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偉(云南省墨江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654800)彭海生(云南省普洱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65000)
改變傳統飼養方式 提高養牛經濟效益
白云偉(云南省墨江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654800)彭海生(云南省普洱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65000)
通過從養牛現狀、現有條件、存在問題分析入手,對改變傳統飼養方式、經營管理方式、宣傳培訓、項目扶持、品種改良以及建立集約化、規模化等現代肉牛生產經營方面提出了措施意見,供同行和肉牛養殖戶參考。
肉牛;養殖現狀;發展優勢;發展建議
墨江縣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畜牧業是經濟的重要產業,養牛業又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哈尼族養牛歷史悠久,喜愛養牛。縣內牛存欄量大,草山面積寬廣,農作物秸稈飼料資源豐富,具備發展養牛業的許多有利條件。但是,長期以來,農村養牛主要是為農業耕作提供役力,只有淘汰老、殘牛作為“肉牛”加以利用,養牛業提供的肉食產品不多,傳統落后的飼養管理方式和“養牛為耕田”的經濟定位,限制了養牛經濟效益的發揮,導致牛的生產能力低下,提供的牛肉產品少,經濟效益差,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肉食結構的調整,市場對牛肉產品的需求日趨旺盛,牛肉價格堅挺。及時引導農民轉變牛的經濟用途,轉變商品觀念,同時改變傳統落后的飼養管理方式,加大科學養牛使養牛技術推廣,使養牛產業提質增效,為山區農民拓寬增收的渠道尤為重要。
據墨江縣統計局資料,2013年末全縣牛存欄量達13.62萬頭,其中黃牛9.13萬頭,水牛4.49萬頭。全縣能繁母牛4.36萬頭,其中黃牛2.66萬頭,水牛1.7萬頭。養牛農戶占總農戶的90%左右,少則每戶飼養1頭耕牛,多數農戶養牛數量在3~6頭之間,也有飼養10頭以上的養牛大戶,規模最大的飼養量達158頭。冷涼山區以飼養黃牛為主,低熱河谷區飼養水牛為主。牛是山區人民從事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全縣69萬多畝耕地,耕作方式上,農業機械化普及率不到30%,大部分山區農民養牛主要用來耕田的傳統思想還在根深蒂固。
2013年全縣出欄肉牛19980頭,出欄率14.6%,個體產肉量90.84kg;牛肉產量1815噸,占全縣肉類總產量的8.2%;養牛業產值0.63億元,占全縣畜牧業產值的10.16%,充分說明了牛的飼養量大,飼養管理技術落后,出欄率低,個體產肉量小,經濟效益差。目前本縣牛肉供不應求,部分肉牛需從縣外調入屠宰供應。
農民養牛最普遍的飼養方式,是利用草山草坡天然牧草放牧飼養,早出晚歸,牛的長勢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夏秋季節水草豐茂,牛的長勢良好;冬春季節水冷草枯,牛停止生長,甚至掉膘減重,一年養牛半年長,年增長量小。全年基本上不補飼精料,只有草枯農忙時的耕牛,才有機會享受到少量的精料犒勞。實施商品牛羊基地建設項后,養牛示范戶建起了青貯氨化池,部分農戶用青貯氨化料作為補充料,在生產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人工種草試驗示范工作從1986年開始,經過近30年的試驗示范推廣,篩選出一些適應當地土壤氣候的牧草品種,累計人工種草3.573萬畝,建立草種基地700畝,每年可提供種子、種苗70余千千克,種草養牛已經被農戶接受。但由于經費投入不足,推廣速度緩慢,牧草退化嚴重。
墨江縣從1998年開始建立牛凍精改良網點,到目前累計建立凍改點7個,完成配種12160胎,產雜交牛10682頭,經過雜交改良的牛表現出明顯的雜交優勢。但是,由于項目沒有持續投資,推廣資金投入少,加之此項工作技術要求高,養牛分散,配種難度大,所以項目斷斷續續難于維持,推廣工作艱難。
據測算,2013年全縣農作物秸稈產量達31.12萬噸,但飼料利用率不到10%,絕大部分被告浪費掉。利用農作物秸稈飼養肉牛潛力巨大,有待開發利用。
