理干預方法, 能夠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后的BPRS、NOSIE、IRPOS評分均優于護理干預前且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各項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進行護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尤其是在加強心理護理后, 能夠更好的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 促進護患和諧相處, 使患者在積極配合治療的基礎上, 更好地維護人際關系, 最終促進患者的康復。
綜上所述,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加強心理護理, 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促進疾病康復[5]臨床價值顯著, 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王冬梅, 王海英, 陳慧.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1, 8(14):127-128.
[2]何曉艷, 許可, 楊梅.心理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的影響.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4, 22(3):353-355.
[3]魏英娥.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主要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12):146.
[4]黃雪波.心理護理對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 2011, 2(1):165.
[5]王煥英, 張國魯.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心理護理干預的研究中醫臨床研究, 2014(21):24-2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145
163712 大慶市第三醫院
201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