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方齋 時建蓬 李淦
(山東省鄒平縣畜牧獸醫局256220)
規模蛋雞場雞傳染性鼻炎診斷與防治
霍方齋 時建蓬 李淦*
(山東省鄒平縣畜牧獸醫局256220)
雞傳染性鼻炎是由雞副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雞呼吸道疾病。某規模蛋雞場發生雞傳染性鼻炎,經臨床檢查、病理剖檢和實驗室診斷,確診為雞傳染性鼻炎,隨后采取對癥治療,治愈效果較好。
雞傳染性鼻炎;診斷;防治
雞傳染性鼻炎是由雞副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雞呼吸道疾病,發病率較高,傳染性強,不少養雞場每年都有發生,特別是天氣潮濕,氣溫較低的季節很容易發生,引起產蛋雞產蛋量下降,蛋品質差,雛雞和育成雞生長發育受阻,同時,也會繼發其它疫病,加重病雞癥狀,給養雞場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近期,某規模蛋雞場發生以呼吸困難、流鼻涕、面部腫大等臨床特點的疫病,經實驗室診斷,確診為雞傳染性鼻炎,并對癥治療,病雞群痊愈,現將情況總結如下。
某蛋雞場年存欄蛋雞3萬只,每年按常規開展了雞免疫接種,但未接種雞傳染性鼻炎疫苗。發病前,當地陰雨連綿,雞舍潮濕,氣溫較低,潛伏期1~3天,先是28只2月齡的雛雞發病,2天內,2~4月齡的育成雞、產蛋雞群和種母雞也相繼發病,發病率約為12.4%,死亡率約為5.3%。發病后,用恩諾沙星治療,病雞癥狀減輕,數量減少,但是,一旦停藥,又復發。
病雞主要表現咳嗽、流鼻涕、雞冠和面部腫脹,眼結膜發炎、流淚,嚴重者眼睛因腫大而失明,食欲下降,產蛋雞產蛋量下降明顯,有病雞濕啰音。
剖檢病死雞,病變集中在鼻腔、眶下竇和支氣管。鼻腔粘膜充血、紅腫,內有分泌物堵塞,面部皮下組織水腫,眶下竇內布滿粘液樣分泌物和干酪性壞死物,粘膜充血腫大,喉和氣管粘膜充血,卡他性炎癥,其它內臟和淋巴結并無明顯病變。
由于該病臨床癥狀比較明顯,一般根據臨床癥狀就可以做出初步診斷,但是要注意與臨床癥狀相似的其它疫病鑒別,如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等。要確診還需要進一步實驗室檢查。
挑取病死雞眼部、鼻腔內分泌物,涂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單個、成對或單鏈、兩端鈍圓的粉紅色短小桿菌。
挑取竇腔分泌物接種于營養瓊脂培養皿上,置于20℃,18~24h,純培養,然后,無菌挑取細小的露狀、衛星樣菌落分別接種生化反應管。山梨醇、蔗糖、葡萄糖、甘露醇、果糖呈陽性;尿素酶試驗、吲哚試驗、過氧化氫酶試驗均為陰性,不液化明膠,不還原硝酸鹽。
根據臨床癥狀、病理特點和實驗室診斷,確診為雞傳染性鼻炎。
對病雞群飲水中加入磺胺類藥物,按1:1000的比例在飲水中加入磺胺間甲氧嘧啶鈉,連續飲水3~5天;飼料中添加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噸加入500g,拌料,連用3天;對病情嚴重的雞群,肌肉注射鏈霉素,0.2mg/kg,連用1~3天;同時,全群飼料添加中草藥,每噸添加板藍根50g、益母草10g、 豬苓 20g、 半夏 10g、 黃芩 15g、桔梗10g、甘草10g。連續用藥3天后,病雞數量下降,癥狀減輕。
加強日常飼養管理,認真消毒,保持環境衛生。冬季要加強雞舍保溫保暖工作,使雞舍溫度恒定,也要注意雞舍通風良好,對該病的防控應采取保持雞舍內空氣清新。有條件的養雞場可增設供暖裝置與自動控制通風設備,同時,注意降低雞群飼養密度,合理配比飼料,注意維生素的補給,特別是維生素A的補充。降低粉塵;采用 “全進全出”飼養方式和消毒工作,減少病原菌在養殖環境中生存機會;加強人流和物流管理,用0.3%過氧乙酸與2%火堿溶液進行噴灑消毒,福爾馬林以42ml/m3對雞舍熏蒸消毒,杜絕病原菌進入生產區等綜合防治措施。
做好免疫接種預防,副雞嗜血桿菌有A、B、C三個血清群共9個血清型,各個血清型菌株可誘導產生針對本型菌株的特異性保護抗體,但不同血清型之間不完全交叉保護。3~5周齡和產蛋前的雞只要接種雞傳染性鼻炎多價滅活油劑疫苗,可有效抑制本病的流行。在雞群發病時,需要緊急接種同時配合藥物(中西藥)治療,能夠較快控制本病傳播,最大程度上減少養殖損失。此外,對于康復雞只,鑒于其長期帶菌成為疫病傳播源,因此,不可做種用和做肉用,應堅決淘汰。同時要同健康雞相隔離,避免將病菌傳染給其他健康雞。
*通訊作者:李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