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農民增收的作用已被各級黨、政府領導所認識,并已開始重視畜牧業的發展。特別云南省委、政府下發 《關于把畜牧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的若干意見》之后,市、縣兩級都作出了相應的規劃,并制定了畜牧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畜牧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黨委、政府和領導的重視,為畜牧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北回歸線穿過縣城,把墨江版圖一分為二。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既適合牧草長生,又為養牛提供了比較理想的環境條件。境內生物資源豐富,可食牧草種類多達數百種,全縣天然草山面積達302萬畝,其中有效草場面積267萬畝,能夠提供較好的天然牧草,又有實施人工種草的良好基礎和豐富的秸稈飼料資源。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原集體管理的大牲畜全部承包到戶飼養,山區農民都有傳統的養牛習慣。承包到戶后牛的存欄量增長很快,從當時的7.8萬頭增長到目前的13.62萬頭,具備了年出欄4萬頭左右肉牛的存欄基礎,出欄率可提高到25~30%。
國道213線,高等級公路G851線和省道0538線交匯于墨江縣城,縣內已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從各鄉鎮到公路主干線都不超過3小時的車程,從縣城到省城昆明和普洱市府均可3小時內到達。昆-曼國際大通道和泛亞鐵路中線穿城而過(將開工),有利于墨江縣的肉牛產品銷往東南亞國際市場。
綠色食品倍受消費者青睞,墨江縣自然生態良好,全縣平均森林覆蓋率達61%,也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牛在山清水秀的天然牧場上放牧生產,可謂是綠色無公害食品。由于肉食結構的調整,增加了民眾的牛肉需求,推動了牛肉價格不斷上漲,增加了養牛戶的收入,刺激了養牛積極性。所以,牛肉產品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很大。
長期以來,農民對牛的經濟用途,從表面上看是役肉兼用,實質上主要是為了滿足農業耕作需要,飼養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圍繞培育耕牛而展開的,從根本上忽視了肉用性能的開發。有的農民從不賣牛,甚至把養牛多少作比較當作榮耀。傳統、封閉、非專門化的生產模式是導致養牛商品意識不高,經濟效益欠佳的重要原因。
縣內天然草場以禾本科為主,既便是人工草場也多為臂形草、狗尾草、寬葉雀稗、象草、皇竹草等禾本科牧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豆科牧草在飼草中的所占的比例太少。非蛋白蛋補充利用技術沒有推廣,補充精料習慣正在起步。所以,牛靠自然放牧所攝入的營養中蛋白質含量嚴重不足,能量不高限制了牛的生長速度。
由于長期閉鎖繁育,近親繁殖,牛的品種退化嚴重,個體呈現越來越小的趨勢。根據對市場上交易的成牛水牛30頭、黃牛47頭進行體尺測量估量,水牛平均體重為378kg,黃牛平均體重為221kg,體重約為良種雜交改良牛的一半。
只放牧不補飼的飼養習慣,使牛的營養攝入不足,特別是冬春枯草季節差距最大,牛的生長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牛廄建設簡易,均為全開放或半開放型,春、夏、秋、冬一個樣,風、雨、寒、熱無防護,對牛的生長發育極為不利。
全縣雖然基本實現了普九和掃除青壯年文盲,但是大量的年輕人外出務工,安心扎根農村的多為文化偏低、年齡偏大的勞動者。科學養牛知識和疾疫防治知識普及難度較大;商品意識淡薄,傳統落后的飼養方式還占主導地位。
每年財政對養牛業的投入很少,養牛示范項目、肉牛凍精改良網點建設覆蓋面十分有限,遠遠滿足不了養牛業發展的需要。墨江縣是國家級特貧困縣,財政收入少,農民都比較困難,無力對養牛業更多投入,牛廄因陋就簡,水槽料槽不配套,青貯氨化設施缺乏,現代養牛技術難于推廣。
俗話說,家有千罐,血財不算帳。充分說明了動物養殖業是高風險的行業。國家只重視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已經得到一定控制。然而,由于農戶防病意識差,基層獸醫技術力量薄弱,牛出敗、氣腫疽,寄生蟲病,內科疾病等防治仍然存在較大空檔,一旦疫病發生,損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缺乏龍頭企業、養殖大戶和營銷大戶的帶動,養牛生產幾乎是農戶家庭分散養殖,飼養規模小,零星分散,沒有形成專業化的生產。由于養牛場(大戶)少,拿不出拳頭產品,形不成自己的品牌。畜產品加工幾乎空白,肉牛全部以原料的形式進入市場,沒有形成產業鏈,沒有產品副加值,提質增效困難。
建立科學的飼養管理模式,充分發揮牛的生長潛能。一是改變傳統放牧飼養的習慣,建立起“廄養與放牧,放牧與補飼”,以優質人工牧草、青貯料、氨化料、非蛋白氮、添加劑、精料補飼相結合的飼養管理模式;二是逐步推廣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現代肉牛生產管理模式,縮短飼養育肥周期,減少維持消耗,提高草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明確牛的經濟用途,逐步實現從役用為主到肉用為主的轉變。據統計,2013年全縣有役牛6.27萬頭,每頭役牛平均負擔耕地11畝,已經處于過飽和狀態。要對廣大養牛農民宣傳農業機械補貼政策,大力推廣山區小型和微型農業機械,加快普及機械化耕作技術,把大量的勞動生產力解放出來,使役用牛退役,通過短期育肥,成為商品肉牛,提高養牛經濟效益,同時也提高了勞動生產力。
飼草飼料是發展養牛業的物質基礎,草料中含有全面而平衡的營養要素,是肉牛快速生長的前提。立足本縣實際,要解決自然草料中蛋白質、能量、礦物質、微量元素不足的問題。一是人工種草時選用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牧草品種,如紅三葉、白三葉、紫花苜蓿、大結豆、特高黑麥草等;二是利用牛能夠利用非蛋白氮的特點,酌情添加尿素等非蛋白氮源;三是推廣使用“牛羊舔磚”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添加劑;四是制作青貯、氨化飼料增加營養,提高飼料價值。
推廣實施肉牛雜交改良技術,是改良本地牛群,提高肉牛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的重要舉措。墨江縣10多年的肉牛良種凍精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雜交肉牛個體大、增重快、肉品好、效益高。據調查,1.5歲的雜交牛其個體和銷售價值與3~4歲的本地牛相當,改良效果十分明顯。隨著群眾認識程度的提高,這一技術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逐年增加凍精改良配種網點,爭取到2020年全縣15個鄉鎮肉牛重點產區,都能推廣應用肉牛凍精改良技術。
培訓工作開展的好壞,關系到肉牛生產發展的快慢,也關系到養牛經濟效益的高低。通過技術培訓,把實用技術傳到千家萬戶,使技術真正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以養牛大戶、示范戶為重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每次培訓一個單項技術,經過反復多次的培訓,使每個養牛戶有一個“技術明白人”,以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促進肉牛養殖水平的提高。
肉牛養殖周期長、投資金大、風險高。肉牛產業發展,需要政府的重視支持,要有項目的規劃和扶持計劃,沒有政府項目資金支持難于快速發展。過去已經實施的商品牛羊建設項目,已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一方面當地政府要有發展規劃和計劃;二方面要繼續爭取國家和省級的項目扶持;三是要創造寬松的環境招商引資,使有錢的老板改行投資肉牛發展;四是要通過示范讓群眾看到肉牛養殖具有的良好經濟效益,鼓勵廣大農民自籌資金投資養牛。
按照國家要求,動物防疫部門要認真作好重大動物疫病的強制免疫、檢疫、消毒和無害化處理工作,及時診斷和治療相關疾病,把疫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政府要注重支持培育肉牛龍頭企業、養殖大戶和營銷大戶,加快養牛產業化進程。以肉牛原料生產為突破口,培育肉牛養殖大戶和營銷大戶,原料生產達到一定規模后,引進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最終形成以原料生產促進加工業的發展,加工業的發展又帶千家萬戶農民進行原料生產供應的良性循環,從而做強做大本縣肉牛產業。
白云偉(1964-),男,大學本科,動物醫學專業,畜牧師,所長。